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2022-12-28刘思思

文教资料 2022年17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双创教师队伍

刘思思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已经有了较长时间,但是真正进入广大教师的视野却是2015年国家大力倡导“双创教育”之后,创业教育对于广大高校教师而言实属新事物。[1]自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对教师赋予了新的职责:一方面创业教育是立志于教师这个职业,另一方面是立志于教师这个职业岗位上的创造性活动。前者是指通过学校教育,教师传授的方式,强调教师在创业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后者即为由教师组织开展的前所未有的、不同以往的、创新性的教育活动。[2]双创教师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吸引力的保障,也是开展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本文中提及的双创教师不仅仅局限于高校的专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的相关人员都属于师资队伍范畴。建设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需要梳理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困境和问题,以期寻找有效路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从2016年开始,我国先后建立了24个高校双创示范基地,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从国家层面的推动到校级层面的探索,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典型经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师资队伍人员数量和构成来看

截至2021年10月,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人数接近3.5万人,兼职创新创业导师人数接近14万人。教育部建立了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4492位导师。高校初步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双创教师队伍,在教师来源上,既有校内也有校外,在职能细分上,既有理论学术型也有实践业务型,基本满足了目前创新创业课程授课、项目和竞赛指导,以及学生创业的需要。还有一些高校通过培养高端复合型专业化知识产权教师队伍、实行教研室集体导师制等模式,来开展教师双创队伍的改革与优化建设。

(二)从师资队伍培育培训来看

教育部首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于2003年开始举办,教育部办公厅自2018年开始要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组织专题培训,确保覆盖本校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及相关专业导师,培训师资还应包括一定数量的其他高校相关教师,2019年进一步提出量化要求。从培训平台建设看,部分高校建立专门统筹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构,部分高校依托教师发展中心、人力部门、教务处等原有机构来负责双创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培训;从培训渠道看,主要有校内、校外、国(境)外;从培训形式看,多为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挂职锻炼;从培训内容看,涵盖了理念、教学、实践等多方面,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些高校在合作单位中建立了教师流动工作站,一些高校通过合作办学的契机,双方教师在课题、论文、课程建设方面开展了深入的合作也值得借鉴。

(三)从政策激励和服务保障来看

2017年人社部出台了《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这一政策推动了高校教师通过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离岗创业等多种形式进行创新创业,取得了明显成效。高校在具体实践中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积极营造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制度政策环境,一方面将教师的创新创业活动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引导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另一方面制定合理的奖励政策和资助政策,为教师创新创业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此外,有些高校还专门设立奖项用于表彰参与创新创业教学的教师。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双创教育的体系成熟化还是其师资队伍的建设都是一个系统过程,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从萌芽、试点、全面推进再到现在的快速发展,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在加快步伐的进程中由配齐向配强过渡,由此也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结构单一,教育教学能力欠缺,协同育人格局尚未形成

理念上的滞后和偏差阻碍了师资队伍的发展,对于双创的认识还局限在创业理论的教授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因此,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和执行力度不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还比较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导致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融合仍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专职教师的数量和素质能力匮乏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有效性的首要瓶颈,合格的专职教师需要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客观上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培养出大量专职教师,一些教师只是从校内学工队伍或其他专业教师中经过短期培训即转成专职教师。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短板,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广度、深度和开展的有效性。缺乏明确的教育责任要求,从教育部2016年发布的“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选聘条件来看,目前对于双创教师的选聘标准比较抽象、笼统,缺乏明晰的职业标准,也没有建立完善的选聘和考核机制,同时对专业教师也缺乏明确的教育责任要求,这些都影响了双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教师双创意识不强,育人能力欠缺,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有待健全

一是以培训代替培养,双创教师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培养的应有之义,但目前主要集中于教学技能的培训,也缺乏对于双创理念的引导,鲜有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导致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不免出现功利化倾向。二是受培训平台和授课师资影响,培训的渠道多是选派教师到校外参训,覆盖面窄;即使是部分高校举办校内培训,也是引培入校,即邀请相关人员来校教授指导,参训的教师仍然是有限的,不能做到全员覆盖,主要是针对双创教育校级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目前比较常见的培训模式是邀请创新创业导师开办短期培训班,但是针对性不强,而且有的培训质量也不高,只是流于形式化,如到企业挂职,只要教师达到培训时间即为培训合格,并无实绩要求。

(三)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保障和服务机制仍需加强

虽然国家和高校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教师创新创业,但在提供平台载体方面高校普遍倾向于学生,教师创业可使用资源受限,同时服务指导工作也不完善,制约了教师开展创业的成功率。在现有体制下,考虑到如果大力鼓励教师创业,可能会削弱教学科研力量,因此难免受到各项制度束缚。此外,师生共同创业,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如遇纠纷,教师往往会因为约定俗成的道德伦理导向在其中成为弱势。

三、新时代双创教师队伍建设建议与举措

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做出一系列部署要求,并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五年来的全面深化,使得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也站在了面临新一轮规划的起点上。面对国家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双创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正视存在的问题,补短板补弱项,顺应时代的工作思路和举措,继续探索建设之路。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一支多元化、专业化、体系化、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1. 双创教师队伍应向多元化发展

专兼职教师队伍都需要吸纳更多的人员加入,扩大师资队伍规模。对于校内教师,应最大化地将全体专职教师、辅导员和相关的行政工作人员纳入,拓展师资力量。对于校外师资,应深度践行产学研融合发展理念,吸引行业中优秀人才如企业高管、科研院所人员、制定政策的机关单位人员参与其中,兼职导师的扩充可以让社会人员更多关注双创教育,社会资源更多向高校集聚。

