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探究

2022-12-28枣庄市生态环境局山亭分局王晶

区域治理 2022年26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水资源环境保护

枣庄市生态环境局山亭分局 王晶

人类和自然资源构成了整个生态系统。人类的生产生活均依赖于自然资源,如水、空气、土壤、植被等生物资源。而在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却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导致自然资源被破坏,如排放工厂废水所导致的水资源和土壤污染,工厂燃烧所产生的废气、交通排放废气导致的空气污染,这无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要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就需要对目前生态环境的发展态势有清晰的认知,生态环境监测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

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等复合生态系统的总合[1]。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在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活动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一)水资源

水资源短缺。据统计,我国水资源有2.8亿立方米,但我国属于人口大国,相比其他国家来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仍属于水资源紧缺国[2]。面对此形势,依然有大量可用水资源被浪费的现象。很多人缺乏节约用水的意识,随意浪费水资源,对他人不节约用水现象无动于衷。

水资源被污染。工业化进程加快,工厂污水排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工厂不经处理就排放污水,这些污水有些直接进入水域,有些从地表渗入地下,由此造成了可用水资源污染,可循环用水量也相应减少。

海洋生态环境差。有些海洋沿海围湖造田,可供水生物栖息的海岸线变少变短。不对海水进行排洪泄洪,海域内水流阻塞无法流动。海洋生物的排泄物对海洋水质产生影响,难以实现水质交换,长此以往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劣,也间接影响了海洋生物多样性。

(二)土壤资源

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坡度较大,水土本就有流失的风险[3]。加之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加,降水量集中,降雨渗入地表,增加了土地的自重量,土壤抗滑力下降。森林绿植被砍伐、破坏,在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涌动的双重作用下,水土流失现象更加严重。

人均土地占有率变低。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实际应用的土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则更少。房地产经济发展迅速,买卖耕地建设楼房,使耕地面积骤降。另外,可用土壤被污染严重,土壤中固体垃圾、重金属含量超标。有些耕地不合理,如化肥、农药使用过量等都造成了可用的人均土地占有率变低。

土地荒漠化。由于人为生产作业等原因,土壤层中所包含的有机物质降低,造成土壤表面沙化,沙化土地植被难以生长、存活,土地荒漠化进入恶性循环。人类过度砍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都是土地荒漠化的原因[4]。

(三)空气资源

工厂排放大量废气。工厂废气排放,由局部污染到整体污染,这是空气污染的直接原因。随着机动车数量增加,尾气排放量也增大。有些地区依然在冬季燃煤取暖,农村部分地区燃烧秸秆,燃烧产生的气体直接进入空气。房地产经济发展,楼房室内装修不合理,造成了室内空气污染。一些地方领导忽视环保的重要性,只重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空气污染,引发了多种呼吸道疾病。以上种种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反噬到人类自身。

(四)其他类

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都对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威胁。近年来之所以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有生态环境、人为因素、自然要素三类,其中生态环境破坏与人为因素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植被覆盖率低,整体植被带发生偏移或大面积整体移动,森林锐减,草场过度垦辟,人类社会活动作用其中,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由此频发。

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侵占了越来越多的生物家园,很多动植物失去适应的生存环境,种族群体迅速变小,甚至有些生物种类已经灭绝。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每天有60多种野生物种在消失,所栽培的农作物品种变少,农作物生长速度变慢、周期变长。总之,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也减少了[5]。

二、环境监测的含义

环境监测指的是通过各项技术,监测影响环境质量的各种因素,确定当下环境的质量和被污染程度,统计学是环境监测的基础,主要服务于人类社会,既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也能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并为后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措施赋能。环境监测有不同的类型,分为定点型和监视型。研究性、监督性是环境监测的特点[6]。

三、环境监测所发挥的作用

(一)水资源

环境监测为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方法。我国水资源短缺,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淡水资源的百分之六。工业化进程加快,废水排放,水资源被污染。海洋水质变差。水资源方面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而相关保护政策的制定则需要一个科学严谨的监测标准。环境监测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就能为水资源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方法。利用环境监测的科学方法对工厂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后排放,监测海洋水质,按时对海洋进行排洪泄洪,使海洋水资源能定期交换水质,为海洋生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还可以利用监测科学方法多元监测生活用水的使用情况,促进水资源循环使用。

(二)土壤资源

环境监测技术为土壤污染提供重点监测。根据土地地形地貌、土壤污染情况、土壤污染类型,确定不同的监测区域。对划分出的不同土壤区域进行统一监测,如监测水土流失情况、固体废物、重金属、土壤中的农药化肥含量,得到土壤污染数据,经对比分析,进一步确定需重点观测的区域。实现对土地污染严重地区的精准监测与治理。重点监测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利用环境监测技术对目前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监测,形成实时数据,设置标准线预警,提前发出警报以确保相关人员能够确定治理对策。土壤中的重金属、固体废物、农药化肥等含量也能重点监测,使用监测技术消解重金属含量,清理固体废物,稀释农药、化肥含量,防止土壤污染情况进一步恶化。

(三)空气资源

环境监测技术能监测大气污染情况。当前,环境监测技术在空气污染中的应用是监测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和其他有危害的空气漂浮物。利用环境监测的特定模式与方法,如计量法、电化学等方法监测、过滤甚至化解酸性气体与有害漂浮物,使区域空气质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针对各地区不同的大气污染情况,利用环境监测技术形成完整治理大气体系,整合各地大气污染数据和资源,对比分析,整合出整体治理方案,对系统所涉地区进行综合监督和治理,再实现区域化多因素交叉治理,各地区制定针对性方案,以点带面提高整体大气质量。

