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谷穴针刺方法探析❋

2022-12-28姜春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病位合谷腧穴

姜春颜, 吴 松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 武汉 430061)

合谷穴首见于《灵枢·本输》:“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合,会聚、交会,肉之大会为谷,合谷穴在大指次指间凹隙中为“谷”,二间穴(别名间谷)三间穴(别名少谷)来交会,名“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多气多血,合谷穴是其原穴,是手阳明经气血聚集之处,对全身气血调节的影响非常大。自古至今,合谷穴主治疾病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具有舒筋活络、温经止痛、调和气血、安神镇定等诸多功效。“气至病所”是临床针灸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为此施术者常根据经络腧穴理论、人体解剖学、生理病理学等相关理论,结合病位及其性质调整针刺的进针部位、方向、角度、深度等。笔者认为,运用合谷穴治疗疾病不仅需要考虑针刺之得气,还应注重在密切联系合谷穴本身特点与人体整体气血阴阳、病变部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样化、精细化的针刺操作优势。

1 根据病位选择不同进针部位

合谷穴定位方法为“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肌肉隆起最高点”,由于其周围分布着丰富的肌肉、神经、血管,施术者往往以传统定位标准或结合解剖结构选择进针部位。而笔者认为合谷穴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治疗可联系其理论特点,根据病位选择不同的进针部位。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在全息生物学理论中强调第二掌骨全息诊疗法,其操作简便,疗效突出,临床价值很高[1]。第二掌骨桡侧穴位分布与人体缩影相对应,第二掌骨远心端(三间穴附近)对应人体头部,近心端对应人体足部,从远心端到近心端对应整个人体从头至足的各部分,而脾胃则对应在相对中间的位置,腰腿部对应相对中下部的位置,人体某一部位出现任何病症,均可在相对应的第二掌骨区域找敏感点进行刺激。关于合谷穴区不同进针部位的思考,在董氏奇穴“灵骨”“大白”二穴与传统穴位合谷穴的关系的研究中亦有启发。张立志[2]等通过探究灵骨穴、大白穴与合谷穴定位的联系,认为从第二掌骨对应的全息来看,“灵骨”“大白”同用时形成一种区位治疗法,该区位包含人体上、中、下三焦。在生理状态下,合谷穴是静止、固定的,在病理状态下是相对移动的。因此,合谷穴可以是一个穴区范围而非固定穴位,在合谷穴周围不同敏感点进针可发挥不同作用。由此可知,偏于上焦的病症运用合谷穴治疗时,可多从远端(离三间穴更近)找敏感点进针,如发挥“面口合谷收”作用时,若从偏远的敏感点进针可能效果更好;治疗肠胃疾病时则宜选取中间、靠近标准定位的位置进针,若治疗腰痛亦从偏近端的敏感点透刺后溪穴。

2 根据透刺选择针刺方向和角度

合谷穴的针刺方向、角度,在常规治疗中主要以“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腧穴主治病候、“气至而有效”等为依据进行调整,根据治疗目的不同而变化。笔者在查阅资料与临床学习过程中发现,由于合谷穴位于腕关节周围,经脉气血充盛,且周围汇聚着众多不同性质的经脉腧穴,其针刺角度方向除应考虑本经经穴特性外,还可通过调整方向、角度来与其他经脉腧穴发挥联合作用以提高疗效。针刺斜向前方三间穴常用于治疗手指、肩臂部病症,直透后溪穴常用于治疗局部掌指、颈肩腰腿部病症,针刺斜向阳溪穴或腕肘方向常用于治疗手腕部、上肢、头面部病症,斜向内透刺劳宫穴常用于治疗手掌指部疾病、热性病、精神类疾病等,斜向内侧透刺鱼际穴常用于治疗手掌指肌腱部病症、肺系疾病、热性病等[3]。有不少关于不同方向角度针刺合谷穴治疗不同类型疾病的临床报道。如朱现民等[4]单刺合谷穴治疗急性牙龈肿痛时,针尖从合谷穴斜向上进针1~1.5寸,于酸麻感时不断施加轻缓的手法,使针感向上到达面颊齿部;富作平[5]等通过透刺四关穴(其中合谷穴向大指、次指、后溪穴方向透刺)的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指趾活动障碍且效果满意;程莘农院士[3]临床多采用合谷透刺鱼际,治疗消渴病之上消的口渴症,以合谷解表清热,鱼际清泻肺热,都充分体现了通过调整针刺方向、角度可使合谷穴与他穴的联合作用相得益彰。

