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人运动训练前的专业性心脏评估,刻不容缓、亟待规范

2022-12-28杨杰孚励建安

中国循环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耐力共识心血管

杨杰孚,励建安

近年来流行病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相关研究均明确证实,增加身体活动或心肺健康水平可降低冠心病事件风险[1-2]、抗衰老[3],“越运动越健康”的观念也深入人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均将主动健康、全民运动提到了重要日程。自2017 年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发布第10版《ACSM 运动测试和处方指南》[4]以来,参与非竞技性身体活动如耐力训练、竞技性长距离耐力项目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居民显著增加。虽然运动引起心脏骤停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极低,但对于长期不运动、心血管高危人群和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不适当的身体活动,会急剧增加发生心原性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5-6]。另一方面,大运动量和剧烈强度运动都与潜在的心脏适应不良有关,包括加速冠状动脉钙化、诱发心脏生物标志物释放、心肌纤维化和心房颤动[7-10]。这些心脏适应不良反应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通常呈“U 型”或“倒J 型”曲线。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鼓励提供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目前已发布《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但心血管风险筛查相关的建议以及相关研究工作比较欠缺,本期刊出的《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11](以下简称《共识》)可以说在该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是国内首次刊文系统阐述运动训练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该《共识》最重要的亮点是,基于多种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结合运动参与者的运动危险程度,构建了一个较为简便、实用的运动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系统;而对于被评价为高危人群者需在参与或启动耐力运动训练前进行适当的专业性的心血管系统相关检查。《共识》提供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路径,涉及心脏的结构、功能、缺血及遗传学方面的多种评估检查方式,其中特别强调了心肺运动试验的重要性。此外,对于运动过程中的监测和应急处置,也深入阐述,其中特别提及了可穿戴式设备的重要意义。从整体上说该《共识》推荐的运动前和运动中相关风险评价和监测策略比较完整,具有很高可行性。《共识》最后还前瞻性地建议将有关运动安全保障的硬件设施要求及应急处置流程落实到政府、体育组织的相关政策、法规中去。《共识》制订的根本目的是在国家持续推进全民健身以及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有效保护职业或非职业耐力运动参与者的运动安全及健康,促进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造福全民。

当然,《共识》推荐的运动前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模型的有效性(包括预测敏感度及特异度等)验证工作仍需要在未来开展;而那些旨在模拟训练和比赛中生理需求的功能性运动测试的数据是否应当被纳入该模型也值得深入探讨;此外如何量化评价中度至剧烈体育活动乃至大运动量、高强度运动方案对人群心血管事件和整体健康带来的相关风险和获益也亟待解决。

任重道远,但未来可期。《共识》的制订是一个良好的起点,必将推动我国运动健康事业的科学发展,在《共识》的指导下国人的耐力运动相关心血管风险评估工作也将更加规范化。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耐力共识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慢养孩子”应成社会普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