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
2022-12-28邸玲
邸玲
(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陕西,安康 725000)
0 引言
当代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历史性变革是由互联网带来的。“互联网+”作为时下的流行名词,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带来了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社会研究课题组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信息社会指数在逐年上升,意味着全球即将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挑战与契机。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人类以面授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被改变,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教学中。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新性思维被扼制,在互联网和数字化的背景下,要求变革学校传统教学的课程、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教育将更加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学习将变得更加智能化。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1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变革
1.1 教学方式与环境的变化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三中心”,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的学习感受被忽略,没有被放置在中心位置。教师只是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进度,依据教材确定教学内容,而被划分在同一个班级的学习者使用相同的教材、学习相同的教学内容、接受相同的教学模式、服从统一的教学安排。课堂教学阶段结束后,学生的学习成果是由同样的试卷、统一的评分准则进行评价的。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说:“以往教学均是选择统一的内容、测试,将原本不同且带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人变为‘单向度的人’。”[1]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带来的个体差异被忽略,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创新思维被压抑。“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大数据统计为教学带来诸多便利。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线上学习的数据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追踪、分析,依据这些线上学习的反馈,教师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还可以依照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先学习知识,然后将自己学习所得教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抽象的想象和逻辑推理间接获取知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的物理环境发生了改变,教学的互动性、仿真性、可操作性加强,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云技术实现了教学、管理的交互,信息资源传递的便捷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云平台构建的学习环境轻松获取教学和学习资源。
1.2 师生角色和行为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如何教”和“教什么”是教育的重点。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是为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是核心,教师是中心。“互联网+”时代是全球教育资源共享的时代,知识获取的途径更为便捷、自由,知识不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学生不仅仅只是通过课堂学习获取知识,通过互联网和各种网络终端设备,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搜索知识、信息,按照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进行学习,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陪伴者、引导者。
2 高校通识教育智慧课堂教学现状
通识教育课程涉及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创新创业、职业道德等领域,范围广泛。“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通识教育智慧课堂,其目的是唤醒课堂,激发通识课程的课堂活力,提升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智慧生成,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通识教育也进行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尝试,利用云端提供的共享教育资源,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探索。但是相较于专业课程,学生思想上对“职场礼仪”之类的通识公共课程不重视,教师也没有动力在平台建设上有更多的投入,其“互联网+”教育形式和在线学习,只是教师将课件和教学资料进行整理,通过网络平台向选课学生开放,学生可看可不看,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未被激发,更谈不上对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文结合“互联网+”教学的特点,对“职场礼仪”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设计开展了具体应用试验。
3 “互联网+”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3.1 智慧教学的理论基础
智慧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混合式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环境的构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老师起指导与陪伴的作用。这种理论的特点如下。
第一,建构主义关注知识是怎样从动态的互动中形成的,认为学习是个体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行为,这个行为的过程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的。
第二,建构主义关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四大要素:“情境”,即学习活动发生的场景;“合作”强调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对话”是将智慧、经验进行分享;“意义建构”是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学习个体正是在情境中,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与工具,通过与他人(教师、同学)的合作、对话、分享,获得对事物的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关系的认知。
第三,由教学方法来看,建构主义改变了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位置,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提供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这些方式的共性在于启迪思想、创新思维、激发潜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教师只起到引导者、陪伴者的作用。
混合式学习理论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信息技术者找寻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相融合的路径,产生了混合式学习的新教育思想。混合学习是借助信息技术来对教和学的过程进行组织设计,高效使用信息技术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产生崭新的学习模式,让原先的教学结构发生本质上的变化[2]。混合式学习理论作为全新的教学思路与理念,打破了原有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格局,在新的教学关系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是将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学习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有机结合,这种结合避免了网络教学情感因素的缺失,发挥了网络教学自主便捷的优势,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监督作用。
3.2 育人性与综合性相统一的教学目标设定