3 从腧穴层次与病位病性把握针刺深度

各医家对于合谷的针刺深度、层次持不同观点。李瑞认为直刺0.5~0.8寸;孙国杰认为直刺0.5~1.0寸;严振国认为常规直刺为0.8寸,向腕部斜刺为1.5寸;伦新认为直刺0.5~1寸,透向劳宫时宜深刺2~3寸,针尖向腕部斜刺宜1~1.5寸[6]。笔者赞同以上观点,但认为具体需要结合解剖特点、腧穴层次特点、病位病性把握针刺深度。首先,合谷穴周围广泛的神经血管分布,提醒施术者在操作时必须注意针刺深度、角度。崔怀瑞[6]等通过对成人手标本的断层研究观察发现,合谷穴直刺进针后,针尖由浅入深可至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横头,周围皮下组织有桡尺神经分支和丰富血管网络。清·周树冬《金针梅花诗钞》[7]云:“穴浅则刺浅,穴深则刺深。”目前为止,关于针刺深浅与穴性发挥关系机制的现代研究较少,但我国古典医籍对于针刺深度早有记载。《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这表明经络系统在人体的分布具有体表、分肉之间、骨骼的多层次特点,针刺深度的不同,有助于腧穴发挥不同靶向性功效,从而精准治疗。古今医家理论及现代研究皆表明,经络是立体三维系统,腧穴也具有层次性[8]。我国经典医籍对于针刺不同层次所调节的气血作用已有明确阐述。《灵枢·小针解第三》提到:“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灵枢·官针第七》云:“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灵枢·终始第九》云:“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体现了针刺祛邪气、降浊气、升清气的严格针刺层次要求,表明不同层次对于经穴针刺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张立志[9]等运用“三才”针刺方法,三针并用,将合谷穴分为天部 、人部、地部三个层次,依次毫针针刺,透皮刺入0.5寸达天部以祛邪,刺入1寸达人部以调中,刺入1.5寸达地部以调脏腑兼祛除里邪,而后每层又可根据不同疾病情况再细分补泻手法。此法充分发挥了同一穴位的不同层次作用,有利于扩大合谷穴主治范围,兼顾不同病位疾病的协调治疗,加强了手阳明经与不同经脉的联系。经穴的层次一定程度上还与中医学五脏五体理论有关,经络腧穴以皮、脉、肉、筋、骨为载体,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10]。笔者认为可根据治疗目的不同,针刺达到不同“载体”以反馈调节脏腑经络气血,治疗相关系统疾病。薄氏腹针法[11]也强调腧穴是立体结构,有空间层次特点,但认为“浅刺调筋骨、中刺调经脉、深刺调脏腑”。综上对于腧穴的层次性特点来说,笔者更加认同浅刺祛邪气、调中降浊气、深刺调脏腑兼祛里邪而升清。针刺深度、层次还可根据病位不同而确定,合谷穴浅中深三层可对应不同应用范围[12]。浅刺多用于头面部、皮肤性疾病;中刺多用于上肢不遂、胸部疾病,包括内科病;深刺多用于下肢不遂、胃肠类、妇科类疾病。潘友灿等[12]通过合谷穴浅刺0.1寸(不加电)配合患者面部活动,成功治愈面肌痉挛后遗流涎病症,这表明病位对于针刺层次确有影响。针刺深度还需恰当考虑疾病性质而调整,国医大师程莘农[13]提到,并非每一腧穴的针刺深度都必须达到三部,病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不同,刺法则有浅深之异。病属阳证、表证、虚证、热证宜浅刺,属阴证、里证、实证、寒证宜深刺。《针灸大成·南丰李氏补泻》[14]p135记载:“凡除寒热病,宜于天部行气。经络病,宜于人部行气。麻痹疼痛,宜于地部行气。”总之,穴位针刺的具体深度,很难划出绝对客观的标准,由于患者体质、疾病特点、腧穴特性的差异,还需要结合施术者经验而把握,具体可从解剖特点、腧穴层次特点、病位病性几个角度考虑。

