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分乡镇农村生态环境变迁阶段探究

2022-12-28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一琛

区域治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集镇荒山全镇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一琛

一、关于农村生态环境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国内和国际上都有一定的研究。生态环境这个词需要追溯到1982年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当时是由黄秉维院士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他指出,平衡是动态的,自然界总是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所以用保护生态平衡不妥,应以保护生态环境替代保护生态平衡。

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这一概念几乎是同步的。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苏州大学教授金太军认为,农村生态环境就是处理好农业生产内源性污染、农民生活垃圾污染、工业转移外源性污染和城市垃圾转移污染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广义上讲,农村生态环境是村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其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狭义上讲,农村生态环境就是要保护好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各项现有资源,同时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变迁观察

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伴随着我国农村整体经济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现。分乡镇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事业,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镇情、村情出发,在治理中求突破,拟定制度,调整政策,政府主导,村民参与,全员治理,总结出了符合分乡镇农村实际的农村环境治理经验。

(一)1978年至1992年实施植树造林,消灭荒山

1985年,分乡镇森林、植被覆盖率分别为21.9%、41.7%。水土流失严重,每亩沟壑密度110米,年侵蚀规模达每平方公里9000吨,被北京的专家称为“南方的黄土高原”。该镇的老干部袁国悦曾说:“分乡要想发展起来,必须要消灭荒山。”那个时期,村民的生活是没有色彩的,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在泥巴堆里玩耍,放眼一望都是黄突突的山体。1980年以后,全镇开始了以植树造林、消灭光秃山为特点的林业建设,自此荒山治理工程正式开启,全镇的环境也步入新阶段。当时明确了造林绿化将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国策之一。

在1984年,县林业局在百里荒牧业乡飞机播种造林359公顷。1985年,在金竹、普溪等地飞播造林4813公顷。全区人工造林184公顷,其中,金竹乡迹地更新15.3公顷。零星植树885100株。1986年,全区7748公顷无林地面积中,有2800公顷属页岩光秃山,34个村被列为全县荒山治理重点村,其中,大旺坪、高家堰、王家湾、十字沟四个村的荒山面积分别为641、603、545、526公顷,依然被誉为荒山村。政府部门的重视是大力治荒的前提。据统计,1987年8月,全镇开始治理荒山,成立治理金竹一带十万亩荒山领导小组,拉开了“撬页岩抽槽整地,搬客土植树造林”“五年消灭荒山,六年绿化分乡”的国土整治、水土保持工程序幕,每年组织万名劳动力进行2至3次植树造林行动。当时,全镇经常出现万人植树的盛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荒山治理逐步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农村生态觉醒之路的起点。

在长期山体荒芜的影响下,治荒的观念逐步进入大众视野,政府层面也采取多种措施治理荒山。从1990年开始,全镇坚持“三为主、三为辅、三并举、四手抓”(以生物措施为主,以工程措施为辅,以分村分片治理为主,以集中开发为辅,以农村劳务工为主,以国家扶持为辅;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并举,科学造林与科学管理并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一手抓页岩治理,一手抓山地开发,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林政管理),举全镇之力实施防护林建设和国土整治工程。在1992年,荒山治理和植树造林最终取得阶段性成效。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全镇植被覆盖率达到38%,该镇还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

(二)1992年至2000年开启污染防治,保护集镇环境

1992年以后,全镇将污染防治摆在突出位置。首当其冲的是关于煤矿区水污染问题,1992年9月24日,县政府组织召开会议,讨论关于解决分乡镇大石沟一带煤矿区水污染问题的办公会,确立了“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负责”的原则,由政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这个前提下,镇政府争取资金3万元,兴修渠道和蓄水池,解决了大石沟村污染水问题。但是这还不够,1995年12月11日,镇环境卫生管理所成立,配有手扶拖拉机一台和2名清洁工人,负责中心集镇建成区街道的清洁卫生和日常卫生管理,对单位、个体经营户、居民户等五类用户每月收取5至50元的卫生费,对临时地摊、菜摊每天每个收取0.3至0.5元的卫生费,有效控制了集镇环境污染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收取一定的费用对于规范居民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就乡镇而言,这仅仅是一方面。1997年7月18日,镇政府又取缔了投产2至3年的插旗、袁家冲、大旺坪三个村的造纸厂,减少了废水污染,同年8月至2001年8月,先后关闭了34家无证或证件不全、乱采滥挖、严重破坏矿山资源的镇、村、户办煤矿。

在这个背景下,一直到2000年,镇域内未发生环境污染事件。镇环境卫生管理所的3名职工,用农用汽车转运垃圾,除镇财政每年补贴1万元经费以外,环卫所向受益单位和居民户每年分别收取60至3000元卫生费,年卫生费收入2万元,污染防治工作逐年得到重视并付诸实施。

(三)2001年至2010年村庄清洁行动引领环境保护

随着居民素质的提升及环保意识的觉醒,2002年以后,分乡镇全镇环境形象得到明显提升。2002年,修建集镇排水沟500米,彻底解决了该集镇区域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问题,并进一步加强集镇管理,加强环卫工人配备,每天安排人员对道路进行清扫,确保集镇清洁、卫生。

但是,并不是解决了污水问题,集镇环境保护就一劳永逸了。2009年,该镇申报了城镇垃圾填埋场项目,完成了集镇至垃圾填埋场1.6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建设,同时,为了扭转长期以来村民传统的生活习惯,积极入户宣传环境卫生相关法律法规、门前三包等内容,与此同时,通过村民自评、互评的办法评选了120户“农村环保示范户”,使村民的环卫意识得到增强,进一步加大了集镇清洁力度。

