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人才观浅析
——要发展就需要人才
2022-12-28撰文谢敏振美术编辑丁国明赵霞
撰文/谢敏振 美术编辑/丁国明 赵霞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珠海时指出:『要发展就需要人才,不用人才不行。要鼓励用人才,出人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探索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多次就人才问题作出重要论述,为我们党和国家做好人才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党的基本主张和重要方针,也是邓小平人才观的重要内容。鉴于“文革”期间,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文革”一结束,邓小平就积极地为知识分子恢复荣誉、落实政策。1977年5月,在邓小平还未正式复出工作时,就在跟王震、邓力群等人的谈话中,提出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他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1]同年8月8日,邓小平在中央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谈话,重申了知识分子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这个重要论断,强调指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号召尊重脑力劳动、尊重人才,为下一步科技教育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中的一部分,极大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的“左”的政策,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重新受到重视,党的科技教育事业迎来了自己的“春天”。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这个“关键在人”,就是邓小平一直强调的“人才难得”。也就是说,把中国发展起来,必须重视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的提出,让尊重知识和人才的风尚重新在社会上形成,极大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使科技、教育、文艺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分子受到极大鼓舞和重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好了人才方面的准备。
善于发现 善于使用
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我们能否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人才就是党与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唯有善于发现、善于使用,才能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为民族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善于发现、善于使用人才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邓小平人才观的鲜明表征。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同志本身的成长成才、选拔任用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同志多次被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称赞为“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如在中共八大筹备过程中,毛泽东在推举邓小平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时说:“这个人比较公道”,“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他是在党内经过斗争的”。[2]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1980年1月16日,在中央召开的干部会议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作了《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他将中国科技水平与人才数量同先进国家作了比较分析,认为中国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好多人才没有被发现,并批评各级党委“没有去有意识地发现、选拔、培养、帮助一批专业人才”。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特别谈到人才问题,他指出,无论是改革经济体制还是改革科技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能不能每年给知识分子切切实实解决一点问题,能不能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他强调,人才是有的。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3]
“四有”新人 “四化”标准
培养“四有”新人、突出“四化”标准,是邓小平人才观的核心内容。人才选拔任用与人才教育培养须臾不可分离。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才教育培养问题。1980年5月26日,邓小平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时首次提出“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1982年5月4日,人民日报社论《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把邓小平的题词延伸为培养青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强健体魄的新一代。在1982年11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四有”新人被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为人才培养的目标。1985年,全国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从此,培养“四有”新人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争做“四有”新人成为全国各行各业包括党员干部的不懈追求。明确目标之后,还要突出标准。1979年,邓小平在视察途中反复强调,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关键是干部问题,必须选懂行的和比较年轻的。提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 1980年8月,他又提出:“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在德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4]“四化”标准对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年龄结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提供了组织保障,成为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方针。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干部“四化”标准被写入党章,为我国干部队伍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正如邓小平曾指出的: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四化”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5]新时代,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刻总结邓小平人才观,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才优势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