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突破历史材料题解题困境

2022-12-28安徽张先明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5期
关键词:秦国所学考查

安徽 周 勤 张先明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自颁布以来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该体系以“一核”“四层”“四翼”为主要内容,分别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所以该体系不仅为高考试题的命制指明了方向,也对中学教师的教学起到了导向作用。其中“四翼”是将品德“金线”和思维“银线”串联起来,而“四翼”的考查是以情境来实现的。历史学科的情境包括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这些情境的设置都离不开史料的支撑。围绕某一主题,运用两到三则史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这种考查形式在高考中频繁出现。所以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至关重要。

一、材料解析题特征分析

1.必备知识为重点考查内容

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必备知识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历史学科的必备知识不仅包括教材主干知识,也包括历史主干知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是“四翼”中基础性的体现。抛开必备知识,谈素养和能力,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保持一定比例的覆盖面,增加必备知识的考查范围,是近些年历史高考命题创新的基本前提。如2020 年全国卷Ⅰ第41 题第(1)小题对20 世纪50—70 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的考查,需要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以及中国的对外关系才可正确作答。而这正是历史学习中的必备知识。所以该小问充分体现了高考对必备知识的重视。不仅全国卷,各省的地方卷也特别重视对必备知识的考查。

2.创设新情境,考查关键能力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即是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其中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综合性考查。为国家和社会选拔人才是高考的重要使命,所以对关键能力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徐奉先在《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中将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概括为三大类,即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题目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日益凸显。就材料解析题而言,命题人引用新材料,创设新的历史场景,综合运用“说明”“比较”“概括”等史学技巧,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背景进行分析,考查学生对于信息的提炼技能。例如2020 年全国卷Ⅰ第41 题,以中德关系为主题创设学术情境。该题第(1)问为“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 世纪50—70 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必须从材料中找出时间和能够体现变化的关键词。这便考查了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然后学生需要调动必备知识,如当时的国际局势、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等去分析变化的原因。这便考查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

3.重视历史学科素养的渗透

历史高考评价体系解读指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品格,历史试题坚持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历史学科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和历史理解。每一道高考题都考查了其中多个学科素养。例如,2019 年全国卷Ⅲ的第46 题围绕唐朝名将郭子仪设置了综合情境,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该题在立意上借助郭子仪这一正面形象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不论是第(1)问要求“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还是第(2)问“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我们都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下去思考。学生做每一道题都离不开对材料的理解,历史理解是历史解释的基础。而对于原因的分析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解释。

二、学生答题失误分析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关注历史命题规律,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科学地思维方式及做题方法的指导,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日常教学,笔者了解到学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史论脱节,离开材料回答问题

多数情况下,材料是学生答题最重要的依据。学生在解题时并没有运用试卷中提供的材料,仅仅是根据记忆将课本上的知识默写到试卷上。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关键能力之一。抛开材料,机械地默写课本知识,这往往不是出题者想要的答案。同时,由于不能很好地阅读和解读材料,也会造成答题角度比较单一。

2.审题不清,总结概括能力不强

没有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对题目没有认真审题,往往答非所问。比如分不清“作用”和“影响”“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等,最终导致失分。再加上基础知识不牢固,导致无法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只能机械地抄写材料内容。缺乏上位的概括能力。

3.组织不力,运用术语能力欠缺

每一个学科都有专门服务于本学科的专业语言,历史也不例外,比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学生在答题中往往使用口语化的语言,比如“大大加强了权力”“皇帝的权力变大了”等,这些语言明显不属于历史学科术语,会直接影响得分。近些年,学生在材料解析题上的得分普遍偏低,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答题用语不规范,答案缺乏系统性。

三、培养学生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措施

1.审清问题

首先,学生需要关注材料解析题的问法,高考历史试卷主要有四种材料解析题问法,第一,结合材料回答问题,针对这一类型的问题学生应当对材料进行归纳,从材料中提炼答案。第二,联系所学知识解答,这种类型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材料定位课本上的知识点,之后根据课本知识点予以回答。第三,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种提问方式要求学生既能够定位课本知识又能够联系材料内容,难度较大,但是此类提问方式在高考试卷中出现频率也较高。

