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提升研究

2022-12-28南宁师范大学李亮伟

区域治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公民文明

南宁师范大学 李亮伟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经过八年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已如期完成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目标。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根基逐步筑牢。但是,人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兴旺、农户增收、环境改善,“乡风文明”是振兴的灵魂,乡村的一切工作离不开农村的每一位公民,加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农村是我国最广阔、最基础的发展区域。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农村公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农村公民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也发生了变化,观念的变化继而又对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在市场经济趋利性影响下,部分农村公民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更是日渐喧彰[3]。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加强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进一步提升农村公民道德水平,有利于在农村营造淳朴民风、优良家风和文明村风,有益于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如期完成。

二、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一)农村公民道德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发展也好,治理也罢,乡村振兴的关键是靠制度保障、人员推动,乡村文明是建立在农村公民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贡献自我的智力和能力基础上的,农村公民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2]”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提升公民道德、振兴乡村文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公序良俗深入人心,增强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活力,引导公民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二)农村公民道德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涵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农村公民道德建设是乡风文明的核心内涵。道德与文明密不可分,道德是文明外化于行的彰显,文明是道德涵养升华的本源,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公民道德素养和社会风尚乐观向上、和谐融洽的社会。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和实现乡风文明的关系上,农村公民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乡风的文明程度[4]。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明确了“筑牢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重点任务,对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公共场合讲文明、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和睦乡邻这样的简单要求上,更要在社会责任、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领域达到更高层次。这就需要既保持农村公民道德与时俱进,又要保持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与乡风文明相辅相成,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乡村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文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农村公民道德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坚强保障

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发扬优良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文化阵地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强辅助。自古以来,道德建设与治理有效密不可分、相得益彰。风清气正、昂扬向上、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必然孕育出政局安定、经济发达、人文昌盛的社会局面。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公民道德特有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影响力,离不开公民道德特有的规范作用、教化作用、引导作用。在实现治理有效的关键环节,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益养分,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合作、公民参与、法制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实现农村公民的自治、法治、德治多治并举,有利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作为丰富广大农村公民精神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主阵地,也存在不充分利用、不重视服务等问题。一方面,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活动中心仅仅是政府的政绩工程,对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提升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些乡村大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利用率低,平时处于闲置状态,论为摆设。一些文化广场沦为晒谷场,造成农村公共资源的闲置浪费。每年文化系统组织的送戏曲、送图书、送电影下乡活动次数少、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村公民需求。另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简单、内容陈旧,不善用言传身教和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致使道德宣讲没有入脑入心,未能形成带动效应。再者,由于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以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都市迁移,乡村的“空心化”状况日益增多,乡村大量老年人的文化素质较低、社会观念落后,难以通过宣传手段提升道德素质。加之不少地区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团队建设关注不够,人员多为兼职,同时缺少专业培训,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社会文明风尚有待进一步净化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村民不再延续以往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为了彰显身份和地位,为了在亲朋好友间炫耀财力和物力,在消费时追求大牌、名牌,相互之间的攀比不断升级,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生日宴、升学宴、乔迁宴、满月宴等各种花样繁多、排面铺张的宴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分享喜悦、答谢邻里的意义,反而变成了炫耀、彰显自己的一种方式,高昂的宴请费用和随礼也成为压在村民身上的一座大山,甚至让人“闻宴色变”。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广大农民为了寻求精神的安慰,有些封建迷信活动被宣传得神乎其神,部分农村地区兴建寺庙、教堂,塑造神像之风盛行,修建豪华墓葬的不在少数。一些不良思想的侵入也使得农村地区的一些人沾染了黄赌毒的恶习,有的村民沉迷于赌场,一夜之间输光所有家当的现象屡见不鲜。个别不法之徒编造、散布歪理邪说,洗脑群众,蛊惑人心。

(三)家庭伦理道德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传统的家庭教育和伦理关系受到冲击,出现了一些形形色色的伦理道德问题。一是农村地区传统孝道淡化,特别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男女平等教育的后续影响下,少子化和独生子女的出现,使得农村地区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女儿赡养父母、招婿婚姻频见报端。农村青壮劳动力的流失降低了男性赡养老人的意愿和能力。“养儿防老”这种中国传统的以儿子为核心的赡养方式虽然没有彻底瓦解,但已发生明显变化。多数村民对于如何尽孝在认知上比较清楚,但在实际生活中视老人为累赘,不愿尽赡养义务。二是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加,伴随人口结构的快速转变和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女性在社会上拥有和男性一样的社会地位以及一定的经济能力,对恋爱观、婚姻观有了自我主张。尤其是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上恋爱、社交沟通和花样繁多的手机软件闹得人心躁动。有的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婚姻关系变得脆弱多变,离婚率居高不下。三是留守儿童关爱缺失,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挣钱,通常把孩子留在老一辈人身边。教育能力和沟通鸿沟的使然,留守儿童表现出亲情交流缺乏、教育辅导缺位、理想追求缺失等问题,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影响了他们性格的塑造和正确道德观念的养成。

