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价值、要求与路径
2022-12-28杨静慧周定财
杨静慧,周定财
(江苏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方向。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这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育人战略进一步推动了课程思政的教学创新。教育部在2021年组织开展了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遴选出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以及专注于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示范中心。显然,积极开展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最为关注的一项紧迫工作。高德毅等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课堂育人主渠道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2]蒲清平等倡导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在准备环节要凸显“三新”,在实施环节要融通“三理”,在评价环节要融合“三化”;[3]赵继伟总结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目标与方法。[4]中国恢复行政管理专业发展已近40年,专业定位逐渐准确,专业特色日趋鲜明。对于这样一门致力于培养政府管理、非政府管理以及私人组织行政事务管理人才的专业,部分学者探讨了如何进行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以呼应高校课程思政的工作要求。齐海丽以上海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该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限度及其优化;[5]刘美萍主张创新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载体和形式,并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6]牛正光强调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推动专业目标与思政目标的紧密融合。[7]以既有研究成果为基础,本文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探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要求及实现路径,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价值意蕴
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行政管理专业开展教学改革能够创新教学理念,促进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融合发展,并有利于突显行政管理的专业特色。
(一)创新教学理念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相对于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思政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创新,它强调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培育技术才能时,要有意识地将所授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深挖蕴含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思政资源,并重视言传身教以及立德树人,“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教书育人的宗旨和目标”[8]。现代公共管理涉及范围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领域,行政管理专业表现出多学科交叉与渗透发展的趋势。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不仅要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还需合理强化各学科、各课程间的逻辑关联,同时,对育人思想进行理论提升和实践突破,挖掘行政管理领域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使专业教学与价值引导相互融合、协同创新。
(二)促进融合发展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促进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融合发展。一方面,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够协调好教书内容的减量与育人成果的增效之间的辩证关系,完成知识讲授与价值塑造的协调统一,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效果。虽然行政管理专业的诸多基础课程起源于西方,但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仍然闪耀着中国智慧,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的蓬勃发展,这些改革经历、发展成果以及经验教训等中国故事的加入,不仅能够促进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掌握专业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的日益强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效果提升的前提是学生要热爱专业、积极学习,这势必要求行政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多方面的改革,用前沿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对专业的热情。
(三)突显专业特色
行政管理专业是交叉应用性专业,涉及到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领域,关系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领域的公共利益议题,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较高的思想觉悟和优良的精神品质。同时,行政管理专业还突现了实践性强的专业特色,尤其要求学生具备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技能、能够科学开展行政决策和政策执行,所以,教学改革需要切实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释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就是通过课程的教与学活动来实现全方位的育人,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解决好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等根本问题,这一教学改革突显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践特色。
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已成为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并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一项重大任务,在理解层面、内容层面、行动层面和方式层面上都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准确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在理解层面上,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转变教育观念,秉持课程与思政相融合的育人理念,准确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强调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每一门课程,无论是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基础课程,还是领导学、市政学、公共政策、中国政府与政治等专业课程,都不可推卸地承担着道德教育的任务,所有课程都必须融合一定的育人元素,从而规范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所谓师者,“传道”居于首位,教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是对课程思政价值进行挖掘以及发挥授课教师将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能动性,帮助老师理解“课程蕴含思政、思政融入课程”的育人理念,形成探寻各门课程内在价值的自觉意识,在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
(二)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
在内容层面上,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充分挖掘出行政管理专业各门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讲解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联通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9],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发展,既完成专业知识技能的教授,又实现价值引导、品德塑造的育人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各门课程思政要求在遵循该课程自身逻辑体系的基础上,按照该课程自身的教育教学规律,对专业概念、基本理论中所蕴涵的德育资源进行挖掘。从实质上讲,这一过程也是行政管理专业育人价值回归的过程。授课教师要对课程所蕴涵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并将其恰当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既要让学生求得真学问、掌握真本领,又要让学生认清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行政管理知识水平,还要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身体力行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政目标
