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对人才的政策主张
——“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
2022-12-28撰文谢敏振
撰文/谢敏振
延安时期,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国各阶层仁人志士共赴国难,中国共产党以陕甘宁边区为依托,以一系列先进的人才理念、开明的人才政策、独特的育才模式为引领,逐步构建并形成了极具时代特色的聚才良方、容才雅量、用才艺术,既集聚了大批优秀人才,推动陕甘宁边区形成人才济济、人尽其才的繁荣局面,也为党的人才事业发展作出了有益实践探索。
高擎抗日救国的伟大旗帜聚拢人才
1935年10月,党中央到达延安后,首要任务就是扩充兵力、恢复战力、延揽人才,壮大革命力量。因此,在这一阶段,党在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方面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大量培育新生力量、吸收新鲜血液。在这一时期,党对各类人才的聚拢紧紧围绕着抗日救国的时代主题展开,以期最大程度、最大范围地团结和吸引各方力量,推动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抗日救亡的“最大公约数”。1935年12月,党的瓦窑堡会议指出:党应该采取各种适当的方法与方式,争取“采取同情,或善意中立,或直接参加”反日反汉奸卖国贼斗争的这些力量,“不管他们怎样不同意土地革命与苏维埃制度”,因为这就削弱了总的反革命力量,而扩大了总的革命力量。[1]1936 年 4月,中共中央发布《为创立全国各党各派的抗日人民阵线发布宣言》,在全中国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急呼:“不管我们相互间有着怎样不相同的主张与信仰,不管我们相互间过去有着怎样的冲突与斗争,然而我们都是大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抗日救国是我们的共同要求。为抗日救国而大家联合起来,为抗日求国共赴国难,是所有我们中国人的神圣的义务。”[2]自此,中共中央持续高擎抗日救国的伟大旗帜,积极贯彻“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最多的人才抗日救国”政治主张,分别针对青年群众、知识分子、富农地主、割据势力、战争俘虏甚至帮会力量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各类政策,积极团结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抗战力量,呈现了万千青年争相奔赴延安的场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抱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包容人才
为了争取更多人才来到延安,党中央打破以往奉行的“左”倾关门主义束缚,提出:“一切同情于反日反卖国贼的知识分子,不论过去他们是否是国民党员,或在国民党政府工作,都能享受苏维埃政府的优待,苏维埃给予他们以工作,救济他们的失业,给予他们以发展文化、教育、艺术、科学及技术天才的机会。一切受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国民党政府所驱逐、轻视与虐待的知识分子,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技术人员与新闻记者,苏维埃给予他们以庇护的权利。”[3]为此,党中央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各类政策。就青年群众而言,党发布《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把共青团改造成为广大青年群众的抗日救国组织,同时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就知识分子而言,党强调“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着重指出欢迎“那些积极参加苏维埃革命的地主富农出身的智识分子”。陕甘宁边区政府“倾其所有”,拿出三分之二的财政款项用于保障知识分子生活。总之,延安时期,党“尽量扩大革命运动的范围,吸收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建立全国人民的统一战线,反对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4]延安时期,党通过各类灵活政策不拘一格引才,同时抱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包容人才。可以说,不论其年龄几许、出身如何、能力高低,只要有一技在身,党都敞开胸怀、包容吸纳。
通过学以致用的实践锤炼培育人才
延安时期,党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十分注重在实践中锤炼其斗争本领。自1938年起,党就针对知识分子和工农干部组织开展了大规模教育培养工作与革命实践训练。不仅专门设立了作为全党干部教育主管机关的干部教育部,而且还请党的相关负责人承担起大量授课任务甚至担任干部学校的领导。自1938年5月、1940年2月和1940年7月起,张闻天、陈云和林伯渠分别兼任马列学院院长、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校长和行政学院院长。1941年8月、1941年9月、1942年 6月和1943年3月起,毛泽东分别兼任新成立的调查研究局局长、中央研究组组长、中央总学习委员会主任和中央党校校长。在加强党对人才培养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党中央立足于抗日救国大局,将革命斗争实践作为培养和锻炼人才的最大舞台,将各类人才安排到战斗和生产建设一线,使实践过程成为能力提升过程,不仅解决了广大工农干部普遍存在的文化水平低、工作能力弱等“本领恐慌”问题,也有效解决了知识分子思想空虚、行动动摇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使理论型人才尽快成长为名副其实的革命知识分子,从而实现了理论武装与能力提升有机融合。延安时期,按照“工农干部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的人才培养方针,各类知识分子边生产、边学习、边战斗,深入到工农群众中间去,深入到抗日前线去,逐步成长为与广大工农群众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呼吸共命运的英勇革命战士。
坚持德才兼备的根本标准任用人才
德才兼备是党的人才政策的基本指向,也是延安时期党选拔任用人才的根本标准。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而反动势力极为强大的背景下,没有强大的组织队伍是不能完成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任务的。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强调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优秀党员干部要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这些人不要自私自利,不要个人英雄主义和风头主义,不要懒惰和消极性,不要自高自大的宗派主义,他们是大公无私的民族的阶级的英雄,这就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的领袖应该有的性格和作风。[5]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革命事业发展需要以人为本,“现有的骨干还不足以支撑斗争的大厦,还须广大地培养人才。”[6]可以说,正是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干部路线的确立和坚决贯彻,才造就了大批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各类人才队伍,推进了党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也使延安成为全中国人民心中的革命圣地。
据统计,党在延安时期进行的干部教育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各类人才。这些人一批批地被派往各根据地和前沿阵地,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延安时期,党对各类人才的渴求和延揽,正如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指出的:“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没有知识分子,不能治国治党治军。”“一切战区的党和一切党的军队,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学校和政府工作。”[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