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研究
2022-12-28林凡
林 凡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 35000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立足于我国生态环境实际现状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深刻内涵、基本原则、价值特点、实施方式等重要问题作出科学分析和详实阐述,是我国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方略。作为高校思政课程中重要的环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肩负着教授和传播马克主义理论的重要任务。适时地在“原理”课程教学中讲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落实“三进”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主旨要义的有效手段。目前,学术界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身以及“原理”课教学改革作了诸多有益研究,但关于这一新思想的教学研究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原理”课教学(以下简称“融入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也不够深入。“融入教学”有何重要意义,教学融入点有哪些,如何融入以及如何在“原理”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形成生态意识自觉和实践自觉等问题是当前“原理”课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拟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与“原理”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以及知识体系等问题,系统阐述“融入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学融入点、基本原则以及教学方法等问题。
一、“融入教学”的重要意义
“融入教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擢升“原理”课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建设美丽中国时代新人的有效方略。
(一)有助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度领会和“原理”课教学效果显著提升的双向促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底蕴深厚,实际内涵丰富,在富有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哲学深度的同时,深刻洞悉、有效指引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发展,匠心独运地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一方面,“原理”课教学内容本身有助于学生在学理层面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内韵。比如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有助于理解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生态与文明兴衰演进的关系,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观以及“环境就是民生”的民生观等。另一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源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和时代性特征,将其融入“原理”课教学,不仅能够使“原理”课教学素材丰富生动,还能够增强“原理”课的现实针对性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让学生耳目一新地感受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鲜活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使“原理”课更加深入大学生内心。因此,“融入教学”能够产生双向促进效应,既有助于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时也能充分提升“原理”课教学效果。
(二)有助于推进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根基并提供人才保障
2021 年2 月,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联合发文,提出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毫无疑问,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作,亟需学校教育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故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学)已经开设了部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课程,并取得一定的成效[2],但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制、实践教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覆盖面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此背景下,依托“原理”等思政课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便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融入教学”不仅能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丰富饱满,还能扩大生态文明教育的覆盖面,解决眼下缺少公共性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根本指引,将其融入“原理”课教学能够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思政课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有力的政治引领功能,保证生态文明教育既体现科学性,又强调政治性以及价值性,从而全方位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总体水平。
(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素养,实现生态问题上意识和行动“双重”自觉
大学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人才基础,高校要发挥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培养一批具有生态素养且能够将生态意识自觉转化为生态实践行动的建设者。大学生正值“三观”形成和确立时期,“融入教学”对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素养极为关键。实际上,这个融入过程就是将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寓于生态文明知识和理念传播的过程,使学生在理解中形成信念(或者“转识成智”)。“融入教学”不仅有助于传播共生自然观、绿色发展观等生态文明知识理念,也有助于大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生态意识自觉,最终达到生态行动自觉,将绿色生态理念转化为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从而提升生态素养。
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原理”课的融合点
“融入教学”并非简单地“做加法”或“内容拼凑”,而是实现逻辑和内容上的有机融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有着极其紧密的逻辑关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原理”的集中体现和具体运用,“原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这为两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的逻辑前提。从内容上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含和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涵和科学社会主义内核,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原理”课教学的融合点,也是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讲清楚和讲透彻的基本内容。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蕴藏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现象的第一性和客观实在性,揭示了世界在物质层面的统一性、物质世界的辩证运动性以及人类认识之谜,科学地回答了“何为世界的本质”“世界如何存在”以及“人如何认识世界”等哲学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为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确立了科学的自然观和系统的生态观,深刻阐明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合理规划部署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部分,教师可以结合“物质的第一性”原理,讲清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自然观上坚持的唯物主义立场,帮助学生理解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以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热爱自然的哲学依据,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在“唯物辩证法”部分,可以结合普遍联系以及对立统一等观点,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借助唯物辩证法来处理自然和人的关系、社会和人的关系、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等问题,揭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如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住“三条红线”等)蕴含的“重点论”“底线思维”等辩证思维方法。此外,在“认识论”部分,还可以结合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什么样的认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立足于现实社会生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普遍发展规律,深刻地回答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何为社会历史发展动力”“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问题。在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问题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的绿色发展观,既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为民惠民的价值取向,也在内容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力论。
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兴衰和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关系的重要论述;结合生产力理论,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互促关系。在“社会发展动力”部分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改革及其作用,讨论革新发展方式以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在“群众史观”部分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地位和作用,阐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提供优质的生态公共产品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活环境的需要为根本价值取向,探讨如何引导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涵
在深度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和剥削的秘密以及资本逻辑包含的内在矛盾,还阐明了以征服和掠夺自然资源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生产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关系,改变了两者之间合理的物质变换形式[3],使自然成为被利用和支配的对象,完全服务于资本增殖的需要。作为马克主义自然观和发展观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和“两山”论在发展观层面蕴含着对资本逻辑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的全面超越。
