首钢京唐实施对标管理工作纪实
2022-12-28杨立文
杨立文 王 宇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从对标管理情况看,8月份达标率进步的单位有焦化部、炼钢部、冷轧部、制造部……突破历史最好水平的指标有19项……首次达到标杆水平的指标有1项……”在2021年9月13日的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部长例会上,制造部正在介绍8月份各单位开展的对标情况。
这是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首钢京唐”)推进企业精益管理,开展对标工作的一个场景。近年来,首钢京唐立足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一流文化”,践行“曲线文化”“尺子文化”,全面开展对标提升,系统对标、查找短板,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推动运行质量、管理效率、经营效益实现新突破,有力推动了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一、对标对表,管理先行
与先进企业对标是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对标,企业可以找到其他行业的创新模式,用全新视野看待问题,随时掌握最新经营方式,成为强中之强。
由此,首钢京唐积极导入精益管理理念,在借鉴行业先进方案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精准对标为主线,以“岗位横向+绩效纵向”为对标管理维度,配套“缩差、达标、追标、创标”的PDCA闭环对标管理机制,促进企业发展向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转型的精准对标管理模式。“长期以来,首钢京唐的对标工作都是围绕着‘质量、成本、效率、效益’这四个方面选取对标指标的。”制造部副部长刘鸿明说,“从最早的‘曲线文化、尺子文化’到现在,逐步形成了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精细对标管理的转变。各项对标指标的分解,与基层紧密结合,构建了岗位评价对标体系,夯实了基础。2020年度,我们的对标达标率由最初的22.1%提升到目前的63.3%。”
只有找到病根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对标工作也是这样。首钢京唐公司领导认为,对标工作要真正达到效果,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在思想观念上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在创新方法上实现突破。
与自己比、与同行比、与先进企业比。首钢京唐梳理出对标指标和参与单位,涵盖了钢铁主流程作业部以及制造部、能源与环境部等职能部门在内的11个单位,指标数量由2020年前的79项,增加到99项,结合冷轧系统机构改革,指标优化到了90项。“与标杆比,注重达标率;与自身比,注重进步率”,结合“双率”,兼顾突破。
首钢京唐在开展全面对标过程中,结合实际采选主要指标详细对比,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利用对标工具对每一个对标指标都进行了认真全面分析,找到影响指标的关键因素,并逐条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每月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对优化效果明显的,及时总结固化,形成制度;对效果不好的措施及时调整,确保指标的有效提升。同时,负责整体对标工作的制造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推进对标指标项目落地,针对二级单位在对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难题进行一对一指导,促使对标工作顺利开展。CPK是现代企业用于表示制程能力的指标。制程能力强才可能生产出质量好、可靠性高的产品。结合与先进企业对标,首钢京唐以CPK指标是否达到0.67以上为界限,在内部实施了挂牌督办制度,未达到数值的挂黄色警示牌,连续三个月达到0.67以上,摘牌。今年以来CPK小于0.67的工序由年初的12个降到了1个,产线制造能力大幅提升。
首钢京唐在对标工作中,还开展对标、工艺稳定的推进巡查,检查对标工作的落实情况。重点检查迟滞指标改进措施和改进效果,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对亮点工作开展推广借鉴。每月进行对标、工艺稳定指标的发布,对连续三个月退步和退步幅度较大的指标进行重点监控。“这就叫‘指标回头看’,持续关注指标变化趋势,直至指标取得进步。”刘鸿明说。
刘鸿明坚定地说:“对标管理是一个只有开始就没有结束的过程,必须精细化管理。结合对标实际,按照PDCA原则,我们制订了从组建团队、选择课题,到设定目标的对标项目实施程序,使各单位的对标工作逐渐规范、稳步推进,对标项目有效落地。”
二、多点开花,提升效能
首钢京唐坚持对照标杆找差距,通过学习、借鉴、引进、消化、追赶,使各项工作在对标中得到进步、在赶超中获得提升。
