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致敬英雄的重庆

2022-12-27许幼飞卢韵竹

当代党员 2022年24期
关键词:山城重庆疫情

文︳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记者 许幼飞 卢韵竹

2022年12月4日,重庆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和喧嚣。

疫情期间,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的巴南鱼洞片区外卖小哥黄鑫鑫,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争分夺秒地为人们送去热气腾腾的餐食;在一线参与疫情防控的重庆本土品牌呼啦面馆创始人韦一,忙着对店铺内外进行彻底消毒,准备开业……从挺身而出到回归日常,每一次大战大考,重庆人都谱写了一首英勇的战歌。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踏入重庆历史的长河,从红岩英烈的宁死不屈,到“三线建设”的倾情奉献,再到百万三峡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英雄壮举,一个个重庆人的凡人善举让“迎难而上、大义为先、守望相助”的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究竟是怎样一座城,拥有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座城,有血性

在重庆人的心底,国与家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巴渝大地上就有巴蔓子“刎首留城、忠信两全”的英雄之举。

据《华阳国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巴蔓子“刎首留城”的壮举,感染和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巴渝儿女。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大轰炸。

已经89 岁高龄的粟远奎老人,永远记得那天他随父母和两个姐姐拼命往防空洞里跑的场景,“我们往防空洞的深处跑去,但没多久,人流就像潮水一样涌进来”。

但大轰炸并没能炸毁重庆人的坚韧和不屈,数以万计的重庆百姓打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防空工程。在防空洞里,他们参加高考、生产军需民用物资……从地上到地下,重庆人的生活依然在继续。

“还有人在断壁残垣上写下标语——愈炸愈强!”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会长周勇称,“当时有个叫远藤三郎的日本军官,任务就是轰炸重庆。炸了3年后,他感到日军的狂轰滥炸并没有使这个城市变小,反而‘越炸越大’,于是向上级提出了‘重庆轰炸无用论’。”

在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

江竹筠就义前,以竹签蘸着棉灰制成的“墨水”,写下“托孤信”:“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刘国鋕面对“只要签字脱离共产党就得到释放”的劝降,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行。我死了,有共产党,我等于没有死;如果出卖组织,我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

1949年11月27日,离重庆解放只有3天,国民党反动派对被关押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集体大屠杀。在枪声大作、烈火熊熊的最后关头,他们也不曾屈膝求生。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红梅赞》,唱不尽渣滓洞、白公馆英烈的忠贞与不屈。

时间可以抹去战争的疮痍,洗涤伤痕累累的城市,甚至慢慢淡忘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惨烈,但重庆人的精神却会永久地传承下去,镌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重庆人的心底。

这座城,雄得起

2022年8月,重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嘉陵江的风不再似从前那般温柔,而是像小火苗那样烫着人们的脸庞。高温之下,重庆51条河流断流,嘉陵江部分流域露出河床。

2022年8月21日,北碚缙云山突发山火。

火势蔓延速度极快,往常苍翠一片的北山坪被烧得通红。火光照亮了夜空,保卫家园迫在眉睫。

重庆的志愿者们一呼百应,争相上山救援。其中,有一群骑士驰骋在陡峭的山路上,人称“摩托车军团”。他们浑身是泥,背着背篓,驾驶着摩托车,踩足油门冲上陡坡,一趟又一趟给救火人员送去柴油、灭火器等物资。陡峭的山势使他们一次次摔倒,他们却一次次地爬起来,誓要将山火扑灭。

山上,救援人员昼夜鏖战;山下,无数市民倾其所能。

餐饮店老板自发购买各种食材,做好热饭热菜送到救火第一线;市民主动用最原始的工具——背篓和扁担,将一箱箱冰好的饮品、雪糕往山上送。

“重庆雄起”的口号,响彻了整座山城。

2022年11月,面对重庆自202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英勇的重庆人民再次将手臂高高举起,踊跃报名:“我是党员”、“我是退伍军人”、“我之前当过疫情防控志愿者,有一定的防护经验”……

51 岁的梅会容,是渝北区大湾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的一名医生。本次疫情防控工作启动以来,她先被抽调到全区流调队伍应急支援,后来又到隔离酒店工作,通宵达旦已是常态。

同样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还有梅会容的丈夫邓朝勇和儿子邓寒天。

邓朝勇同样是大湾中心卫生院的医生。因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他每日早出晚归,作息饮食不规律导致胃病加重,时常疼痛难忍。由于医院人手紧张,他一直带病坚持,从未动过退缩的念头。邓寒天也是一名医生,本轮疫情发生后,他主动请缨,一直坚持在垫江县人民医院隔离病区工作。

在为数不多的休息间隙,一家人只能通过电话交流。邓朝勇打趣说:“你们一个在隔离酒店、一个在隔离病区,我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反而任务最轻。”

在疫情期间,还有数千万普通家庭像梅会容一家人那样,坚守在一线。

他们中有出租车司机、物业管理人员、教师……因为深爱着这座城市,他们义无反顾地奔跑在离病毒最近的一线,通知住户、上门登记、运送物资、防疫消杀、转运医废,用自己的点点微光,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

不管是山火还是疫情,是抗旱还是抗洪,灾难面前总会有重庆人挺身而出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一句话——重庆崽儿是好样的。

2022年5月18日,游客在重庆山城巷游览。图/王全超

这座城,很迷人

2022年12月7日,重庆山城巷。

这条依山而建、沿崖而上的老街巷,处在城市新与旧空间的交界处,被誉为重庆的“建筑博物馆”。下午,一些游客正沿石阶而上,感受这座城市的底蕴。

不同于推倒重建,山城巷的“微更新”改造,既原汁原味保留了重庆山地街区的风貌,又在公共设施上进行升级:传统民居等风格多样的建筑得以妥善保护,横街纵巷的道路结构和上坡下坎、弯弯拐拐的街巷空间被完整留存,曾经废弃的荒野院坝,摇身一变成为荒野剧场、荒野花园等。

“改造后的山城巷,不仅能让游客感受到山城民居的‘独一无二’,还能传递‘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魅力。”渝中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书记朱传富称。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有灵魂的城市才有精神。

在嘉陵江畔,巍峨矗立的红岩革命纪念馆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参观。

红岩革命纪念馆共4层,在位于二楼的常设展览“千秋红岩——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陈列”中,一张张老照片和饱经沧桑的历史文物,将游客的思绪拉回那个峥嵘岁月。

而这样的思绪在“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眼前,一叶小舟划过,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然,几声轰响,街上的人们四处躲避,民房须臾之间变成废墟……通过曲面投影、全息投影、VR 等科技手段,深存于红岩革命纪念馆的静态文物和深植于人们记忆中的革命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运用新技术,观众能亲眼看到并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革命岁月,印象就能更深、更久。”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朱军说。

随着城市的持续优化、有机更新,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重庆逐渐成为社交媒体上深受网友喜欢的城市——雾都、火锅之都、轨道交通飞檐走壁、“赛博朋克”夜景等标签,都在折射着它的魅力。

2022年11月24日,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非凡十年·魅力二十城”2012—2022 全国游客满意城市20强里,重庆位列全国首位。

“这是我第一次来重庆,感触特别深。”来自江苏的游客徐娇娇感叹道,“这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传统民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重庆,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

猜你喜欢

山城重庆疫情
重庆客APP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千里机动“亮剑”山城
在这里看重庆
山城的人情味儿
愉快的歌声山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