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贸易时代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12-28窦凯
窦 凯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 233030)
数字贸易已经成为当前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开辟了新空间,成为世界各国当前发展的焦点领域[1]。而跨境电商作为数字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近年来呈现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在后疫情时代成为助推全球数字贸易时代来临的关键力量。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导致对行业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但现阶段跨境电商人才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这主要由于随着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商企业对贸易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进而导致高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从培养传统贸易人才向培养数字贸易人才转变的严峻挑战。在全球逐渐进入数字贸易时代的大背景下,跨境电商的发展对经贸人才有哪些需求,高校在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方面面临的困境怎样解决,如何培养高素质跨境电商人才,以适应数字贸易发展需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现状
(一)交易规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2010—2020 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占比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尤其是2020 年跨境电商成功抵御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实现了逆势增长。2020 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12.7 万亿元,交易额已位居全球第一,占中国外贸进出口的份额已超过1/3。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2020 年间中国的出口贸易并非始终是持续增长的,2015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同比下降7%,2016 年同比下降0.9%,但是在此期间中国的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仍然是逐年增长态势,这主要归因于国内电商巨头把握住了经济发展趋势,开始全面布局跨境电商行业,着力推动传统外贸业务集体向跨境电商业务转型。
(二)出口占据跨境交易的主导地位
在跨境电商交易结构中,虽然进口规模增长迅速,但是出口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出口跨境电商市场规模为9.7 万亿元,占2020年跨境电商交易总额的比重约为77.60%,相较于2019年8.03 万亿元同比增长20.79%,这主要受益于国家陆续出台的跨境电商政策以及全球线上购物模式的兴起。与此同时,虽然2020 年中国进口跨境电商市场交易规模为2.8 万亿元,占比仅为22.4%,但是同比2019年2.47 万亿元增长13.36%,这主要源于消费升级和国家利好政策的密集出台,尤其是在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持续扩大进口跨境电商规模,有利于吸引境外消费回流,对国内消费市场起到补充作用。
(三)跨境电商以B2B 为主要交易模式
跨境电商交易模式主要包括B2B、跨境电商零售(含B2C、C2C)等方式,目前,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仍以B2B 为主。根据2020 年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跨境电商B2B 交易规模达到8.4525 万亿元,占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总额的比重达80.5%;跨境电商B2C 交易规模为2.0475 万亿元,占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总额的比重为19.5%。但从近年数据可以发现,虽然B2B 模式仍然占据主导,但B2C 的交易规模也在逐年增加,占比从2013 年的6.13%增加到2019 年的19.5%,已经成为重要的交易方式。
(四)跨境网购用户数量高速增长
随着数字经济的理念逐渐渗入日常生活各环节,传统的消费理念逐渐向新兴网络消费转变,加之相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大幅激发了消费者的跨境网购欲望,近年来中国跨境网购用户规模大幅增加。从跨境电商用户结构来看,居住于一二线城市且收入在5000 元以上的青年人是进口跨境电商的主要用户群体;从跨境电商消费结构来看,服饰鞋包、美妆个护、食品饮品是占据进口前三位的产品,这也与用户结构的特性密切相关。
二、数字贸易视域下跨境电商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一)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现状
1.需求规模分析。近年来跨境电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截至2020 年10 月全国现有跨境电商企业80.62 万家,相较于2017 年的61.25 万家,增加了19.37 万家,年增长率约10%左右。从跨境电商企业规模看,跨境电商企业招聘主力军是规模在500 人以下的中小微企业,招聘数量占到整个行业的93.2%,其中规模在20~99 人的小企业占48.7%。从跨境电商企业规模来看,现阶段跨境电商企业需求人员约为1 600 万人,而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20 年10 月全国跨境电商从业人员为468 万人。总体来看,跨境电商行业人才缺口约1100 万人,严重制约了跨境电商的持续发展[2]。
2.需求特征分析。跨境电商是伴随数字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学科,数字技术的快速更新都会对跨境电商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跨境电商人才必须拥有快速应变的能力。据社会调查显示,目前跨境电商企业对业务岗人才的需求占岗位总需求的比重达到61%,对技术岗人才的需求占岗位总需求的比重达到23%,而对管理岗人才的需求仅占岗位总需求比重的16%。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仍然聚焦于传统方式,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难以满足社会需求[3]。
(二)跨境电商人才供给现状
跨境电商行业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平台操作技巧,可作为培养潜在对象的涉及跨境电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多个专业的学生。但从供给端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现状来看,目前全国开设跨境电商专业的高校仅有49所,加上开设电子商务的466 所高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的744 所高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775所高校、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131 所高校,目前可作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对象的在校学生仅约80 万名左右,与现有1 100 万左右的缺口存在一定差距。
三、数字贸易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困境
(一)人才培养与跨境电商发展脱节