取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川之水而厚己。在对标过程中,首钢京唐坚持“走出去”,学习先进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制订了对标考察计划。首钢京唐领导带队与各单位技术人员、一线操作者积极行动,先后与宝钢湛江、马钢集团、湘钢集团、江苏南钢以及首钢内部的迁钢、顺义冷轧等标杆企业开展对标交流。通过学习,极大拓宽了眼界。取得“真经”后,各单位以同行业或集团内部先进企业目标值作为基准,通过对比标杆指标,查找差距,分析原因,制订实施对标追赶措施,进行周期性跟踪,对不同阶段的指标数据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诊断,找出过程控制中影响指标优化的关键问题,及时完善改进,大大提升优化了各项指标。
炼钢部在与马钢的对标交流中,转变思路,认识到底吹对终点氧的巨大作用。他们在进行攻关的基础上借鉴马钢经验,优化底吹流量管控,通过管路改造增强了炉缸内的气体的流动性,对提升终点氧的合格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也发现了新的问题。“王建斌创新工作室”成员赵立国回忆说:“在此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新问题,炉底采用软管连接的部分,经常受到高温和磨损,使用寿命无法保证。于是,我们将底吹盖板改善为上下两个对称点,进行螺栓卡扣进行紧固,日常检查更换底吹时,仅需要打开一条螺栓就可以进行更换工作,拆卸加恢复一个底吹盖板10分钟内就能完成。改善后缩短底吹软管更换时间近1个小时,能很好利用生产间隙处理底吹,同时降低了底吹更换工作的劳动强度,解决了因生产节奏紧张无法进行更换的问题。”
今年8月份,首钢京唐2250轧机实现了同时轧制“两块钢”,国内也仅有两家钢企能做到。热轧部综合主管兼技术经济指标管理胡亮说:“对标活动教给人一种全新的思考方法,创新观念又让我们在深挖内潜过程中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宝武湛江、华菱涟钢的热轧节奏控制在国内处于前沿。我们与先进企业开展对标交流,回来后我们认真分析加热炉、粗轧、精轧和卷取各个工序,各规格的轧制时间和间隙时间,从粗轧除鳞机进钢、R1提前进钢连锁、飞剪剪切后速度切换及厚规格卷取进钢条件等技术难点展开攻关。优化轧机进钢连锁10余项,形成了《精轧两块钢轧制方案》,成功突破了轧制间隙极限,成为国内第三家同类产线精轧‘两块钢’的企业。”“我们还通过对标,结合品种生产实际情况,对轧制中的工艺水、轧制负荷、磨辊等环节进行优化,都取得了好的效果,建立了符合自己实际的标准,并固化来下执行。”轧钢专业工程师张伟补充道。
闭门造车,不如博采众长。“中厚板4300产线的成材率跟先进企业比有很大差距,这是我们重点对标项目。今年,领导亲自带队就组织了5次去湘钢、南钢等先进企业开展专项对标交流。”中厚板事业部生产技术室副主任李群讲述了他们开展成材率专项对标整改工作的情况。针对成材率提升,事业部制定了多项提升措施,推进低温烧钢降低烧损、开展负差轧制劳动竞赛、开展剪切及火切精度劳动竞赛,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在事业部营造了提升操作水平、提升控制精度的氛围。在此基础上,他们趁热打铁,制订了专项制度,效果明显,今年6月份,4300产线的成材率首次达到90%以上,7月份达到了90.2%。
“我们尝到了对标的甜头,还与湛江钢铁开展了机时产量、出炉温度、命中率等一系列指标的对标。”4300产线作业区技术员李岳说,“湛江钢铁在国内钢铁业的效率是数一数二的,要学就学最好的。我们还在作业区内部开展劳动竞赛,同时和制造部专业一起优化轧制工艺,在提升轧制效率的同时也改善了钢板的表面质量。”
李群最后说:“要想取得进步,就不能回避短板,我们学先进、对标先进就是要补足短板、堵上漏洞、强化弱项,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这样才能得到长久的提升。”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断给用户带来惊喜,我们的主导产品要成为客户的首选。”镀锡板事业部部长鲍成人掷地有声地说。
一个“首”字道出了镀锡板事业部持之以恒的标杆文化理念。镀锡板事业部强化对标工作,多次组织生产、设备、技术、用户服务等专业赴先进企业和重点用户处学习交流。对内每月安排对标任务,各作业区汇报对标情况,逐一落实。“今年围绕效率提升目标做了更加丰富细化的工作,酸轧、连退、罩退、镀锡各条产线的效率提升都比较大。跟去年同期比,镀锡整体效率提升10%至20%。”鲍成人详细说道。通过深入推进对标交流,镀锡板事业部不仅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提升了工作质效,也更加明确了自身差距和努力方向,增强了改进提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了发挥产线装备工艺优势,走高端精品之路的行动定力。据了解,该部提出了“争做世界镀锡技术领先者”的发展目标,打造标杆镀锡。
三、持续完善,价值延伸
持续对标,提高了对经营生产指标的贡献度,使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创效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价值贡献最大化。
