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学生管理路径研究

2022-12-28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张婷婷

区域治理 2022年26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辅导员管理工作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张婷婷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追求也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面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生管理工作者要进一步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新路径。

一、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强化服务管理建设工作的必要前提

从根本上来讲,管理是以人为核心的行为活动。实行人性化管理,坚持服务理念,是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而所谓服务,是为了满足受众者的基本需求,由受众者及供给者双方通过各种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换言之,服务就是为了满足受众者的利益需求而进行的活动。现阶段,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学生管理工作正是以全面实施服务建设为着力点,以满足高校学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精准解决学生的各方面实际问题,最终达到高校服务管理建设工作“育人”的目标。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强化服务管理建设工作的必要前提。

(二)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顺应时代发展是衡量高等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同时教育应当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目标。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理念,这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高等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为国家和民族培育合格的人才,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为第一要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优良品行建设。在一切教育体系特别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之中,如何培养优良品行的人才远比培育高技能型人才更为重要。也正因如此,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公民,为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彰显立德树人理念的内在需求

高校之所以要将学生发展作为其内在核心,将立德树人作为其根本任务,从根本上是为了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养,最终实现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德”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指标,对于人才评价具有深远意义。而育人的核心是确保培育目标能够服务于人才培育工作,这也是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学生管理工作要想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就要与德育工作相融合。空谈制度,却不扎实做好德育工作,只是凭借行政力量与手段去解决处理问题,是无法达到学生管理的理想效果的。另外,学生德育工作如若脱离制度的框架,也必然丧失其工作基础。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现代化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将立德树人理念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相融合,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以全面提升[1]。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工作实施原则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绝对服从的位置,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推进高校学生管理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变,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当前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调整。而“以学生为中心”推行学生管理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内涵得以彰显。

(一)坚持民主性原则

要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建立起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具体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认知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尊重彼此的个性差异性,建立相互尊重的关系,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要基于当前大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不断增强的现状,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好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

(二)全面性原则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满足学生合理诉求。对于特殊问题学生,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等给予更多的关注,从教育教学和管理上有所区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适时对学生管理工作制度进行革新,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导向的学生管理制度,在充分考虑学生利益诉求,保障学生利益的前提下,维护制度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三)循序渐进原则

在突出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时,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环境中适应角色的转变。在开展日常管理工作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适应角色的转变。另外,通过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理念[2]。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学生管理理念缺乏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造就了新一代大学生身上独有的个性特征,其思维更加活跃、个性更加独立张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高。面对个性特征更加显著的新一代学生群体,只有顺应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学生心理行为特点,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才能达到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效能的目标。

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中“重管理”“轻服务”“重管理”“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通过被动进行,且不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个性特征,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管理学生,而不是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和个性化需求主动提供服务。传统的管理理念中学生是管理对象而非服务对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老师常以“说教”的形式,被动式的管理学生,学生得不到尊重,从而滋生抵触情绪,未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及个性化需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理念,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管理手段单一

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呈年轻化发展态势,新鲜血液的注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但多数高校并未发挥青年教师的创造力,而是继续延用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未能做到管理方式和手段与时俱进,也未搭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对学生管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没有根据新一代学生的特点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采取强制性的、“灌输式”的方式开展,通过强制手段要求学生接受来自外部的规范和标准,由于这种方式能够迅速见到效果,所以曾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备受推崇。然而,被动地接受外部规范,对于正处于个性、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今天,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手段,尤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积极奉行民主、平等的理念,强调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三)自我管理意识不足

自我约束性差。表现为不能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部分学生对制度有清晰的了解,但仍会存有侥幸心理去违反;有些学生做事全凭心情,对于制度规范更是置若罔闻;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了解各项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我管控能力差,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最终出现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

自我管理目标不明晰。首先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晰。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生活后开始产生迷茫,缺乏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差。其次表现为时间管理目标不明晰。大学生的空闲时间非常丰富,但部分学生未能合理规划、利用好自己的时间,而是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宿舍睡觉、打游戏上面;另外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明晰。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清晰的认知,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没有清晰的规划,最终在就职时人云亦云[3]。

(四)学生工作队伍匮乏

近年来,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适龄学生基数庞大,然而作为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主体之一的辅导员配比严重不足,导致辅导员花费在单个学生身上的时间精力欠缺,大多数学生与辅导员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部分学生与辅导员零沟通零交流,非常不利于辅导员对学生思想动态及行为习惯的掌握,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另外,辅导员日常事务琐碎、繁杂,还需协助职能部门完成相关工作,以至于无暇全面顾及学生管理工作。且由于工作性质等原因,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各高校往往每年都会进行辅导员队伍的补充,导致现阶段辅导员队伍普遍呈年轻化态势。当前,大学辅导员多为毕业后就直接从事学生工作的研究生,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工作经验,而资历较老的辅导员也没有积极帮助年轻辅导员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以至年轻辅导员工作不能得心应手。经过几年的磨砺,当能够完全胜任辅导员工作之时,又存在部分辅导员转岗现象,学校不得不重新招聘和培养,导致学生工作队伍缺乏稳定性且能力欠缺。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路径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理念,首先就是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主动结合当代学生的个性行为特征及心理特点,转变学生管理的工作方式,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充分考虑学生的合理诉求,改变过去“训导式”的学生管理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化,以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方式进行对话交流,努力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4]。

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就是要从“被动”向“主动”转变,立足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及发展情况,建立“一对一”导师培养机制,明确导师的职责内容,转变原有的互动交流模式,探寻更丰富的师生互动形式,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手段

“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手段,首先是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掌握着自身发展的主动权,从“被动”接受向“主动”管理的转变,由学生主动发声,学生的个人需求可以更好地得到满足,有助于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中来。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手段,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我管理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有条件参与到管理中去,如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由学生自主处理学生事务,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体能力的提高。

其次,新一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当中,其思想观念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为适应当今时代发展需要,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创新工作做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让学生管理工作动起来、活起来。以学生为中心,以互联网为载体,深入挖掘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维度、多角度地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5]。

(三)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及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首先,在大学生入学初期,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大学生活的雏形。其次,确立阶段性目标,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的阶段性特点,确立阶段性目标。例如大一大二年级课程较多,要鼓励学生打牢基础,学好弄懂公共基础课知识及专业课知识,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各类专业技能考试。积极参加校内外开展的各项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6]。

另外,制定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方式,强化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学生管理手段,强化各类学生组织及社团建设,打造有特色的、高质量学生社团,鼓励学生借助学生组织的力量实现自主管理。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和调控,从而全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工作能力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管理工作者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的责任精神,充分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年轻辅导员的创新意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的原则,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始终保持爱心、细心、耐心、恒心、责任心,把学生工作做细、做实。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定期召开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例会,总结分享工作经验,互相促进提高。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课堂、学生宿舍以及各学生活动场所,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学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作为学生管理的主体之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等制度,强化学生干部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干部向善向上,成为学业、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典范。完善学生干部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及素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7]。

综上所述,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创新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路径。创新管理手段,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提升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有效推动学生管理工作步入良性轨道。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辅导员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邮学保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简介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