4 根据治疗目的选择针刺手法

4.1 补泻调节气血津液

合谷的针刺手法颇多,常规补泻手法不同,合谷可发挥截然不同的作用。总的来说,合谷穴补法可用于诸虚证、寒证,如妇科疾病的妊娠堕胎、难产、胞衣不下等;泻法常用于表证、实证、热证,如外感热病、胃肠积热等。如陶玉东等[15]取大椎、合谷穴治疗外感发热,以合谷穴快速进针行强刺激泻法且不留针,针感传至肩部。由于补合谷穴可治疗难产、胞衣不下,具有催产作用,妇人怀孕时不可补合谷穴。明·杨继洲《针灸大成》[14]p230记载:“妇人妊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孕期以血为本,血聚而养胎,王睿等[16]认为,补合谷可增加妊娠母体的有余之气,加重阴血的亏损,导致气旺血衰,不利于胎元生长。另外,需要特别关注合谷补法、泻法对于汗证的重要调节作用,其临床应用较多。《针灸大成·兰江赋》[14]p71记载补合谷可用于发汗止汗:“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针灸大成·卷之八·汗门》[14]p363-364云:“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说明合谷穴对于汗有双重调节作用,补泻不同且作用不同,伤寒无汗可发汗,有汗可止汗。由于不同医家对合谷补泻的看法不一,笔者根据文献[17]总结认为,对于汗证应具体掌握合谷穴补泻的作用目的,根据病情及患者体质具体区分以下几点:发汗补合谷在于补合谷穴轻扬走表而托邪,故可发汗,多用于肺卫郁遏之证;止汗泻合谷,在于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则汗止,多用于气分实热证。国医大师贺普仁常以合谷穴与复溜穴合用治疗汗证,发汗泻合谷在于泻合谷可疏风散邪,宣发腠理,邪随汗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若阴虚可再补复溜;汗多止汗补合谷在于调补肺卫,益气固表止汗,多用于伤寒表虚证(可配补复溜以补阴敛阴,兼温肾壮阳,卫外固表);对于自汗,贺普仁认为补合谷能够益气血实营卫之气而止汗(可配合泻复溜达到抑阴扶阳、固摄津液作用)。汗与津液联系密切,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均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及气化、温煦、推动、固摄作用。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留止的部位。三焦主气,为原气之别使,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针刺合谷穴有利于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及津液代谢。

4.2 综合手法加强疗效

除常规补泻手法之外,合谷穴有诸多综合针刺手法,如“钻木取火法”“倒马针法”“程氏三才针法”“复方合谷巨刺法”“抗痉挛针刺手法”“白虎摇头针法”等。笔者认为需掌握不同手法的作用目的,根据疾病治疗的需要及患者耐受度酌情选用不同手法,充分结合合谷穴自身特色,综合发挥合谷穴多重治疗作用以加强疗效。张琼琼[18]报道合谷穴应用“钻木取火”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尤其是额纹、鼻唇沟、口角歪斜的改善,其具体手法为进针得气,使局部酸胀、拇食指跳动,再以大幅捻转配合小幅提插,使患者对侧面部产生微热感。许能贵[2]等运用董氏奇穴“灵骨”“大白”穴与合谷穴三针并刺为倒马针法,治疗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耳聋、腰痛、坐骨神经痛、痛经、月经不调、难产、半身不遂、骨骼畸形等病症。“大白”穴主治上焦病,合谷穴(常规取穴处)主治中焦病,“灵骨”穴主治下焦病,三针并刺可同时调理全身气血,协调各脏腑功能。上文提到程氏“三才”针法亦为三针并用,兼顾了不同针刺深度与疾病八纲辨证关系,充分发挥了合谷穴不同层次的治疗特点。陈有国[19]等临床研究表明,运用复方合谷巨刺局部麻醉运动针法治疗肩周炎黏连,可有效减轻肩部肌肉韧带水肿、积液、炎症,可治疗肩周炎黏连。具体操作: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合谷穴直刺15~20 mm,快速提插捻转,使局部产生明显的麻痹感,不明显者可用滞针、震颤手法加强麻醉感,使手、前臂麻痹而患肩运动无明显疼痛。王军[20]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合谷穴运用抗痉挛针刺手法,针尖朝第二掌骨骨间肌,刺入后提插捻转强刺激,使患侧食指不自主抽动3次,治疗中风后手痉挛的即时效果优于普通针刺手法。曹洪涛[21]临床研究表明,合谷穴白虎摇头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较好。不同手法对于合谷穴的刺激量普遍较大,有利于突出治疗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合谷穴针感过强时,若非疾病治疗的需要,不宜过度刺激使患者难以忍受,尤其是心脏疾病、长期低血糖或针感过敏患者。

5 结语

《针灸大成·玉龙歌》[14]p84云:“头面纵有诸样症 ,一针合谷效通神。”作为临床应用的重点穴,合谷穴不仅“收面口”,近年来越来越多临床研究表明,其在内、外、妇、儿等多科病症中广泛应用,治疗部位可遍布从头至足整个人体。正因合谷穴特性及主治功效的多样性,其相应的针刺方法也富有特色。由此可知,深入探究合谷穴的针刺方法有利于提高医者对腧穴特性的把握,从而精确操作,提高疗效的精准性。笔者认为,应密切联系合谷穴本身特点与人体整体的气血阴阳、病变部位、性质的联系,根据病位选择不同进针部位,结合透刺调整方向角度,从腧穴层次和病性把握针刺深度,根据治疗目的选择不同针刺手法,从而精细化针刺操作,提高合谷穴靶向疗效。

猜你喜欢

病位合谷腧穴
旅途止泻按脾腧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