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谈话质效提升的路径解析
2022-12-28吕雪艳
吕雪艳
(南开大学,天津 300350)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辅导员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是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伙伴。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其中,谈心谈话是辅导员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最直接途径和方法。正如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所指出的“高校辅导员应当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谈话的重要性
辅导员是基层党务工作者,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学生就读大学期间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的领路人和重要伙伴。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谈话是党密切联系和服务大学生群体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助推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有益补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直接载体。
(一)夯实党在大学生中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1948 年,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讲到,“我党二十几年来,天天做群众工作,近十几年来,天天讲群众路线”[2]。“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3]。“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4]。根据《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大学生总规模为4 430 万[5]。青年大学生群体是党的重要群众力量。作为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辅导员,不断提升与大学生谈心谈话的质效,通过谈心谈话倾听大学生诉求、解决大学生困惑、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感,有助于辅导员更加顺畅地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宣传工作和思想教育引领工作,进而不断夯实党在大学生中的群众基础。
(二)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高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6]。大学期间是大学生文化知识积累期,也是理想信念确定期和综合素质提升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并确定的关键时期,是思想困惑点最多、学习难点最多、生活痛点最多的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专业课程的滋养、社会实践的锤炼,也需要有人能够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解决其思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辅导员面向大学生开展谈心谈话,恰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有益补充,不断提升谈心谈话的质效,有助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点、学习难点和生活痛点,助力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可信度、精准性和实效性
谈心谈话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载体,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条底线要求就是“能通过日常观察、谈心谈话等方式,收集学生基本信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能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谈心谈话,于辅导员而言,是辅导员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痛点、走进学生内心的最直接途径;于学生而言,是学生思想困惑点、学习难点、生活痛点的突破口、疏解口和出口。提升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谈话的质效,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中的可信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二、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谈话的现状
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谈话过程中,就目标定位而言,多为解决实际问题,思想引领尚显欠缺;就角色定位而言,辅导员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尚显欠缺;就过程定位而言,辅导员针对学生的问题随机应对多,谈心谈话的规范性流程技巧尚显欠缺。
(一)多为解决实际问题,思想引领尚显欠缺
谈心谈话的目标定位,多为解决实际问题,思想引领尚显欠缺。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谈话主要有两种情况:学生遇到问题,主动找辅导员谈心谈话;辅导员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主动找学生谈心谈话。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辅导员在实际开展谈心谈话的过程中,往往目标定位非常明确: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实际困难,而借助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契机进行思想引领的目标导向不突出,导致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这和辅导员群体学科背景多元化有直接关系,部分辅导员不具备思想政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实际与学生谈心谈话的过程中,辅导员能够认真聆听并努力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但借解决问题的契机进行有效思想引领的意识和理论知识储备尚有欠缺。
(二)辅导员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尚显欠缺
谈心谈话的角色定位,辅导员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尚显欠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涉及教育者群体和被教育者群体。对于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有教育者为主体、被教育者为客体和教育者为客体、被教育者为主体的主客体关系论,亦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关系论。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特别是在辅导员与大学生的谈心谈话中,从谈话进入到谈话进行到谈话结束的每个阶段,辅导员的主体意识非常明显,为尽快解决学生的问题,辅导员往往急于给出解决方案和说教指导,至于学生遇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往往未被充分发掘,学生主体地位尚显欠缺。
(三)随机应对多,规范性流程技巧尚显欠缺