跨境电商是传统贸易与数字技术跨界融合的产物,是最新的贸易模式,要求外贸人才既能够掌握扎实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又能够熟练操作电子商务技能。然而部分高校在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方面,采取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方式,进而导致学生不能把理论素养与跨境电商运营实践联系起来,输出的贸易人才与跨境电商企业需要相脱节。
(二)关联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
课程设置是落实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高校只有建立完备的跨境电商课程体系,才能确保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部分高校通过采取校企合作、开设跨境电商相关专业实训课程的形式来应对传统贸易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但是高校跨境电商专业整体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仅有少数几所院校开设专门的跨境电商专业,专业课程及体系设置不够合理,进而导致培养的外贸人才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三)高校跨境电商师资队伍短缺
在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过程中,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高校师资队伍中存在着明显的“三无”问题。一是无理论知识。跨境电商作为新兴的贸易方式,大部分从事跨境电商授课的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体系,导致培养的外贸人才在理论知识层面储备不足,难以应对跨境电商企业需要。二是无实践经验。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的学生与实践相脱节。三是无实训操作。跨境电商相关课程教学中缺乏实训操作,致使学生缺乏实践应用经验[4]。
(四)产教融合模式有待完善
当前,产教融合模式是培养跨境电商行业人才的主流模式,但现有三大主要模式都存在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产教融合培养质量和效果。其一,高校与培训机构合作模式受制于培训机构缺乏成熟的跨境电商项目,导致培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不能有效弥补高校实践不足的短缺。其二,高校与跨境电商软件开发公司合作模式受制于软件公司仅仅侧重于虚拟项目操作,导致学生无法在实际项目中获取经验,浪费了大量物力和财力。其三,高校与跨境电商物流公司合作模式受制于物流公司业务主要侧重于跨境物流环节,导致学生无法参与跨境电商所涉及的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支付等环节,与全产业链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差距。
四、政企学研“四位一体”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路径构建
(一)政府要加强顶层战略设计,建立健全“四位一体”机制
政府要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标,从总体上制定“四位一体”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长期战略规划,加强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要利用智库认真分析国际国内跨境电商发展形势,研究其客观发展规律,科学判断现有跨境电商人才与未来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合理制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顶层战略设计。国家要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地方政府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跨境电商人才协同育人中心”,互聘师资、共建基地、共育人才。要积极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聚焦跨境电商项目开展共同研究,创新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要设置专门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金,对参与“政企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高校、跨境电商企业、科研院所进行资金扶持,提高各部门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5]。
(二)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着力推动产教融合加速实现
跨境电商企业要积极探索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办学,发挥企业和高校各自的资源优势及学历教育优势,共议共订人才培养方案、共修共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共管共育高技能专业人才,联合建设跨境电商实训基地,合力开展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同时企业要遵循合作互利的原则,主动与高校签订“订单式”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协议,选派企业优秀人才及专业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6]。
(三)高校要积极承担培养责任,构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
要紧跟数字贸易时代发展需要,依托“特色办学”“产教融合”“服务发展”的理念,积极出台跨境电商专业建设方案及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式成立学科建设小组,完善课程体系,将思政元素融入数字贸易课程体系建设,使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心同向,着力形成协同合作效应。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一支综合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是国家培养高素质跨境电商人才的依靠。高校要积极加强跨境电商相关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教育,使其能够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并通过各院系党支部的思想引导,将院系党建活动和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相结合,整合院系资源打造互助共享的“产学研”平台,实现院系教师能力整体提升[7]。
(四)科研院所要发挥推动作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科研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科教融合是培养高层次跨境电商人才不可短缺的着力点。随着数字贸易的飞速发展,跨境电商行业不仅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也缺少高层次管理和专业化人才,高水平的科研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密切结合,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途径。政府要发挥“中介超市”作用,支持科研院所将研究人员的最新成果引入到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之中,把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把科研设施转化为教学实践平台,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密切合作,推动学生和企业人员参与科研项目,实现“科研—教学—学习—实践”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以高水平的科研助力高层次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