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情感力量
2022-12-27马志国
一个初中班级,学生大多不守纪律、不爱学习。为了转化班风,新任班主任使出浑身解数,可效果不明显。怎么办呢?班主任深入研究后,精心准备了以“父母的心愿”为主题的班会,并邀请了部分学生家长参加。
主题班会后,班长带头发言:“我们身上穿戴的,哪一样不饱含着父母的血和汗?哪一样不凝聚着父母的意和情?我家里生活条件不好,母亲为了我连夜赶做棉衣,手扎破了。我问她疼不疼,她笑着摇摇头……”接着,一名男生十分内疚地说:“是啊!父母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辛辛苦苦把我们供养大,我们怎么去报答他们呢?就这样混3年吗?”又一名男生站起来说:“我对不起我的父亲……”一句话还没说完便泪如泉涌,泣不成声。原来,他自幼丧母,父亲既当爹,又当妈,尝尽了艰辛。有学生说:“哭有什么用!我们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有出息才能报答父母和老师!”这时候,一位家长站起来说:“好!这位同学说得好!我们当爹当妈的再苦再累心里也高兴,只要你们肯努力,我们就放心了!”
这次班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班主任和全班同学的努力之下,班风大变。期末的时候,这个班跨入了先进班集体的行列。
是什么推动了这个班级前进?不难看出,是情感的力量。
认识情绪情感和情绪智力
所谓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内心体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总会持一定的态度,并对这种态度有所体验,如喜欢或厌恶、愉快或愁苦等。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强大的推动力。
这里,有必要弄清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首先,情绪和情感不同。一来,情绪通常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则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二来,情绪有较大的情景性和暂时性,情感则有较大的稳定性。三来,情绪有较多的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较为内隐和深沉。
其次,情绪和情感相互交融。一来,情感的产生总会伴随情绪反应,而情绪的变化经常受情感的支配。二来,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因此,在下面的讨论中,有时候统称情感,有时候情感与情绪交替使用。
人对事物的情感体验是非常丰富的,种类繁多。在我国,古人就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说法。现在,心理学上一般认为,从情绪角度说,有激情、心境、应激等;从情感角度说,有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
说到情感,自然会想到情商。
对情绪智力测试所得的商数叫作情绪智商,简称“情商”。广义的情商指智力之外的诸多心理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兴趣广泛,事业心强,情绪稳定,感情丰富,善于自控,意志坚定,善解人意,人际关系良好,等等,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一个高情商的人。
狭义的情商包括5个维度,也就是5种能力。一是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就是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当前的真实感受,也就是当某种情绪出现时自己能觉察到,这是情商的核心。二是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就是在自我觉察后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摆脱消极情绪,让自己回到有利于当前的积极情绪上来。三是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就是能克服消极情绪的影响,利用积极情绪引导自己达到预定目标。四是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就是能客观准确地认识到他人的情绪状态,能体察并理解他人内心的感受和需要。五是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就是能适应不同社交场合,顺利与人互动,并能调节和引导他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
情绪情感和情绪智力是怎样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的呢?
瓦特·米歇尔做过的“软糖实验”给了我们启示。研究者请来一些幼儿园的小孩,把他们单独带进房间并告诉他们:这里每人有一份糖果,你们可以马上吃。但是,等我们出去办完事回来后才吃的孩子可以得到双份糖果。研究者走后,有些小孩很快就拿走糖果吃了,有些小孩则一直克制着冲动,等待研究者回来得到两份糖果。研究者对这些孩子进行了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两种反应的孩子后来在学业、品行等方面差别很大。当时没有克制自己的小孩,长大后多让人觉得难以与人交往,顽固而优柔寡断,易因挫折而丧志,遇到压力容易退缩或惊慌失措,容易怀疑别人,嫉妒别人,易怒,常与人争斗。当时克制了自己的小孩,长大后大多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自信,能面对挫折,能承受压力,能积极应对挑战,面对困难也不轻言放弃,人际关系良好,学习成绩普遍优秀。
这又是为什么呢?丹尼尔·戈尔曼认为,克制冲动是多种情感自制力的根源,是最基本的心理能力。也就是说,情商中的克制冲动情绪这一因素影响着人的整个情商水平,进而影响了整个人生。因此,我们的班级管理应遵循学生的情感规律,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促进学生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发挥情感的功能
在班级管理中怎样发挥学生情感的功能呢?