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部分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围绕马克思如何从本质方面探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出以破坏和消耗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以及无法避免“无未来的增长”的发展困境;另一方面注意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两山”理论的辩证统一,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循环经济和绿色增长,从而实现生态和发展的双赢[4],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我国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以及绿色发展在何种意义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超越。此外,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部分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方国家环境公害事件的论述,从垄断资本输出和扩张的角度分析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生态危机的发生机制。在“经济全球化”部分,可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人类是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阐明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我国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科学社会主义内核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落脚点和理论核心,“科学社会主义”一方面阐释了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原则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描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阐明了人类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理论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和一般性原则的同时,也在内容上对其作出了新的发展。
在“融入教学”过程中,“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部分可以结合社会主义坚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含的自然观及其是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结合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分析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及用何种方式来加强党的领导;结合我国各个时期社会主义的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阐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什么意义上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和新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部分可以结合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促,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自然、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融入教学”的基本原则
为了更好地发挥“原理”课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和宣传作用,以及增强“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融入教学”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在教学设计上,突出“原理”课特色
在内容上,“原理”课与其他思政课存在着明显不同,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负责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原理。同时,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的最新产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价值导向、基本原则、战略部署、方法论等方面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在“融入教学”的整体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为本,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凝练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作为“融入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一方面要讲清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含和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涵,另一方面也要讲透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基础性阐释、一般性认识和普遍性结论。
(二)在教学内容上,整体融入和突出重点
整体融入和突出重点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要求。在“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把握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的完整统一性,也要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机整体性。同时要注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限于“原理”课本身的特点和教学时间,并非所有内容都要融入“原理”课教学,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在整体融入的基础上要有所侧重,重点揭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指引,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和重要部署。
(三)在教学目标上,坚持知识传递和信念培育相统一
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课既要向学生讲授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引导和培育学生的价值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处理好传播知识与培育价值信念的关系,要将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两者统一起来[6]。根据这个原则,在“融入教学”过程中,“原理”课教师一方面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知识层面讲清楚和讲透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含的自然观、发展观、人民观、生态治理观等内容以及相关的概念、命题和原理,使学生准确而充分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意蕴;另一方面要在生态价值观上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自觉和实践自觉,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热爱和尊重大自然,养成绿色低碳、节约适度的生活和消费习惯,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或“主客二分”的自然观,自觉抵制和反对浪费自然资源、污染环境以及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总之,培育大学生生态素养是“融入教学”的根本目的,知识内容上的融合能够为培育生态素养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撑。
(四)在教学方法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是科学的理论,也具有明确的实践性,既来自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发展并指导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结着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同时也具有明确的实践导向,直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旨在解决现实问题。这就要求,“融入教学”不能空谈理论,也不能只谈实践。具体来说,教学内容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另一方面也要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他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看法,切实提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具有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引导大学生从关注和参与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到关注和参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四、改革创新“融入教学”方法
“融入教学”丰富了“原理”课的教学内容,也对“原理”课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对于“融入教学”来说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若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
(一)运用专题式教学方法,讲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专题式教学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紧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设立教学专题,加深学生对相关命题和原理的理解。比如,在“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设置为教学专题,把“原理”三个组成部分的相关理论串联起来:从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借助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分析何以达成人和自然以及社会的和谐。
(二)利用故事教学法,在故事叙述中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相比于常见的课堂讲授,在叙事中讲理的优点在于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能够将相对抽象的政治话语和理论原理转化为学生耳熟能详的话语,使“融入教学”与学生生活更相融洽。在“融入教学”中,“原理”课教师可以紧扣教学融入点,通过讲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含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比如,围绕绿色发展理念,讲述河北三代塞罕坝人种树治沙,让荒原变为林海,实现生态和经济平衡发展的传奇故事,使学生直观感受塞罕坝人的绿色发展之路,从而更加深刻理解何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和坚定对绿色发展的信仰。
(三)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打通“原理”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
相对于传统“原理”课教学注重课堂讲授来说,“融入教学”更加强调具有体验性和实操性的实践教学,一方面,这是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共同具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这也是“融入教学”尝试培育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教学目的之必要举措。在“融入教学”中,“原理”课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目标、条件等实际情况,开展三种不同场景的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7]。具体来说,针对理论性比较强的融入点,采取专题讨论、演讲、学生微课比赛、调研汇报展示等形式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借助环保知识普及活动、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节水节电活动、植树造林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生态校园建设,从而激发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和热情,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引导学生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考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直观感受绿色发展,开展生态环境调研活动,提升生态责任感,走近山林田湖,体验自然之美。
此外,“原理”课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尝试翻转教学、具身教学、对分课堂等新兴教学方法,借助慕课、雨课堂等技术手段来开展教学,以提升“融入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