谈心谈话的过程定位,辅导员针对学生的问题随机自由应对多,谈心谈话的规范性流程技巧尚显欠缺。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谈话过程中,多是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的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不同问题,随机应对,很少有意识地在多次谈话的基础上,总结谈心谈话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技巧,进而指导下次谈心谈话更好地开展。总结和遵循谈心谈话的普遍性规律、提炼谈心谈话的流程性技巧,是提高辅导员与学生谈心谈话质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提升谈心谈话质效的路径解析
谈心谈话应用场景比较广泛,因学业困难以及由此引发的轻度抑郁等次生灾害的学生需要谈心谈话;因原生家庭影响深陷僵化亲子关系牢笼不可自拔的学生需要谈心谈话;因友情、爱情等情感关系处理不妥而焦虑不安的学生需要谈心谈话。谈心谈话是辅导员面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重要、最普遍运用的工作载体。
(一)明确目标定位,解决问题与思想引领并重
明确谈心谈话的目标定位,既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又要借机开展价值引导、思想引领。谈心谈话不仅是解决学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次教育机会。以往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主要是开班会和作讲座,班会或者讲座的最大特点是辅导员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而谈心谈话则是学生要讲,辅导员倾听,从逻辑顺序上就决定了学生对于辅导员讲授内容的主观接受度。在谈心谈话的过程中,要在解决学生学习、情感、生活等方面痛点、痒点和难点的同时,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想和价值观的引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7]。谈心谈话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直接途径、普遍途径和重要途径,既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又要借机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
(二)明确角色定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明确谈心谈话的角色定位,坚持辅导员与学生双主体。在实际谈心谈话过程中,要坚持辅导员与学生双主体,双主体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关系,即人格上的平等、观念上的平等、话语权上的平等。谈心谈话的主要对象群体是Z 世代(即在1995 年—2009 年间出生的人,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统指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短讯、MP3、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从小到大生活在数字化、信息化环境中的Z 世代身上具有三个共性特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自主意识强;不惮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比较强烈的表达意愿,追求话语权;信息接收的渠道多,知识量大,接收程度高,知识面广。鉴于以上三个共性特征,在谈心谈话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调整辅导员的思维方式:学生的自主意识强,就要求辅导员要有用户思维,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用同理心去发现他们的痛点、难点和痒点;学生追求话语权,就要求辅导员要有平台思维,平台思维是区别于舞台思维的,舞台思维的最显著表现是辅导员是舞台上的表演者,学生是站在台下的观看者,只有“欣赏权”没有“话语权”,而平台思维则不一样,平台的特点是包容度极高,所有人都可以在平台上发言,平台思维体现的是一种话语交互;学生知识面广,这就要求辅导员在谈心谈话过程中要有跨界思维,要运用多学科知识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比如一个理科生找辅导员谈宿舍矛盾激化问题,辅导员就可以用“自由电荷正向移动形成电流”这一物理常识来比喻,学生自然会提升对辅导员话语的亲切感和可信度。
(三)明确过程定位,运用设计思维
明确谈心谈话的过程定位,运用设计思维方法论,有效开展谈心谈话。谈心谈话过程直接影响谈心谈话质效。借助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与全球知名设计咨询公司IDEO 联合开发的创新方法论——设计思维,助力辅导员在谈心谈话过程中有的放矢。
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根本的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方法论,具体实施过程包括需求理解、问题定义、创意激发、原型制作、测试反馈等五个环节。设计思维注重洞察人的真实感受和真实需求,着力于挖掘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根源,进而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是一种把需要通过抽象符号的学习来培养的理性分析和需要依赖真实体验去获得的感性直觉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思维方法。
借鉴设计思维方法论,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谈话过程中,第一步要做到需求理解,这是最基础的。谈话的前提是要先找到学生的痛点,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学生。第二步定义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我有一个小时时间去解决一个问题,我会用55 分钟去定义问题,用5 分钟去解决问题”。定义问题非常重要,在谈心谈话过程中,开始不要着急于定义解答学生的问题,多从不同的方面问一问,很有可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并不在学生的言语描述中,比如学生有轻生的念头,学生自己描述的是学业压力大、生活没意思,但追根溯源之后可能发现,根源在原生家庭,学生缺乏安全感。第三步脑力激荡。找到了问题根源,就要求辅导员迅速在脑中追寻处理经验、应对策略、解决方法,并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调动各种储备资源,找到有效解决思路。第四步打开学生心结,找到痛点。第五步提升境界。谈心谈话是一次教育契机,谈心谈话过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佳时机,当然前提是辅导员在前四步切实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得到了学生的信赖,此时便可借机围绕此次谈话的问题主线展开思想疏导和价值观引领。
谈心谈话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和实施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谈心谈话中,辅导员应明确与大学生谈心谈话的目标定位、角色定位和过程定位,通过谈心谈话了解大学生;通过谈心谈话解决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通过谈心谈话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提升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谈话的质效,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辅导员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困惑点、学习难点和生活痛点等问题的有效化解均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