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2022-12-28敏,曹

梧州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卓越人才专业

莫 敏,曹 迎

(1.梧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2.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随着新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面向新时代、面向新技术、面向全球化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是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一、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在新文科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明确了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本方向和路径选择。当下,新媒体技术的迭代更新,使传统的传播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融媒体的传播形态和数据新闻正在逐渐改变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新闻工作者面临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技术手段的挑战。因此,需培养具有“全媒”素质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新文科建设将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的引领与支持。由于受地域等现实条件的制约,部分地方高校在实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转型过程中,尚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核心。在《意见2.0》等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课程,但由于一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知不够深刻、对实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还不到位等,距离“真学、真信、真用”仍然有一定差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尚未能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全覆盖。

(二)部分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尚不能适应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目前,学界与业界在某些方面尚存在脱节,这是当前许多地方高校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新闻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实操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但目前有些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与新时代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一是一些地方高校新闻学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应用型教师不足,部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缺乏媒体行业的实操技能与实操经验,同时作为教育者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亦不能适应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1];二是目前有些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尚未跟上信息社会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步伐,人才培养方案还不够完善,课程体系还不够健全,教学模式趋于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未及时融入技术变革新趋势、媒体融合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动态,尚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媒体需求。

(三)部校共建新闻院系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释放,校地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

宣传部门、新闻媒体、高等学校三方联动开展的部校共建新闻院系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自治区党委部署,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举措,是为开展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而推出的战略性工程。根据部校共建协议要求,宣传部门、新闻媒体、高等学校三方将进一步优化“部校共建、院媒协作、实践育人”的新闻人才培养机制,从管理机构、师资队伍、精品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和研究智库5个方面开展共建[2]。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开展以来,很多高校对地方高校与新闻单位在新闻传播人才联合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但是仍有部分新闻院校和新闻单位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还缺乏深度合作;地方高校与地方宣传部门的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工作,更多还是停留在实习实践平台建设,互聘工作存在广度不宽、深度不够、力度不足等问题,互聘工作还缺乏相关绩效考评、工作量核算等机制,互聘人员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在共建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部分地方高校与新闻单位在新闻传播人才联合培养上尚未形成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共建双方理论研究与教学成果亮点不多。

(四)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缺乏国际视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认证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部分地方高校囿于地缘因素影响,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仅仅基于地方出发,课程体系创新性不够,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人才培养质量考核标准还不够完善,考核模式过于传统单一,部分毕业生应对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新情况新形势的能力和办法还不够。

二、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和实践探索

推进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卓越人才,满足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是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3]。面对新挑战,新闻传播教育必须从理念到实践进行深刻改革。

(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优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党性原则、社会责任、开放创新这几个方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昆语)。这与新闻传播学追求真相、守护正义的专业理念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活动实践的具体参照系,对规范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引导其坚守新闻理想与职业操守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4]。因此,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传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专业实习、毕业考核和人才培养效果测评方面的要求,体现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要求,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无论是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还是教材选择、考核方式都要认真听取新闻业界专家和新闻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人才培养方案须经政校企三方论证后再确定,在打造理论知识的同时,重在训练学生对新闻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悟性和深入践行,注重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家国情怀、人文积淀和职业操守,以培养有独立品格、有创新精神、有突出的专业技能、有国际视野、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区域发展的新闻传播人才。

(二)创新多元主体联动的产学研教一体化培养机制,构建“部校共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1.科学设置“部校共建”合作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发挥“部校共建”政策优势,由地方宣传部、地方媒体和地方高校三方共同商讨设置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教学环节,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与新闻理论、传播理论、新闻史、传播学理论、新闻业务课程、新闻伦理与法规共融共生,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新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良性互动发展。在课程设置基础上,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案,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正融入到教师队伍中,并通过教师课程思政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创建“部校共建”协同育人的实践模式,完善校政企实践教学体系。目前,部分地方高校尚存在实践教学基地不足、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继续探索深入推进部校共建,谋划与地方宣传部、学校党委宣传部、地方新闻媒体、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育人的最佳方案,完善教师挂职、外聘导师、学生实习的制度,克服地方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丰富校媒合作、校企合作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内涵,拓展合作路径,通过校外+校内双管齐下的校政企“分层协同实践”的培养模式,以全媒体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基础+专长+特色”的专业能力。

3.探索校媒合作的卓越人才班培养模式,以精英教育带动全员教育。目前,地方高校资源有限,很多地方高校都在探索创建基于“部校共建”合作下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班,以卓越班为龙头,带动整个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的举措,即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专业要求为标准,选拔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卓越班,联合地方宣传部、地方媒体单位,根据学生特点共同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计划和以成果为导向的考评制度。如梧州学院与梧州市委宣传部、梧州日报社、梧州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新闻传播卓越人才培训班,由专任教师、市委宣传部领导和媒体专家担任指导教师,以媒体专家为主开展教学与培训,联合进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每个班以不同的专题开设新闻专业技能课程,建立严格的考核标准和动态调整制度,以报社和电视台为主要的实习实训场所,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卓越班学员结业后,可作为学生骨干带动其他学生参与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活动中。