第一,是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
所谓情感的动力功能,就是情感的效能性,也就是情感对人的行动所能产生的激励和鼓舞作用。本文开篇的案例中,一个班风不好的班级变成了先进班集体,充分体现了情感的动力功能。正因为情感有动力功能,有人把情感比作行动的“发动机”。
有人认为生理需要才是活动的动力,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人的活动仅仅由生理需要驱动吗?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在人体缺水的情况下,体内平衡发生变化,我们就需要喝水。这样的生理需要本身提供的信号是一种内驱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情绪性反应总是伴随而生。情绪性反应经常附加到内驱力中,并使内驱力得到加强,从而放大内驱力。情绪放大了内驱力,从而成为推动人的行动的内在力量。所以,情感是推动人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力。
当然,具体来说,不同的情感对人的动力作用是不同的。情感对人的行动既可起到积极的“增力”作用,又可起到消极的“减力”作用。积极的情感,如快乐、热爱、兴奋等,能明显提高人的活动积极性,驱使人行动,产生“增力”的作用,使人精神焕发,有干劲。消极的情感,如郁闷、痛苦、哀伤等,会削弱人的活动积极性,起着“减力” 的作用,使人精神不振,心灰意冷。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两组学生解答同样的习题,有的习题有解,有的习题无解。完成习题后,让一组学生想象一次成功的演说,引发其成功后愉快的情绪;让另一组学生想象一次失败的演说,引发其失败不愉快的情绪。然后,他让学生回忆所做习题的内容。结果发现,愉快组更多回忆起未解决的题目,不愉快组更多回忆起已解决的问题。如图所示。
这启发我们,聪明的班主任,无论是在学习活动中还是在其他活动中,都会想方设法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恨铁不成钢”的盲目高标准、严要求,甚至盲目地批评与训斥,让学生倒胃口,打击学生的积极情绪。
第二,是发挥情感的唤醒功能。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绪有一种唤醒功能。适度的兴奋情绪可以让人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让人的活动取得最好的效果。这种情况在智力活动中更为明显,对记忆和思维都有很大影响。所以,有人把情绪比作人们活动的“调节阀”。
心理学研究发现,完成任务的绩效与情绪的唤醒水平呈倒“U”形关系。各种活动都有一个最佳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和过高,都不利于提高绩效,只有最佳的情绪唤醒才有益于提升效果。研究还发现,最佳唤醒水平随任务难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较简单容易的作业,较高唤醒水平的效果好;比较困难复杂的作业,较低唤醒水平的效果好;中等难度的作业,中等唤醒水平的效果最好。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我们从下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这种相关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对我们指导学生的学习很有启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解答简单的问题,偏高的唤醒水平效果较好;解答困难的问题,偏低的唤醒水平效果较好;解答一般的问题,中等唤醒水平效果最好。不要忘了,所谓学习任务的难易,是因人而异的。对大多数学生属于一般的问题,对有些学生可能是容易的,对有些学生可能是困难的。这警示我们,不顾学习任务,不顾学生实际,盲目调动学生的情绪,特别是面临大小考试时盲目煽情“打鸡血”,是不科学的。我们可以利用情绪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既要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水平,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情绪都能保持最佳的唤醒状态。
第三,是发挥情感的信号功能。
交流需要借助信号。人类是先有情感信号交流,后有语言信号交流的。情感信号的交流,不仅能沟通思想,还能激发情感共鸣,让彼此的心灵走近。由于情感的这种信号功能,有人把情感比作传递人际信息的“宽带网”。
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人的表情实现的。人的表情主要可以分为面部表情,动作表情,语言表情,等等。面部表情是最重要的。面部表情的情感含义往往是很丰富的,比如微笑表示的可能是幸福、是喜悦,也可能是不好意思的歉意。
因此,我们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善于调整自己的表情,恰当地向学生传递情感信息,融洽师生关系,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表情。一是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实际的交往中指导学生用好自己的表情;二是可以结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模拟的交往情境中指导学生用好自己的表情。
第四,是发挥情感的保健功能。
中国传统医学提倡情志养生。现代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人的情感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积极的情感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感不利于身心健康。正是由于积极情感的保健功能,有人把情感比作健康的“遥控器”。因此,班主任也要关注情感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不要让学生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之中,指导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