“教学活动前,教师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预期和构想,智慧课堂旨在帮助学生建构起智慧,实际上智慧属于一种复杂且涉及多方面的目标,将知识、情感、过程、能力等综合在一起。”[3]智慧课堂的目标是要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与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要求相结合。在这个总目标下,又包含着三维目标和具体目标。以“职场礼仪”为例,将其三维目标设定为知识能力目标为认识礼仪的本质与内涵,系统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职场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提高职场人际交往的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为能够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优化学习效果,构建礼仪知识体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通过对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学习,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待人以诚、处世以理”的情感态度。而每个模块、每个课时又有具体目标,模块目标是学生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之后应该达成,包括学生的知识、动作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应该实现的目标。课时目标被纳入到模块目标之中,是对每一课时的知识点掌握的具体要求。以“职场仪态礼仪”模块为例,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理解仪态背后的情感表达,正确运用仪态礼仪,规范职场中的行为举止、提升职场专业形象,体现职场的敬人原则。其中,“坐姿礼仪”课时的目标是掌握职场坐姿的正确规范,培养职场良好的坐立姿态,正确使用坐姿礼仪。
3.3 可视化、强互动、快沟通的技术支持
各种智慧技术的支持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条件,智慧技术支持即为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就是一切都有迹可循,通过这些信息技术的支持,借助大数据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上的调整。智能移动终端可以将捕捉到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可视化,直观并客观地帮助老师掌握学情,对目前的教学情况展开深入研究,进而科学调整教学,优化教学成效。以“职场礼仪”课程为例,该课程使用的智慧工具之一就是雨课堂,雨课堂拥有5大功能:一是PPT同步和“不理解”反馈;二是习题应答系统;三是“手机课件”推送;四是“弹幕式”讨论;五是数据收集和研究[4]。课前,学生通过教师的“手机课件”推送完成预习,通过“不懂”反馈预习情况,教师结合学生预习自学的数据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课中,运用课堂习题应答系统产生激励机制,敦促学生认真听课,完成练习,同时通过“弹幕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课后,老师利用雨课堂获取相关教学信息,进而掌握学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监督与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展开学习,并结合学生在学习期间给予的反馈,对教学展开适当的调整与总结。雨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的双向反馈,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有效地助推教学活动从原先依靠经验驱动转变成依靠数据驱动,在网络时代完成创新智慧教学[4]。
3.4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实施
智慧教学活动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提升3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的教学活动体现出师生的充分互动。教师在分析学生学情特点后,依据具体学习的目标要求对3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和内容进行总体设计,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通过移动设备和网络平台将教学资源与拓展资料发放给学生,学生在接受后自主进行学习。课堂教学阶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课后提升阶段,学生通过教师在平台发布的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学生必须在教师预设的完成时间完成线上作业并按时提交,而教师在后台就看到学生的完成情况。由于教师事前已将客观题的正确答案输入智慧学习平台,平台据此自动批改客观题,主观题需要教师进行批改,或者由教师提供答案要点交由学生互评,最后通过平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看到批改情况。这种方式将作业以更高效、直观、快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方便学生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改正错误,总结反思。
以“职场礼仪”为例,实现了“慕课+雨课堂+AR/VR+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与课后两个阶段是依托网络平台采用远程教学的方式进行,在课中阶段是通过面授的形式展开[5]。课前教师完成了慕课的制作,通过中国大学MOOC的平台管理按照课程的进度要求学生自学相关章节,学生可以自行选择电脑端或手机端完成。每节微课都设置了不定时的弹题督促学生自学,学生必须完成弹题方可进行后续学习。MOOC教师端学生的自学时长和答题情况以数据的形式直观呈现,教师通过中国大MOOC平台教师端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追踪,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自学数据,初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一些共性错误。学生还可以在课堂交流区发言,和教师就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提出疑问或意见,教师或教师助理及时解惑,同时雨课堂推送课件的“不懂”设置也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小故事、游戏等方式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由于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已经预习了学习内容,教师可通过雨课堂进行课前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的数据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同时通过雨课堂将学生按照院系专业进行分组,发布本节课的讨论问题,小组成员间使用手机讨论问题、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互联网支持下的结对方式打破了空间、时间的界限,使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分享学习资源,又可以在课外开展开展讨论学习,在活跃的氛围中激活学生的创造力。讨论结束后教师接收到每个小组通过雨课堂发送的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将其投射到大银幕上,由学生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打分,教师综合数据结果进行点评,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促进了学生知识意义的建构。课堂教学中还利用实训室VR/AR/MR 现代技术,打造三维虚拟场景,学生只需佩戴相应的 VR 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等辅助传感设备即可沉浸于虚拟的交互场景中完成任务。借助真实任务将学习融入到问题情境之中,由此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他们合作应对问题的主动性,推动学生主动挖掘问题当中隐藏的知识点,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造力[6]。比如:在讲授中国古代见面礼节时,VR 场景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学生只需带上头盔、手套即可穿越回到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虚拟的场景中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见面礼节,对中国古代见面礼有直观且全面的认识。再如讲授办公室礼仪时,可通过VR场景将学生带入不同的办公场所,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更好地理解办公室礼仪的重要性及规范要求。课后提升阶段,针对“职场礼仪”课程的应用性特点,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制作礼仪情景剧,并通过电脑端上传至中国大学MOOC作业区,学生之间通过互评相互学习,教师针对作业整体情况制作微课进行点评,及时、直观的点评兼顾了学生的学习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5 注重过程的多元教学评价
学习评价属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后的环节,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学习评价既反应出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效果,同时又能使学习者发现问题,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状态,改进学习方法。高校通识类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较为单一,这种教学评价并未达到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而智慧教学引入多元评价,由此可以得到更加客观且全面的结论,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以“职场礼仪”为例,学生的成绩是由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学习成绩和线下课堂成绩结合得出的,线上成绩占 40%,过程评价与期末总结性评价占 60%。学生在线学习的过程中,会留下大量数据,这些数据记录了学生学习时长、作业测试成绩、参与讨论的活跃度等信息,为在线学习评价提供了依据。教师根据中国大学MOOC教师端统计出的学生自学总时长、测试得分、出勤率、课堂随测、学习参与度、答题情况、章节作业、期末测试分数这些指标给出线上评价成绩。而线下评价则体现在实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这个部分由雨课堂中的回答问题情况、参与讨论情况的数据及VR实训表现情况、模块汇报情况构成。多元评价机制激励了学生的学习,“职场礼仪”课程的教学成效明确改善。
4 总结
在“互联网+”时代,智慧教学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科技的引入让通识类课堂中碰到的教学难题得到有效的化解,优化了教学成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智慧生成。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入实践与研究,为解决高校通识类课程课堂教学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