(四)其他类

环境监测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环境监测是一项基于统计学的技术,将其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中,使环境治理直接摆脱了单纯使用人力的历史阶段,摆脱了人工统计与人工监测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环境监测技术使各项生态环境系统的监测数据更加精准、更加具有针对性。不仅如此,在对各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中,监测技术还有根据系统指令直接解决一些问题,比如监测系统能够监测超过标准线的空气漂浮物,能直接过滤有害酸性气体和空气漂浮物。

环境监测能够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界限。过于注重经济发展则会破坏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态度过于保守则会阻碍经济发展,环境监测能够更好地协调两者的关系,为两者协同发展提供方向。在经济发展时注重环境监测有利于防止生态环境被过度破坏,应用环境监测技术能够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使经济发展达到最优化。

环境监测能降低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发生概率。只顾经济发展产生的后果必然是出现越来越多的突发性生态环境污染事件。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环境监测技术发挥作用。由于环境监测技术有自己的探测标准和规范,能够对突发性污染事件提出预警,所以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可以接到提前警报,为制定精准的处理措施留出了足够多的时间。除此以外,环境监测技术所识别并记录的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各项数据,能够应用于后续工作。把当次数据运用到环保工作中,在新的数据标准的检测下,绝对不会再出现此类突发性污染事件,这意味着某些污染事件的终结。根据环境监测技术能够制定出科学的评价体系。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发展情况不同,在监测或治理生态环境过程中不能使用统一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能够根据各地区生态环境实际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确定适合当地防御和治理的环境监测标准,并据此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但经过观察,目前环境监测也存在一些问题。监测标准“一刀切”,各地之间监测标准无差异,治理工作缺乏针对性。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监测体系和机制不完善,没有明确监测范围或监测范围不精准,相关负责人,或是相关人员监测意识不到位。有些环境监测过程过于烦琐,所得数据的真实性也有待考量。经济不发达地区缺乏监测设备,不了解设备情况,监测人员不专业。为了使环境监测更好地应用于生态环境,针对环境监测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四、未来环境监测应用于生态环境的相关建议

(一)制定健全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

现在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不健全问题异常突出。无论什么行业都需要法律法规提供基本准则,环境监测也是如此。如果不采取行动解决,环境监测应用缺少准则,内部系统可能会越来越混乱,这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无益。因此,相关部门要制定出健全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要求各环保部门严格运行环境监测机制,规范环境监测环节,提供标准化环境监测数据。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杜绝不注重环境监测的现象。

(二)建立共享数据库

各地区生态环境因地制宜进行监测治理,监测环境不同、监测手段与方法都不同,为了简化监测环节,建议建立共享的公益性环境监测数据库,各地区在进行监测过程中可借助数据库相关资料进行本地化治理,这样也有助于各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网格化管理。公益性环境监测共享数据库也可以解决一些技术问题,直接应用所提供的数据,能够使监测直接越过障碍环节,进入实际检测阶段。并且,有了这个公益性共享数据库,也可以弥补一些地区监测设备落后的问题。

(三)职责分明,利益共享

有了健全的法律法规、共享监测数据库后,还要明确各地、各部门、各环节、个人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将不同等级、不同侧重环保任务精准切分,归入相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内。同时也要保证相应部门和人员的权益,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奖惩制度,并严格实施,调动负责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各负责部门、小组、人员职责分明,利益共享。

(四)增设培训和科普课程

环境监测要更好地应用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最重要的是促进观念的转变。一是使大家对经济发展的重点关注转移到生态环境保护上来,二是使大家意识到环境监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外,开设环境监测培训课程,培养专业的环境监测人员和队伍,并为监测人员和监测队伍提供后续支持。可以说,监测人员和监测队伍的专业性、严谨性直接决定了监测结果的有效性,这对生态环境保护来说十分重要。在面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时,也需要专业的队伍和人员迅速作出反应,提出正确的应对政策。这都有赖于专业性的培训课程。总之,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常态化,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监测顺利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

(五)减少实际污染和环境监测项目之间的偏差

目前的生态环境污染状况和实际的环境监测项目之间存在偏差。以水污染为例,有些水域水体污染的原因多种多样,表面看似是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引发了水体污染,实际上其中一定有起主要影响作用的因素,环境监测应该要有轻重缓急,要先治理最大影响因素,而不是因小失大,这样就会大大削弱环境监测的作用。环境监测项目还要关注水体污染的程度,如果环境监测与水体污染程度不匹配,那么监测项目就会失去针对性,得不到准确数据,也会对后续的治理措施产生很大影响。所以,要对目前环境污染现状有明晰的认知,调整环境监测项目的大方向,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五、总结

本文从生态环境的现状、环境监测的目的、作用及未来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水土资源、空气资源、生物多样性都遭到破坏,这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于保护、监测、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目前的环境监测技术的确在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作用。环境监测为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方法,能够对土壤污染严重地区进行重点监测,能够随时监测大气污染情况,提供实时的数据支持。不过,环境监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监管意识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测体系不完善等。但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会越来越成熟和完备,通过法律、政策、技术、意识等方面的推动,环境监测将更好地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中。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水资源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生态水利工程在水资源保护中的运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