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的行与思
2022-12-28唐闽江苏省南京市迈皋桥幼儿园
文/唐闽 江苏省南京市迈皋桥幼儿园
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过渡期,教师应当帮助幼儿愉快顺利地做好幼小衔接。目前我们在开展的幼小衔接工作仍存在着以下问题:重视幼儿知识储备的导向、过于表面化的开展,集中于大班毕业时进行,单方面地开展衔接工作等,缺少深入的、系统的、科学的有效开展。只有真正关注幼儿的心理准备及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的衔接,从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养成习惯入手,加强与家长和小学教师的密切合作,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好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一、坚守“儿童立场”,明确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发展目标
首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对“儿童立场”的正确理解非常关键。我们要时刻牢记“认识”“尊重”“相信”“支持并读懂”这几个关键词,不仅仅要“知道和理解”,更需要转化为“遵循和实施”。在强调儿童立场的前提下,要关注“每一个”幼儿,使之 “主动、自信、快乐”。这就强调了教师要以幼儿群体或者幼儿个体作为观察对象,开展持续定点的研究,养成研究幼儿的习惯。当一位教师能用大量的观察素材和观察数据跟家长进行互动时,才是这位教师真正地面向“每一个”幼儿的开始。我们通过游戏计划、游戏日志等素材、信息不仅可以找到每一个幼儿发展的轨迹、每一个幼儿发展的问题,也可以找到教师对每一个幼儿的关注,以此促进每一个幼儿“主动、自信、快乐”地融入小学学习生活。
其次,我们要打破已有认知:明确“幼小衔接是长期性而非一时性的活动”,仅靠三个月的时间只能让幼儿对小学有一个初步了解,而真正的入学准备是指在生活、身心、学习、社会适应等方面提前做好准备。而这是一个长期性的培养过程。通过对教师、家长的访谈,发现“入学适应性问题”主要聚焦在“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两个方面,因此,形成4条目标。
(1)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的生活。(愿望与积极情感)
(2)具有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等基本的生活能力;能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乐意学习并积累与不同对象交往的经验。(自理能力及社会性)
(3)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有一定的计划性。(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4)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阅读等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
二、确保“针对性主题活动”与“一日生活中的渗透教育”
1.主题审议。
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前期我们进行对主题活动目标、线索、资源及幼儿的兴趣需求开展审议。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幼儿对于小学的憧憬、担心,结合幼儿当下的发展水平、现有能力,我们设计适宜的主题目标、线索、路径,让主题活动更加满足幼儿的兴趣,并携手家庭和社区,使多方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衔接工作,让主题活动更加适宜幼儿的发展。
前审议:以“消除入学担心”为行动线索,以“敢于积极应对”为情感目标,关注幼儿经验与发展需求。
中审议:跟随幼儿的思维,通过校长访谈、发放调查表、询问小学生等方式真实了解小学的要求,帮助幼儿自主习得小学生所需的生活技能与学习技能,如系鞋带、上厕所、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倾听习惯等,帮助幼儿加强对小学生活的全面认知。
后审议:审议实施后的总结性阶段,关注积淀、追本溯源。通过审议将课程进行盘点、调整、反思,为下次实施积累经验。
2.游戏融合。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的活动应以游戏化为主,在各类活动以及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园要严格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科学投放操作材料,运用更为恰当的教育方式,把“幼小衔接”的知识融入这些游戏化的教育活动中,使“幼小衔接”顺利开展。
我们需要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幼儿设置相应的游戏材料,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科学度过幼小衔接阶段。如:在生活区中投放红领巾、书包、文具盒、小学课本、书包等,鼓励幼儿学习系红领巾,学习收拾书包。鼓励幼儿交流、分享自己所发现的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在美术区中学习书写自己的名字、记录时间,在益智区学会看时钟等,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做好学习准备、生活准备。
3.一日生活的融合。
一日生活皆课程,充分利用一日活动中的各环节帮助和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基本的生活能力、社交能力,树立一定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等。如:我园实行“家长不入园”制度,我们大胆尝试“自主入园”“自主签到”“自主点心”环节,正式开启了幼儿有时间观念的一天。引导幼儿关注“一日作息时间”图表,知道一日活动的顺序性,在音乐提醒下,幼儿知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自然会拥有“主人翁”意识,也让幼儿更直观地感知到时间的流逝,从而更加懂得珍惜时间。
