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数据可视化技术线上教学实践

2022-12-28曹蕊田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职教可视化微信

曹蕊,田雪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近年来,“互联网+教育”的教学形式迅速普及,尤其在高职院校中,信息化教学已被广泛使用。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教师和学生直接沟通时间短,并且倾向于与学习认真、表现活泼的学生进行沟通;课堂教学难以再现;课堂互动性差等[1]。这些原因致使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的必然选择。相比之下,混合式教学具有一定优势,例如,互联网资源丰富,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让课堂的呈现方式更灵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线上一对一讲解的方式可以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因材施教;时间上更加灵活,学生可以课后进行二次学习,巩固新知识;通过线上问答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效率,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学习效果。

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也有多种形式,如“手机+课堂”的形式。目前手机的使用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利用手机实现线上的教学部分,完成课堂签到、线上投票、课后作业、小组PK 等课堂任务,可以借此减少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针对实践教学课堂的案例进行项目分析,丰富实践教学课堂的教学设计,优化课程的考核机制,同时可以借助WeLink、腾讯课堂、钉钉等线上教学平台展开混合式教学[2]。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学科性质,结合以往信息化教学的经验,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能够将两者的优势巧妙结合,将教学效果最大化。该文将以笔者讲授的数据可视化技术课程为例,结合智慧职教云平台和微信群将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有机结合,教学实施贯穿课前、课中、课后3 部分,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寓教于乐,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数据可视化技术课程教学背景分析

数据可视化技术作为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程,是大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在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后最终都需要进行可视化展现。同时该课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数据和可视化的作用,掌握可视化的组件、工具和设计方法,并能结合不同类型的数据和场景,采取多种设计方法和最佳实践,结合案例,掌握可视化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另外,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据可视化技术还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内容包含多个学科,要求学生拓宽知识面,具备多学科的综合能力。

职业院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数据可视化技术这门课程,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的自主性不强,但是思维比较活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不高,但是在实验课程中对实操案例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另外,学生的应试能力比较弱,如果仅仅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实际能力,需要结合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考量,但是如何考核平时成绩也是一个问题。

2 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

首先介绍混合式教学中使用到的线上教学工具,然后从课前、课中、课后3 个方面详细介绍教学实施过程。

2.1 线上教学工具

2.1.1 职教云

职教云平台是一个针对职业院校教学的在线教学服务平台和线上教学资源共享平台[3]。教师可以使用职教云平台建立自己的线上课程,也可以利用平台的资源库和MOOC 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平台具有课程创建、维护与管理等功能,教师在网页端建立课程,上传或导入资源,也可以利用手机端随时随地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增设课堂任务,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 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网页端或手机端随时随地进行课前准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完成各阶段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增加课堂的灵活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职教云平台会结合大数据技术,对课堂测验、课后作业等的成绩及准确率进行分类统计,形成分析结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熟练程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1.2 微信群

微信是人们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聊天工具,而微信群可以通过群组的方式进行多人实时交流,沟通方便,因此该课程中教师利用微信群发布各种通知、任务,学生接收消息并进行教学内容的沟通和反馈。既能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课程动态,也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随时随地交流讨论的平台,方便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促进教学内容的吸收,提升教学效果[4]。

2.2 教学实施过程

为响应“1+X”证书制度,结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中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标准,建立数据可视化技术课程标准。同时,结合大数据工程师岗位要求,针对课程标准,将课程做了模块化划分。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程内容分解为Excel 可视化应用、Tableau 的可视化图表制作使用、ECharts 与Pyecharts、Python 可视化4 个独立模块。针对每个模块设置多个教学任务,每个教学任务都是一个真实的实验案例,贯穿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线上教学的部分主要围绕职教云展开,通过智慧职教云课堂上建立的课程,围绕上传的微课视频、案例操作视频、教学课件、测试题、作业题等教学资源,开展“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中学生参与为主、教师答疑解惑为辅—课后拓展”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2.2.1 课前

充分利用职教云平台上的资源库丰富课前设计,在平台上搜索国家级或省级的相关课程,寻找符合课程内容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前内容。任课教师在职教云平台建好课程,填写开课名称、所属专业大类等信息,建好课程后,通过“导学”进入操作界面,上传导学文件,供学生在学习课程时进行参考。通过“题库”进行题型设置和题目导入,充实课程相关题库。在“课程设计”模块新增课程设计内容,可以手动添加,从智慧职教中选择,或者从MOOC 学院导入。新增成功后预览课程目录,查看相应章节下的课程资源,如电子教材、课件、操作视频、截图等。在课程详情中可以新增班级,将学习此门课程的班级加入课程中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前通过职教云平台选择相关课程,查看课程下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每次上课前提前发布自学任务和实际案例,让学生按要求观看实操视频、课件、手册等,完成试题等课前任务。