(四)道德规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外化表现,通过舆论引导、规范约束、榜样带动、惩戒机制等手段对社会人群产生效能,有鲜明的正向激励作用。在农村社会从传统农耕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功利主义、利己主义逐渐侵入农村社会,一切向钱看、有钱就代表有能力等功利思想深植人心,部分人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视为个人的第一追求,将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部分人见利忘义、小偷小摸、坑蒙拐骗,甚至将集体财产占为己有。广袤的农村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和氛围浓厚之处,广大的农村公民吃苦耐劳、纯朴友善、勤奋节约,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但随着乡贤人物和高素质、高知识人才的流失,一些不道德的公民为了牟取不正当利益做出不良行为,种种“好人难当、坏人得利”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村公民的道德观念,农村传统道德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此外,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农村从大集体组织转变为小农户经营,务农成了“农闲务农、农闲务工”的自由职业,集体主义的那种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等道德宣传缺位,也导致社会道德规约束变得倍加乏力。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农村公民道德的优化建议

(一)增加建设投入,筑牢文化阵地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既是解决农村公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乡村群众道德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文化交流、传播道德风尚的重要阵地。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许多农村公民求知求乐的欲望越来越旺盛,只有不断健全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才能满足农村公民追求更好、更贴心、更新潮的精神文化的需要,才能真正契合广大农村公民的精神思想追求,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公民道德。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文化阵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农村为重点、以农村公民为对象的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满足农村公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6]。另一方面,加强对健身房、图书馆、演出设施、休闲娱乐场所等文化活动设施的管理和使用,确立专人具体负责,配备精干力量,采用科学的方法、鲜明的实例来开展工作,构筑良好的思想和舆论环境。同时,加强文化事业公益性投入的探索,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文化事业援助中来,吸引社会捐赠和财力支持,进一步拓展文化事业经费来源渠道。

(二)倡树文明新风,营造高尚环境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道德的引领示范作用,与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不自觉地就会见贤思齐,与道德低下的人在一起,不自主地就会同流合污。所以,要提高农村公民的道德水平,就要倡树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把道德、价值观念及行为引导到适应时代需要的轨道上来。积极扶持农村合唱队、舞狮队、广场舞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帮助其提高艺术品位,不断拓展和丰富农村文化载体和活动内容;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与知识技能提升结合起来,一方面,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另一方面,通过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办农民夜校、实地帮扶指导等形式,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好人好事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乡贤人物”等评选活动,颁发物质和精神奖励,以先进榜样引导村风民风向上向善,提高农村公民综合素养和乡村文明建设程度,用文明美德来抵御社会歪风邪气;深入挖掘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忠义报国等优良传统文化中蕴藏的道德规范,制定符合时代精神的村规民约,增强广大农村公民自觉维护公序良俗、社会公德的文明意识;在行政村推选产生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道德评议会,制定《红白理事会规程》,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社会风气转变。

(三)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例如,崇德向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观念,反映了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保护好农村历史文化资源,接续中国农村文化根脉,进一步发掘其中的优势元素和精髓部分,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挥,进一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以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赓续革命精神谱系为时代内涵,充分发挥其凝聚民心、教化人心、淳化民风的作用,使之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要不断创新表现形式,突出民族大融合,彰显民族自信心,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弘扬开来。一方面,使表现形式和宣传途径紧扣时代主题,借助文艺、绘画、歌曲、影视等各种表现形式大力宣传,使广大农村公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文化的洗礼。另一方面,面向广大农村公民做好家庭礼仪教育,通过整理发掘家训家书、感人故事,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等社会文明公益活动,以增强农村公民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

(四)发挥党建引领,培育公民素质

全面实施和提升村级阵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现党群服务中心行政村全覆盖,进一步落实村“两委”领导班子、驻村工作队队员集中办公制度,夯实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选优配强班子,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发挥其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能,不断增强村党支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实施“能人回归工程”“人才引进工程”,吸引和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人才扎根农村,发挥优秀人才的才智和模范作用,推进乡村治理与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双提升。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借助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等,发挥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元化社会民主协商作用,吸引并带动农村公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充分发挥农村主人翁意识,弘扬公序良俗。

五、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民道德建设是保障农村公民文化权利、实现道德提升的关键环节,是转变农村社会风气、实现风清气正的有力举措,是推动农村地区安定有序、治理有效的坚强后盾。通过增加建设投入、倡树文明新风、传承优秀文化、发挥党建引领等方法多措并举,必定会推进农村公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提升,实现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

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战略性工程,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力量、关键环节、重要内容,必须从理论谋划、实践创新两大角度,不断优化方案、科学施策、群策群力,方能形成高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公民文明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请文明演绎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漫说文明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