“我们要通过对标,打破传统的定式思维,拓宽视野,不断优化我们的技术路线,通过对标寻求突破。”首钢京唐的领导认为。
对标不仅要实现赶超,更重要的是在企业内部,基于企业的实际,在移植过程中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形成特色方法,实现有突破的赶超。
高炉利用系数是衡量高炉炼铁生产效率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指标。2021年7月份,首钢京唐1号5500立方米高炉综合利用系数达到2.512,创出投产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个指标在行业里5000立方米以上高炉中也是名列前茅。“这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炼铁部生产技术室博士滕召杰兴奋地说,“围绕利用系数,我们没少做工作。公司领导以及部领导非常重视高炉稳定运行,定期组织‘保铁会’,对标宝钢湛江钢铁。原燃料质量是高炉高效稳定运行的基础,我们从原燃料管理入手,每个班都现场看料,盯住源头。更多的是技术上,我们强化四班操作,严格控制指数、压差等关键参数,提高顶压强化冶炼,坚持全风全氧操作,向上平衡风速动能,保持高炉长期顺稳。”在操作中,炼铁部还创新探索生产模式,变原来两铁口对向出铁为三铁口循环出铁,这样既加快了生产节奏,活跃了炉缸,又兼顾了护炉。“我们还要继续深入摸索大球比冶炼技术,让高炉吃更多的球团矿,为低碳环保冶炼作出更大贡献。”滕召杰信心满满。
“精准发力、系统推进”“重点攻关、重点突破”“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寻求突破”“高点寻标对标、奋力达标创标”已成为首钢京唐各单位对标工作的主题词,方向直指工艺、技术、设备、能源管理等等诸多方面。
炼钢工序通过对标学习,炼钢部技术人员对碳氧积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攻关思路,他们对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造调整,使碳氧积和终点氧控制取得突破。指标取得突破后,炼钢部多次组织操作岗位人员赴外学习,强化日常操作的精细化、规范化。他们以行业先进作为标杆,强化操作,提升成分、温度控制水平。汽车板用钢要求钢水质量高,为提高终点命中率,岗位人员与技术人员一起经过摸索,创新操作,采取分批加入提温剂、优化吹炼枪位控制、提高副枪测成率等方法,终点命中率创出了95.2%的行业领先水平。炼钢工范立新对标回来后,通过创新补炉方式、开发渣补工艺、做好终渣氧化镁控制等措施,做到了底吹与炉龄的同步,全炉役碳氧积取得了0.00147的突破。炼钢工李光辉对标交流后结合自身设备特点开发出了后期静搅拌工艺,碳氧积和终点氧控制再次取得了突破。“一线操作岗位人员是生产的直接操作者,让他们参与对标,不断提升操作水准,意义非凡!”炼钢专业工程师丁国慧说,“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各层次相关人员,特别是注重开展一线人员的对标,真正让操作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拓宽思路。”
冷轧团队在与“迁顺”(迁钢、顺义冷轧)对标中了解到,供吉利汽车O5板的表面针尖、麻点缺陷一直未能解决,影响用户正常使用以及合同交付。首钢京唐在协助迁顺完成吉利订单时,冷轧团队再次改进炉区的加湿控制,完成吉利订单交付。此举不仅促进吉利订购京唐订单增量,更是为后续汽车外板产品提升赢得信心。冷轧团队建立了“八步法”(合同评审、订单梳理、生产准备、过程控制、质量放行、物流运输、用户跟踪、持续改进)的汽车外板生产组织体系。同时,对重点用户提报的各类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并进行走访质量需求,最终建立了重点客户质量需求档案。此外,冷轧团队还打破固有思维,利用9号重卷线修复连退外板,大大减少了外板降级品的产生。由此,冷轧汽车外板连续两月创出高水平生产,今年7月份汽车O5板的命中率创出了96.07%的历史最高纪录。
全面对标找差就是要360度无死角,将对标覆盖到每个部门、每道工序、每条产线、每个产品。
钢铁企业运营离不开能源效率的合理利用。今年7月份,首钢京唐氧气放散率完成0.268%,实现投产以来最好水平,达到钢铁行业一流水平。“我们与宝钢湛江等先进企业系统对标,不断摸索能源经济运行方式。针对制氧系统氧气产用,以‘先算后干’的思路,摸索出了对主流程高炉富氧率、产能和炼钢铁耗等最佳经济运行组织方式,走在了国内的前列!”能源与环境部能源技术室供气技术主管和景福非常自豪地说。为了从生产组织上降低氧气放散率,能源与环境部联合制造部,对生产系统进行深入研究,组织炼钢系统专业人员利用转炉多台套的优势,最大限度实现了转炉均衡冶炼生产。
一项项得力措施、一组组详实数据、一个个突出成绩的背后,是首钢京唐开展对标管理,践行“一流文化”付出的努力。然而,对标工作任重道远,赶超一流的路还很长。首钢京唐处于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期,需要持之以恒,瞄准一流,找差补短,持续改进,提升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才能把企业做强、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