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2-12-28孙蕾
孙 蕾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358)
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自信态度[1]。就国家层面而言,无论是作为国家根本属性的阶级性,还是从氏族制度下继承下来的社会性,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文化贯穿始终,通过建构的方式让国家的双重属性变得更加合理和贴近时代,也使阶级性和社会性逐渐演变成以文化建构起来的集体对国家情感体验、归属意识、精神力量等方面的集合[2]。从这个角度来看,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因此,新时期的爱国教育必须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引爱国方向,用革命文化激发爱国热情,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爱国精神,用文化升华爱国情感、阐释爱国理性、引导爱国实践。
一、文化自信与爱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自信是爱国主义的精神基因
精神以文化为载体,中华民族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更赋予了爱国主义精神独特的基因,而激发人们对祖国、民族的血脉之情,将爱国的情感、理性与行动有机结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之义。因此,这一目标的达成必然离不开文化自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展现了“精忠报国”“先义后利”“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让我们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精神烙印。离开了文化自信,爱国主义就成了空壳,缺失了“根”与“魂”。优秀的中华文化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追求,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为爱国主义提供了独特的精神基因。
(二)文化自信是爱国主义的升华之魂
一方面,文化让爱国主义在情感的基础上实现了理性的升华。爱国主义是情感与理性的有机结合,仅仅停留在情感层面的爱国是朴素的、非理性的。文化让爱国情感有了可依托的理性载体,即将爱国主义建立在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基础上,引导人们理性看待和分析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进而升华为一种成熟的爱国主义观念[4];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过程相伴随,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在中华文化的引领下也逐渐变得更深沉、更持久。
(三)文化自信是爱国主义的实践引领
爱国主义不只是口号,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应是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也是实现自身价值与奉献社会的有机统一。因此,爱国主义不仅要有热情,更要落实到理性的实践中,用文明理性展现中国力量。而优秀的中华文化则是贯穿于爱国实践并使之持续具有理性和生命力的支撑。文化阐明了爱国主义的实践路径,我们既可以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从革命文化中学习“抛头颅、撒热血”的家国情怀,也可以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为民服务”“艰苦奋斗”的品德情操。文化自信是国家自信的本质,一腔爱国热情只有在文化的指引下才能科学地付诸实践。
二、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的社会形势更加复杂,经济全球化下多元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显现,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鱼龙混杂,都给新时期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挑战。
(一)文化认同感有待加强
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新时期世界各国正经历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等多方面的挑战。一是在全球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会影响部分心智暂不成熟的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弱化其民族意识。已有研究表明,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而将国家公民看作是狭隘的概念,极大挑战了国家安全意识[5]。此外,西方霸权主义利用网络进行文化渗透,也扭曲了部分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淡化了部分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观。二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催生了金钱主义和个人主义,国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化,在选择个人发展路径时,更多地考虑自我利益和自我发展,忽视了社会责任。
(二)对爱国的认识存在偏差,爱国情感欠缺理性
从网络上激烈的言辞到现实中的实际行动,近年来,有小部分学生的爱国情感逐渐偏离了轨道。常见的表现为抗议国际冲突和抵制外货,在网上以“爱国”为口号发布辱外言论等。这些表现体现了部分学生两种非理性的态度:对外的敏感、偏激和对内的自我膨胀。同时, 部分不良商家或媒体利用青年群体价值观不成熟、易冲动等特点制造具有迷惑性或煽动性的言论,使部分青年群体在把握爱国主义方向上出现了偏差。
(三)爱国情感流于表面,与实际相脱节
有研究表明,部分大学生将爱国主义学习看作是应付公事,学而不思,学而不行,割裂了爱国的知行统一,爱国多停留在口号层面,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一现象与高校爱国主义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6]。当前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多采用单方面讲述革命奋斗故事的教学形式,缺乏时代特征和现实性,没能最大限度发挥实践的效果。时代背景的割裂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当前部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难以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共鸣,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
三、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一)用文化凝聚爱国主义情感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通过提升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更要用文化自信破解爱国主义的时代挑战。
第一,要提升文化自信,沉淀爱国情感。爱国主义教育要通过文化的滋养将共识转变为深厚的情感。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其中,历史教学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因为它是了解历史、增进民族认同、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7]。历史教育要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崇敬之情,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自豪感;历史教育要与革命文化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全面地看待革命奋斗史,既要牢记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屈辱历史,又要看到无数爱国志士救亡图存,拯救同胞于水深火热的历程;历史教育还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的始终,引导学生增长本领见识的同时,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国家栋梁。