在行动层面上,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通过授课教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政目标。实际上,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授课教师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流露与表现,都在传递着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的思想品德、价值判断有形或者无形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只不过是要求授课教师的三观与思政课程中的三观要同向同行,经由专业课程的教与学活动来实施全方位的育人。教师要首先要立自己之德,才有可能立学生之德。教师对待行政管理专业的热情和信念,对待备课、课堂以及课后的态度和投入,乃至对待科研创新的观念和积极性,都影响着学生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认知和情感。行动上,要求教师把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挖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专业教育之中,将提升社会责任感寓于实践服务之中。
(四)创新知识与价值相融合的教学设计
在方法层面上,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创新发展知识与价值相融合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师要通过巧妙的课程设计,将行政管理专业的伦理、态度等学科资源与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合,达成两者之间无论在学理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能表现为逻辑递进、知识互补、价值一致,而非流于形式的机械嫁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主题,将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有机融入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之中,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实现专业教学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的。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征,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政策分析、社会调研、公共事务管理等教学设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大学生个体知识与社会文化的有机融合,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
三、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
为了实现上述要求,必须建构知识与价值高度融合的培养方案,组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备课,完善聚焦人才培养效果的教学评价体系,并构建全方位的目标动态监测系统,从而完成由课程到专业、由教师到课组的由点及面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一)制定知识与价值高度融合的培养方案
系统地梳理行政管理专业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明确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总要求,“建立专业思政与专业课程相互支撑的矩阵”[10]。高校学科设置的精细化导致了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缺场,这不仅妨碍了专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还使思政课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座“孤岛”[11],这种“孤岛式”课程教学体系已严重阻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能够形成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的有效协同机制,切实解决大学课堂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割裂的问题,有利于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立体格局。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性质教学改革,教务主管部门要统筹教育资源,科学拟定学科教学的规范,加强试点课程建设,用课程思政的理念、内容和实施方法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在行政管理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实践过程,建构思政元素、核心内容、教学方法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大纲,创新价值引导、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二)组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备课
课程思政是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就“课程”而言,“课程”是“思政”的载体,因此要遵循专业教学的基本规律,将思政教育蕴含于其中;就“思政”而言,“思政”是“课程”的方向,因此要深度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相统一。于是,有必要推进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备课机制,整合知识、方法、技能等教学资源,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邀请本校或者外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教学名师开展讲座或经验交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定期开展结对式的协同备课,完善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拓展授课教师的教学视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科专业的有效互动。对于高校来说,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成就等主题的高端讲座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前沿性的学习能够丰富教师的理论素养,从而提升课程思政的创新意识和授课水平。经由协同备课,行政管理专业的授课教师能够整合本学科以及思政教育的双重资源,积极尝试资源融合,并借助案例式、探讨式、体验式等授课方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培养大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共同发展,构建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三)完善聚焦人才培养效果的教学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效果是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首要标准,大学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参与度和获得感应该作为衡量课程思政效果的金指标”[12],而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则取决于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创新意识,对学术资源中思政元素的充分发掘,对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对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所以,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应该包括教学资源的整合程度、思政元素的发掘程度、主流意识形态的承载程度、课程性质的体现程度、课程规律的符合程度、教学方式的合理程度等具体指标,并评价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各种需要。同时,设计相关指标或指标体系来实际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学生的真实影响度。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来说,社会实践就是一个极好的检验方式。通过开展政策分析、社会调查、公共事务管理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还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从而可以体现出课程思政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引相融合的“三全”育人效果。
(四)构建全方位的目标动态监测系统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行、价值观念、政治觉悟和思想文化素质,把大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对专业授课教师的教书育人成效、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及其思想行为进行持续跟踪测量。首先,对课程思政目标的监测。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各门课程的思政目标,同时,在考核机制中,增设相应的考评指标体系,改进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全方位监测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其次,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监测。完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对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选用进行严格把关,既要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要结合专业理论前沿和实践创新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最后,对课程思政效果的监测。借用“反向设计”思维,即依据毕业要求来反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分析社会发展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所要求具备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元素,将其合理、恰当地内嵌于各门课程之中,提升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同时,增强顶层设计,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学术研究的专项,立项建设,大力扶持,通过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专业的持续建设,逐步展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