三、建立幼儿园和小学的互通机制,搭建联合教研平台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双向衔接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必由之路。幼儿园要坚决杜绝“小学化”倾向,科学地设计和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确保过程指导,切实提升幼小衔接活动的实施质量,让幼儿园成为“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的主阵地。当大班幼儿对未知的小学生活迫切地想一探究竟时,幼儿园应顺其好奇、好玩、好问的天性和认知特点,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认知的活动环境和学习内容。
1.走访参观小学。
结合主题活动,我们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熟悉小学的环境,近距离了解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争当小学生的愿望。
2.体验小学生活。
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们与附近小学的校长及一年级教师进行了沟通,在他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开展了为期半天的观摩和体验活动。通过观看哥哥姐姐的升旗活动、社团活动,促进幼儿向往小学的情感;通过观摩哥哥姐姐上课,激发了幼儿争当小学生的欲望;小学老师还热情地给幼儿上了一节音乐课,让幼儿亲身体验小学生上课的环节。
我们还邀请小学一年级的教师到幼儿园向幼儿介绍小学生活情况,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 教幼儿执笔的方法,认识小学的书本,等等,从而引起幼儿对小学的向往,更好地为幼儿入学做好充分准备。小学老师的到来给幼儿注入了小学的新鲜气息,幼儿上课格外认真,积极聆听,切身体会小学课堂与幼儿园教学的区别。
3.幼小联合教研。
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分别对大班和一年级幼儿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特质、教学内容与方法展开彼此了解和学习。在衔接策略的协调沟通上,也能考量幼儿的差异需求,解决许多幼儿在幼小衔接适应上的问题。通过了解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对大班下学期的作息及学习方式进行了一些改进。大班下学期采用听铃声上、下课;集体活动时间延长到35分钟;集体活动时桌椅摆放与小学衔接;午睡时间调整为12:30—2:00,比之前减少一个小时,上课时不允许上厕所等等,帮助幼儿在作息时间和学习方式上与小学进行衔接。
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教师以同题异构的形式,探究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作为教育的两个阶段,既有差异又相互联系,在联合教研过程中明确幼小衔接的真正意义和各自不同的教学要求,分析异同点,找准切入点,基于幼儿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4.小学访谈机制。
为了明确幼小衔接的开展,我们建立幼儿园园长和小学校长的互通机制,搭建联合教研平台,提供一年级教师和大班教师的对话机会,帮助小学教师理解、认识幼儿的在园经历,从而共同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为“无缝衔接”创造条件。我们与小学校长、一年级的教师多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对小学校长、教师的采访,知道进入小学需要很多必备的生活、学习与运动技能,于是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户外体育活动锻炼习得这些技能。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全方位、真实地了解未来的小学生活。
三、家园共育,让衔接更有效
1.助家长更新幼小衔接理念。
目前在幼小衔接阶段中很多家长充满着焦虑感,认为幼儿入学后的不适应是因为幼儿欠缺写字、拼音、算术等知识技能。如何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我们邀请了小学教师给家长开展相关讲座,邀请专业的家庭教育专家来园给家长讲课,利用我们园的父母成长试点园的资源给家长提供实践、交流的平台,不断促进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认识。
2.促进幼儿获得自驱型成长。
从问题出发,幼儿亲自考察小学,采访校长,与教师讨论上小学的准备工作。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沟通合作能力。活动中幼儿明白成长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有选择的主权,需要为自己的行动负责,满足幼儿自我发展的强烈需求,为所有的学习过程赋予现实意义。
3.激发教师开展反思性交流。
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教师可以通过交流、互访,亲身体验彼此角色,并对相应工作予以深入的了解和评价。这种浸入式的教师交流能促进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科学性地开展,同时也促进教师对该课程的再次反思。
幼小衔接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持续发力。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一书中提及:我们教育幼儿应该按照幼儿成长的自然进行。科学的幼小衔接是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幼小衔接的方法和技能。因此,要切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幼儿终身受益,需要从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能力入手,为其进入小学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