上课前,任课教师通过微信班级群发布课前任务,通知学生利用智慧职教平台上的课程资源进行预习,通过资源中的操作视频提前进行案例实操练习,同时可以在职教云上设立的讨论区反馈遇到的问题。教师课前通过职教云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的问题和测试题的解答情况。教师授课时可以对学生有问题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5]。

2.2.2 课中

(1)复习温课。

在导入新课程之前,先进行上节课知识点的回顾,总结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温习重要的知识点;另外,点评大家提交的课后作业,向大家展示出完成情况比较优秀的案例,指出可取之处,供大家参考学习,建立可视化专业理念和意识。同时可以提出几个与上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区回答,针对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2)知识梳理。

复习温课后,首先查看职教云平台上课前内容的学习情况和课前试题的回答情况,筛选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在课堂上找答对的学生进行讲解,分享正确的答案和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课新内容的重难点。

(3)课中提升。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笔者在2020年春季学期的线上教学期间和2020年秋季学期的混合式教学期间的“课中提升”实践经历。

第一阶段是线上教学:可视化课程实践性较强,主要是实操为主。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较少,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较为单一。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直接复制到线上教学中,由于环境的限制,缺少及时练习,没有面对面答疑,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在开启线上网上授课期间,特别重视网络资源的使用和多样的传播途径的结合,不断摸索利用“职教云+微信群+WeLink”组合模式进行授课[6]。

采用WeLink 作为直播平台,利用智慧职教平台进行课程的建立、资源的发布、课堂签到、发布公告、课后答题、随机点名、互动聊天等,通过后台记录的学习过程数据追踪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在微信班级群进行线下交流讨论、通知发放。

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导学,让学生在讨论区回答,引发大家思考,然后引出该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学习重点以及难点。根据职教云课前微课,随机选择几名学生分享屏幕,查看学生可视化结果,教师可以通过连麦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讨论,找出问题,最后所有学生要将作品上传到职教云中。教师可以查看学生作业并进行评分,也可选取几份优秀作业,在WeLink 上用屏幕分享的功能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另外,教师也可针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给分,通过这种对比点评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关注更多细节[7]。

第二阶段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经历过第一阶段线上教学的基础上,回归学校,以线下课堂教学为主,但是笔者继续采用线上资源自主学习的形式,通过课前学习,学生们能够对知识点建立初步的认识,再通过课堂上师生的面对面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完成实操案例、分组教学、课堂辩论等内容,巩固知识点并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综合评价。

经过课前以及课中的全部流程,学生完成了认知、了解、掌握、实操、反馈的完整学习过程,最后通过教师下发作业的方式进行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学生针对教师发布的作业,在职教云中进行小组PK,互相评分,教师根据实操分数评选出优秀小组[8],分析优秀小组的优点,教导学生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最后,复盘当天的整个课程,回顾学习内容,请学生将总结反思上传到职教云中。

2.2.3 课后

课后利用职教云发布作业,规定作业的提交时间,可以要求学生当天提交作业。一方面趁热打铁,能够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2.2.4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利用职教云的考勤功能记录每一次上课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及职教云上的学习进度情况,教师做好记录并纳入课程考核,定期在课程微信群里发布考勤情况,以此来督促学生。其次,将课程进行中的答题情况、随堂练习情况、小组讨论情况等都记入平时成绩。另外,职教云平台上的所有作业成绩也都纳入考核范围。最后,结合期末考试成绩综合得出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使考核更具有过程评价和多元化评价的特点[9-10]。

3 实施效果研究

3.1 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职教云上发布的多种课程资源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从职教云后台统计情况看学生学习资源的访问率都比较高。

3.2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通过职教云平台的统计功能,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智慧职教云课堂记录了学生的作业、测试、讨论等活动的分数,最终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平均成绩明显提升[11-12]。

3.3 学生评价结果良好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评价和反馈,针对笔者所授班级的学生发放线上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从问卷结果来看,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4 结语

笔者利用职教云平台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结合微信群及时发布课前任务,进行课后答疑。基于“职教云+课堂教学+微信群”开展数据可视化技术的混合式教学,通过混合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素养和职业素养,同时保证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大数据专业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实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进行更多的实践和探索。

猜你喜欢

职教可视化微信
二年制职教本科线性代数课程的几何化教学设计——以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为例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依法推进河南职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微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