2. 双创教师队伍应向专业化发展

一是专职教师队伍即创业理论课程的教授者和双创实践的指导者,参与到双创教育的宣讲指导、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教材编写,调查研究等每一个环节,提升理论和实践素质,趋向专业化、专家化。二是兼职教师根据胜任力去开展相应的双创教育活动。有学者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导师在高校创业课堂上授课效果做了调研,结果证明具有创业实践经历的专业教师为本大类专业的本科生讲授创业教育优势显著。[3]因此,充分考虑兼职教师的学科背景、职业特征等因素并安排其开展合适的教育指导,破解目前兼职教师教授内容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的瓶颈。

3. 双创教师队伍应向系统化发展

构建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必须有一支体系化的教师队伍作支撑。在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基础上,基本形成辅导员进行思想引导、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咨询、专业教师主导专业融入、企业和科研机构人员进行实践指导的有衔接的全员全过程教育师资体系。

4. 双创教师队伍应向复合型发展

一是组建复合型团队。如知识产权团队,进行跨学科的多元互促。二是双创倡导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同时随着知识生产特点的变化,未来大学教师的身份将出现多重化的特点[4],这些都要求教师知识结构也需趋向复合型。

(二)完善优化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1. 创新培育制度

由培训升级为培养,体现新时代对教师的价值要求。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主导和匡正教师的创新创业行为和创新创业教育方向,让教师自觉担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使命。将创新创业教育环节纳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设计教师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使之贯穿其职业生涯。充分重视榜样和良师的作用,挖掘并树立教师成功创新创业典型,通过实行导师制促进双方教学相长,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优秀、骨干导师培养新的导师。统筹协调政府、高校、社会机构的教师创新创业培训,借助引培入校工程实现全面开展、广泛覆盖,同时整合导师库资源,以优培优充实师资培训队伍。科学制定培训方案、课程,根据不同需求开展分类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2. 明确专业标准,严格遴选办法和考核机制

一是明确教师的创新创业责任,建立明晰的工作任务、职责划分和专业标准,规范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行为,为教师提升业务素质提供努力方向和可实际操作的依据准则。二是出台遴选办法。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分类出台相应的遴选办法,如具备职业资格认证和实践经历经验,盘活存量,吸取增量,择优选拔。三是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在将教师参与双创教育工作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合理设计、不断细化和丰富考核指标,结合多方评价,形成竞争和淘汰机制,促进教师加快提升。

3. 加大激励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与日臻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分不开,从弹性学分制、休学创业等政策的保驾护航到设立专项基金、项目、比赛的有力举措。国家应出台更多政策和措施鼓励并支持高校师生共同创业,完善协同创新的机制设计,以及探寻在高校教师不影响履行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在职创业的可行路径。同时,基于师生共同创业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稳定因素,应从多方面对这种关系予以规范,既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又充分保护双方利益,使其良性发展。[5]

(三)加强平台建设,完善管理实践

1. 优化扩大平台载体

建构并优化三类实体平台和两类软平台。实体平台包括:① 管理平台,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学院或教研室来专门负责双创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咨询服务、资源建设、交流合作等,推动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② 实验平台,除了原有的教学、科研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还有积极借助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的契机,通过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合作,加强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和双创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为教师提供双创场所;③ 孵化平台,加大创业园、科技园等孵化平台对双创教师的开放、覆盖程度,不断完善其区域功能和配套资源,加速科研成果、项目与产业的对接。软平台包括:① 创新创业网络虚拟平台,为教师提供政策导航、专家库信息、课程共享等优质资源支撑和培训、交流等服务;② 开展面向双创教师的专项实训计划、竞赛、项目、课题等,增设创新创业学硕士和博士专业。

2. 优化平台功能

一是实行“1+N”管理模式。由专职管理机构来统筹完善治理架构,厘清各类平台边界和运行机制,形成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有序衔接、有效融合的平台链条,构建良好的平台生态体系。二是加强共建共享。双创教师通过参与平台合作研发建设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并在共建基础上,为双创教师搭建交流、互动、展示的新平台。三是扩大服务对象。扩大平台服务面向,为教师的创新创业提供物理场所和服务保障,同时发挥高校双创教师的人力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通过平台提供知识产权、企业咨询、培训等一系列的综合服务,既解决了教师从事校外兼职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问题,又增强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四是发挥引领示范。示范基地高校应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完善双创平台体系和发挥其对教师提供激励、支持、保障的经验做法,扩大辐射带动效应。

(四)借鉴与校本化

1. 借鉴国内外他校特色

综观目前双创教育的高校先行者和领头羊,对教师这一直接参与主体是高度重视的,其改革探索的举措经验为提升整体水平提供了建设性思路,值得借鉴和参考。如剑桥大学创建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公司——剑桥企业,帮助学者完成知识产权的商业化与后续维护。[6]滑铁卢大学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对教师和学生是相同的,有些支持甚至是无偿的。[7]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遵循“学生自主双创”和“教师科研双创”一体两翼的实施路径,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和双创支撑服务3个维度开展。从政府层面来讲,可以通过构建跨国、跨校的合作交流平台,实施创新创业协作计划,举办赛事、论坛等方式,促进更多的高校有机会融入双创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的最前沿,学习、借鉴他校经验。

2. 结合本校实际和特色、避免同质化

学习、借鉴经验一是要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和校情,多向同类院校取经。在移植一批可复制的经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创新实践。国内一些老牌研究型大学校友资源雄厚,为引进兼职创业导师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校友资源并不优越,可以从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中多遴选人才,为外聘兼职创业导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二是要把握自身办学特色,避免同质化。从教师遴选、考核评价、培养培训、服务保障等方面,注重办学优势和特色资源,把双创教师发展的方向引向重特色和内涵发展上来,提升双创教师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独特的格局和体系。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双创教师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