2.细读材料

明白了问题之后,我们要带着问题读材料。材料要怎么读呢?读材料时要勾画出关键词,明确每一句的主要内容,找出主体。这样有助于我们对材料划分层次,往往每一层就是一个得分点。那怎样去分层呢?首先,我们可以根据标点符号去分层,比如逗号、分号、省略号。这些特殊标点往往是划分层次的重要信息。当然,也有可能一句话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或是两句话叙述了同一方面的内容。此时,我们就需要找出主体,根据主体去分层。学生在阅读材料时,需要联系教材内容,同时兼顾课本以及试题材料,借助所学知识解析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学生在阅读材料时会面临这几个问题:第一,对于材料出处比较忽视,材料出处有时候也能够成为解题关键,教师需要在日常练习中培养学生对于材料出处的敏感性。第二,对于古文比较抵触,其实在读材料时,学生不需要对史料逐字翻译,只需清楚大意即可。

对于表格型材料题,学生往往会无从下笔,针对这一问题,学生需要把握问题的指向,横向、纵向分析表格材料。具体而言,纵向上,我们可以根据表格中的时间,分析主体整体发展趋势,此时要注意数据变化较大的地方。横向上,我们要对表格中的各个项目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各自的特点。如果项目中涉及总体和部分,则需要分析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占比多少,或是以某个部分为主导。

3.构思答案

审阅问题、分析材料,其目的都是为了解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注意答案的规范化、要点化、条理化。规范化要求学生能够用词准确,答案简洁。同时也应当注意文字工整,保证卷面干净。要点化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可以分点作答。条理化要求学生应当划分答案的层次,避免围绕同一个角度长篇大论。

下面我们以此方法试解2022 年高考题。

例.(2022·全国乙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首先审问题。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就是在告诉我们答案来源。然后再通过时空审限定。“商鞅变法后”是时间,“秦国”是空间。再看问的对象是“秦国军队”,问题指向荀子称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最终问题指向原因。现在我们带着问题去仔细阅读材料。第一句话讲述了商鞅变法在军事方面的内容及作用。再看第二句话。可以发现两句话是两个主体,所以第一句可单独为一层,并且不是我们要找的原因。第二句话则点明了荀子对于秦国军队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并点明了称其为“盗兵”原因,即“‘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接下来便可组织语言,形成答案:秦国军队崇尚功利,不懂礼仪教化。

然后,我们再看材料的第三句话。这句话提到这种“尚功利之兵”胜败无常,不能与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仁义之师”相提并论。由此我们可以总结第二个原因:秦国军队不能战胜仁义之师。其次,再联系所学知识。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重视礼仪教化。而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按照法家思想进行的军事改革。

由此形成最终的答案:①秦国军队崇尚功利,不懂礼仪教化。②秦国军队不能战胜仁义之师。③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重视礼仪教化。④商鞅按照法家思想对秦国军队进行的军事改革。

第二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评价题大多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还是先看材料。根据第一句话中“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这一内容再结合战国的时代特征,可以得出第一点评价,即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崛起。根据第一句话的后半句“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可得出“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这一答案。最后结合“虎狼之国”一词和荀子的评价,我们可以得出商鞅变法消极的方面,即士兵过于暴力,杀戮过重,难敌仁义之师。由此可总结答案: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崛起。②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③士兵过于暴力,杀戮过重,难敌仁义之师。

总之,新的形势下,无史料不命题,所有的历史题目都离不开对史料的解读,而材料解析题作为高考历史试卷的主要题型之一,分数占比较高,很多学生因为解题能力不高导致失分严重。历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重视学生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根据问题指向作答,以提升解题水平。

猜你喜欢

秦国所学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五张羊皮
非所学
非所学
瞒天过海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鸡口牛后的故事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