推动居民自发开展环境整治是该镇生态之路的应有之意。2009年,全镇开展了以乡村清洁工程为主体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及普百旅游线路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组织沿线村民清理路边杂草和垃圾堆积物,实施生态家园建设项目。沿线村如普溪河村、高场村公路垃圾全部清零,新建垃圾房2个,购买垃圾桶125个,村庄清洁行动中,积极引导村民植树,清理门前屋后的杂物,进行房屋立面改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镇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2010年,该镇把村庄整治和清洁行动作为环保的重要抓手,以整治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倒、污水畜禽粪便乱排、改水改厕为重点,指导普溪河、联合、大中坝、界岭、金竹等重点村开展村庄整治和村庄建设,推动普天、宜保公路沿线开展小康房建设,人们居住环境得到较好改善。普溪河村被评为区级第一批生态示范村。

(四)2011年至2020年 垃圾分类实现覆盖

我们都知道,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是城镇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序开展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2011年至2015年,该镇投资2792万元,完成集镇垃圾填埋场建设,实现全镇3.8万人生活垃圾的规范处理,达到垃圾日产日清,进一步提高了集镇垃圾处理能力。该镇逐年加大环境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新增环卫工人6名,采购垃圾清运车1台,增设垃圾箱250余个,实现了普百线、宜保线两条公路主干道垃圾清运全覆盖。同时,对界岭、棠垭邓村开展环境整治,村域面貌大幅改善。

总体来说,这个举措了解决了镇域部分垃圾问题,但是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依然还没有觉醒。2015年,该镇投资45万元,在南垭村新建垃圾中转站一座,将全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升至69%,有效解决了村内垃圾清运不及时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全镇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生态乡镇”,南垭、棠垭村被评为“宜昌市市级生态村”,在环保事业上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2016年至2020年,该镇重点推进施工现场扬尘监管、道路扬尘污染管控、集镇区域清扫保洁力度、采石行业粉尘治理,发布禁鞭令,对粘土砖窑进行清查。每年春、秋两季坚持开展秸秆禁烧巡查,对重点区域实行重点监管、巡查督办;整改了涉及水汽污染的10家养殖场,自查整改养殖场137家;建设垃圾填埋场1处、垃圾中转站2座、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1处;完善宜保路、普百路沿线垃圾分类投放岗亭等环卫设施,打造全区垃圾分类创新试点;开展河道修复等专项整治行动,关闭采砂场3处。

2019年至2020年,分乡镇污水管网设施正式投入运行,生活污水通过管道输送到污水处理厂,不再直接排入河流,并且每两月进行一次全镇环境卫生大检查,每季度评优一次,在全镇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卫生氛围。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新思路

(一)进行农村环保制度建设

据统计,我国有60%以上的农村在环境保护上忽视了对农村地区法律法规的建设,农村地区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给农村生态环保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阻力。强化农村环保制度建设是基础,尤其是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法律是发展的底线,触碰底线必将受到惩罚。乡镇须采取内外相协调的方式健全农村法律法规,最基本的就是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法》的普及和监督。认真履行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职能,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依法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以工业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自然生态保护为重点,完成既定的环境保护目标,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逐年好转。

当然,在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的基础上,要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因地制宜,出台饮用水安全管理条例、污水处理管理条例、秸秆禁烧工作条例等地方法规,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二)强化环保知识宣传力度

第一,要强化环保理念的媒体宣传。通过播放广播,张贴过街宣传标语、宣传画,发放宣传资料公开信等各种形式进行环保理念的宣传,该举措能极大地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关心生产生活环境,主动参与环境建设,依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自觉性,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第二,要对居民进行科普教育,比如,以现场观摩会等方式宣传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技术,并进行推广,培养农村对新兴技术的重视程度。第三,开展争优评比活动,比如,通过开展“最美家庭”“卫生家庭”等比赛活动,通过适当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爱卫生、爱环境的自觉性,提高了农民参与环保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再深入一下,还应该创新宣传渠道,比如,举办环保专题培训班,可以依托送戏下乡、三送三扶等活动,把环保理念融入文艺作品,生动形象地宣传环保理念。还可以制作一些环保知识素材,提供给民宿、农家乐、景区、公共场馆,利用室内外电子屏做好环保公益宣传工作。可以在中小学生中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比如,宜昌市夷陵区的“生态小公民”已编印成教材发到每个中小学生手中,这是一项成功的生态实践。

(三)推广农村环境治理实用技术

因地制宜推广实用的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是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支撑。随着农民用水设施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呈增长趋势,生活污水处理迫在眉睫。对分乡镇而言,中洲山等村可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对于居住比较集中、有一定规模的村,比如分乡场村,可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将农村户用厕所废水、洗浴废水、洗衣废水、厨房废水(“四水”)和中小学校、文化场所等公共场所产生的污水全部纳入收集处理系统。目前,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在某种意义上较好地解决了集镇污水排放问题,而山大人稀的部分村,污水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需要研究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应收尽收、应纳尽纳、达标排放。

猜你喜欢

集镇荒山全镇
把荒山打造成4A景区
荒山的“根”——“牛玉琴”式的老人齐军祥
构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德州市雷集镇为例
陈集镇乡镇财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董集镇:守住文化的根脉
奇幻塔罗岛之七
全镇最小的人
福安八斗村:扶贫做得精,荒山野茶能刨金
山东阳谷:图书流转共享资源
地质灾害频发山区聚落安全性探索——以横断山系的集镇和村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