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立德树人的“四个必须”
——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2022-12-28庾虎
庾 虎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从2014 年5 月4 日和2018 年5 月2 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到2018 年9 月10 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再到2019 年3 月18 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地阐明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内涵,指明了21 世纪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立德树人的思想是教师育人的基本立足点和根本要求,教师要教好“立德树人”这门关键“课程”。
一、教师须把握立德树人的“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对学生进行德育,这是我们的共识。德包括了很多方面,也有很多内容,如善良、孝顺等。而且,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如古代社会的仁义礼智信、忠君爱国等。那么,在新时代,要让学生知晓和内化什么样的德成为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所有的“德”都不是突然显现的。德是历史的。所有的道德内容都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断裂的,而是延续的。因而,教师传输给学生的道德内容往往带有历史的痕迹。不过,并不是历史上形成的所有道德内容都需要传输给学生,只有那些符合所处时代要求的道德内容才能够传输给学生,这是道德的选择性。德是融合而成的。或者说,德也是在冲突中形成的。当今世界,每一种道德观都是在不断融合与冲突中形成,每一种道德观的最终形成都可以找到一些外部线索。“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1]。尽管如此,道德绝对带有各个阶级、各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或者说道德是意识形态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是道德的阶级性。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教师在向学生传输道德观念时,必须摒弃普世主义、普世价值观,剪除带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道德内容,把符合社会主义要求和符合国家利益的道德观念传输给学生。
当下教师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传输给学生。每一种社会形态、每一个时代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相对于封建的、古代中央集权制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包含了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也包含了国家与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实际上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在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24 字”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成果作了扬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大中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德,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只有向学生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大德,才能把学生培养为有担当、有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师须明确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过程
一个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合力促成。因而,教师要把立德树人视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和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工作都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是学生养成大德的一个环节。
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是教学目标。这一目标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立德是本。“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让“德”统帅“才”。教师首要明确的目标是教出有大德的学生,以此来检验自己的育人工作成效。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其他课程的教师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输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浸润在立大德的氛围中。
其次,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育人角色。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位教师能够单独完成的。每一位教师在这一系统中有各自的角色,角色既有独立性,也相辅相成。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这说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性,不过并不是说只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可以完成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虽在学生立德养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需要其他课程教师的相互配合,这就是常说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最后,教师要明确立德树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自身的工作是一个持续行为。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并非一日就可实现。可以说,一个人在他出生之后就开始了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之路。其中,除家庭之外,学校是绝大多数人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关键场所。一个人往往要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几个阶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受到不同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输,以实现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经验和认识相融合,使个人的价值观得到升华。因而,对学生的德育实质上是一个大中小一体化的过程,每一位教师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都是一个持续行为。尽管是持续,但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尽全力为学生立德,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下一棒。比如,不能把高中阶段视为应试阶段,重分数,轻素质,把德育寄希望于大学阶段,认为学生到了大学之后还可以再养成核心价值观。
三、教师须以“四个自信”立德树人
首先,教师必须做到绝对信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了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我国文化自信的表达。一些教师之所以没有做到自信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懂、不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蕴藏的科学性、真理性,以及它的内容旨趣。为此,教师要加强自我修炼,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运用时代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一名教师在理论上达到一定高度,那么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字面上了,而是能够深刻领悟其价值所在,“四个自信”也必然树立于心。
其次,教师在向学生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自信。当今,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不仅日益频繁,其之间的斗争也更加深刻复杂,背后其实是各国核心价值观的较量。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价值观,或者学生自己的价值观不鲜明,当别人的价值观来袭时,就没有与之相抗衡的东西,很容易迷失在别人的价值观中,甚至成为别人价值观的附庸。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如何抢占,教师首先要自己信,也要有向学生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只有以自信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输给学生,学生才会相信并主动吸纳、体验和行动。当前,一些教师在向学生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自信也有一个很大原因是不会传输。这些教师虽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理念传输给学生,然而没有掌握好传输的方式、手段,导致“卖相不好”,学生也就不愿意主动去接受。这些教师一方面是不太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换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另一方面是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程度不高,传输过程缺乏历史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学会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
四、教师须修炼德行,润己泽人
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大德的人,教师自身须具有大德之范。当然,教师的大德之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步步修炼而成,正所谓“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5]。因此,“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6]。
首先,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可以使一个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百折不挠,顽强执着。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确立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7]”一名教师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排在第一位,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政治上的觉悟与坚定。
其次,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前提之一,是好教师的“标配”。教师与学生是传输与接受的关系,教师的道德情操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变化,好的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学生在教师强大的人格魅力影响下也成为了道德和品格高尚之人。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为成为学生的模范,“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8],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
再次,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除了要在言行上为学生提供参照的道德标准,还要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具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专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其他课程的教师都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善于引导学生求知奋进,成为学生成才路上的引路人,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最后,教师要有仁爱之心。教师要有大仁大爱之心,主动关怀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多给学生一些提高自我认识的时间和空间,能包容、要包容,不要过于苛责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从而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实现触及学生灵魂的教育。
五、结论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容易,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更加不容易,教师身上担负着太多的国家、社会责任。随着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以及新时代所衍生的对人才培养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历史使命也更加严峻。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更加复杂的状况中,教师要先立好自身的德、炼好自身的才,再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达到“我将无我,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