第二,要提升文化自信,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新时代,爱国主义受到来自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以及网络时代多元价值观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多元文化的交流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冲击着爱国主义意识的培育。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充分把握当前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既要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守好爱国底线,增强政治认同,旗帜鲜明地抵制错误思潮,又要用文化创新破解爱国主义的时代挑战,用家国同构、崇尚统一的文化传统凝聚民心,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态度探索中外爱国传统的和谐相处之道,用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文化智慧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用天下大同的文化理想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对外交流有机结合,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成为祖国发展的强大支撑[8]。
(二)用文化树立爱国主义观念
爱国主义教育要讲清爱国主义的道理,将爱国情感升华为理性的爱国观念,指明正确爱国的方向。文化的根本意义在于讲清爱国“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这三个问题构成了理性爱国的主线。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强调用文化解答爱国的三个关键问题,凝聚爱国主义共识。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归属,突出表现为对祖国生存、命运的关心和支持[9]。缺乏了文化的根基,爱国主义就容易和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负面化的情感相混淆。用文化讲清什么是爱国主义,就必须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手,在课堂上、实践中,追溯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独立而奋斗的峥嵘岁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爱国主义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依据。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探析爱国的历史意义,也要讲清爱国的现实依据。从历史的角度挖掘爱国的意义,可以通过探究爱国志士、英雄人物的故事,积聚起历史文化的力量。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运用历史文化的典故作为教学素材,提高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均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10]。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当前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的依据。将历史背景和新的时代背景相结合,探寻爱国主义背后的文化依据,有利于大学生真正搞懂、弄通爱国主义的情理。
爱国主义要找到正确的实践路径。这一问题只有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第一,立足时代的文化背景,找到正确的爱国之路。每个时代奋斗的目标各有不同,爱国的实践路径也有差别。新时代,爱国的实践路径就是为“中国梦”奋斗的过程。第二,在当前全球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正确的爱国态度突出表现为对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在面对多元文明时,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人应做到自信而不自负,理性对待中外文明的交流,既要守住爱国底线,坚定文化自信,又要吸收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三)用文化引领爱国主义行为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培育爱国情怀的过程,更是教育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指向。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育人的功效,文化是爱国主义实践教育的引领,也是贯彻实践教育的主线。文化引领爱国实践要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运用多种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其一是充分依托红色文化旅游基地或参与共建爱国主义实践基地,如烈士陵园、红色主题公园、革命老区等,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或担任志愿者,将传统课堂单向灌输的方式转变为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感受,在文化主题的引领下培育爱国情感,真正将爱国主义教育做深、做实。其二,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主题教育活动。利用专题网站、研讨论坛等学习交流平台,通过平等对话、价值引导等方式引领学生思想;鼓励大学生创造优秀的爱国主义网络文化作品,传播正能量;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影视资源感染带动学生。其三,善于利用文化情境,抓好教育契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要利用好关键契机,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升华。如结合重大节庆日、纪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社会热点事件渗透爱国主义元素,在学术调研、实地走访过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抓好时机并找到合适的载体,让教育形式更生动,教育效果更突出。
第二,做好实践过程中的价值引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是主体行动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一方面与学生保持沟通与交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在实践中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在实践中,教师既要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体验社情、国情中增加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立足现实,找准突破口,实现积极的思想引领,保证实践的效果。同时,教师更要做到带头践行。“身教重于言传”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知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和人格的育人作用,弘扬正气,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