(三)创新校内“院部协同”培育新闻传播人才的模式

近年来,部分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扩招,新闻专业办学资源不足,师资和经费都面临着短缺;同时校外传媒行业因规模所限,媒体实习设施与指导均不能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学生实践的机会少,新闻学重实践的专业特点无法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为解决这些问题,梧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和党委宣传部以《意见2.0》等文件为指导,结合梧州学院自身资源特点,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构建了学校党委宣传部和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部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一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与传媒学院主要开展基础课、专业课的“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党委宣传部重在开展媒体实习实践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二是构建“基础+专长”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院部协同”育人模式下,将实践教学拓展为集基础职业技能和专长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技能涵盖采、编、评、摄等基本能力提升,专长技能包括新媒体运营、广告创意与设计、影像制作创新训练等,有效促进了新闻理论知识向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转化。三是实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制度。“双导师”是指文学与传媒学院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党委宣传部媒体实践指导教师。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教师负责理论讲授和任务布置,党委宣传部的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四是紧跟媒体融合趋势搭建实践平台。除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外,学校党委宣传部和学院还共建了 “梧州学院全媒体中心”,打造高校媒体“中央厨房”,将校园新闻素材“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分众传播”,使学校官网、官微、院报、广播电台、网络电视台等媒体有效融合,同步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传递校园新闻资讯,形成资源集约、融合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五是建立以作品和任务驱动为主,评奖激励为辅的人才培养机制。按实习规定,每个学生每周都有明确的稿件数量任务。所有任务都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每年选送稿件参评中国高校校报新闻奖、广西高校校报新闻奖、梧州新闻奖,同时在校内开展“优秀记者”“优秀编辑”的评选。通过任务驱动和评奖激励的方式,适当给学生压力,同时辅以精神激励。

经过4年的实践,初步打造成不出校门的实习实训基地,解决了新闻学专业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院部协同”育人、校园媒体 “三全”育人,较好地实现了“院部”联动与资源的高度整合,满足了新闻宣传与人才培养的双重需要,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丰富了党委宣传部的职能,为地方高校新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

(四)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一支双师型、多元化的教师团队

培养具有跨学科的素养和融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新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新要求。因此,建设一支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具有跨学科的素养和融通能力,熟谙媒体素养现代化传播技术的师资队伍是地方高校新闻教育的重要任务。

1.强化现有专业教师的跨学科意识和全媒体知识素养,提升其新技术融合能力

对目前在岗的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到国内外知名学府进修访学、攻读第二学位或博士学位等方式实现交叉学科的专业化学习,通过新媒体技术研修班培训、“双千计划”到媒体或企业挂职实践,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2.利用本校多学科多专业的优势,优化整合校内教学资源。为应对传播行业对“复合型”“多元化”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新闻学院可以在本校现有专业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籓篱,开设一些与新闻传播专业相关的课程,鼓励信息技术专业、经济管理学专业和艺术学专业的教师到新闻学院授课,学科间相互交流,文理学科相互融合,实现校内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3.专业课教师与校外行业专家互聘,实现业界与学界之间的联动与交流。一是借助“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双千计划”的政策,聘请一些媒体专家担任教师,解决实践教师不足的问题。二是积极引进一些媒体企业精英担任专业教师,构成多元化的教师团队。

(五)紧贴业界,构建以实验课和实践课相互融合,校内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新闻传媒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互联网和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是使实践成为了解和认识业界的更直接更有效的途径。一是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目前的融媒体实验室、多功能演播厅和校园的传统媒体等实验场所和实践设备,打造综合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模拟和体验实际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过程。二是与当地报社、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还有新闻媒体企业联手打造“文创与新媒体中心”,开设文案写作、摄像、摄影、导播、录音、后期编辑等多维一体的综合实验,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三是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及与新闻专业相关的一些竞赛活动,如微电影、微视频、抖音、记录片、非虚构写作等的策划、制作和播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全媒体素养和团体合作能力。

(六)建立校地联合考核机制,构建新型新闻传播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建立和完善 “培养的人怎么样”的考核机制。探索创建校政企联合评价的方式,构建三方共同参与的由在校评价、成果评价和社会评价组成的评价体系。在校评价方式,根据课程特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课程学习考核、实习实训考核、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考核都由校内外导师进行联合考核评价。毕业时,除了常规的撰写毕业论文之外,还可以以毕业作品(设计)来考核学生的学业能力。成果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实践作品,如考察学生制作的新闻作品、融媒体报道、记录片、视频等这些作品的质量、发布平台类别、作品体现的专业素养等,由校内外导师依据行业标准共同进行考核评议。这样,以“课程成绩+实践作品+毕业作品(设计)”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可以从多方面衡量学生毕业时的综合能力,此外,注重社会评价,注重人才培养的结果反馈,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采取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走访的形式,考察其工作情况和各方面表现是否达到社会要求,是否成为让社会满意的新闻传播人才。

猜你喜欢

卓越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