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2-12-27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34期
关键词:根治术机体胃癌

罗 兴

(沈阳七三九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胃癌是现阶段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1-2],目前临床接诊此类患者首选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方案,但应注意的是多数胃癌患者因疾病所致机体免疫力、抵抗力较差,术后如何提供正确有效的营养支持对保障其疗效及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3-4]。本文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肠功能的影响情况,以期为今后临床针对此类患者制定正确的营养支持方案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胃癌患者均因病情所需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其分组,其中研究组(n=45)男∶女=24∶21,年龄41~78岁,平均(62.13±0.17)岁,临床分型:Ⅱ期28例、Ⅲ期 17例;对照组(n=45)男∶女=25∶20,年龄42~78岁、平均(62.14±0.16)岁,临床分型:Ⅱ期27例、Ⅲ期18例。两组上述一般资料各项数据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1.2.1 营养支持方法 两组胃癌患者均由同一名具有高年资、改制成的临床专科医师完成胃癌根治术相关操作,其中研究组术中常规留置空肠营养管[复尔凯,由荷兰纽迪希亚出口有限公司(Nutricia Export B.V.)提供],对照组不做空肠营养管留置处理。术后营养支持方案如下:

1.2.1.1 对照组术后予以全肠外营养支持 术后24 h即由外周或中心静脉途径输注相应肠外营养液,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营养液组成成分,主要包括电解质、葡萄糖、非蛋白热卡、平衡性氨基酸注射液(8.5%)、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应注意肠外营养配置完成后应持续10 h输注完毕。

1.2.1.2 研究组术后予以肠外营养支持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其中肠外营养支持方法、药物来源等均同对照组,该组术后第2天起加用肠内营养支持,根据改良版Harris-Benedict多元回归公式计算胃癌根治术患者每日所需蛋白质供给量为1.6~1.8 g/kg,非蛋白能量∶氮=(100~120)∶1、糖∶脂=1∶1或2∶1,利用恒温能全力[即整蛋白饮食纤维肠内营养混悬液(nutrison fibre),由Nutricia(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实施该组肠内营养支持、方式为持续泵注、给药量为阶梯递增(营养液增加原则为量由少到多、浓度由低到高),即术后第2天予以250~500 mL能全力、术后第3天予以500~750 mL能全力,控制术后5~7 d能全力输注量应达到1 000 mL为宜,上述阶段为肠道适应性驯化阶段,每1 000 mL能全力液内含矿物质(5 g)、热量(1 000 kal)、蛋白质)40 g、脂肪(39 g)、膳食纤维(15 g)、维生素(300 mg)、碳水化合物(123 g)。

1.2.2 观察指标 ①肠功能:记录两组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情况、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等指标,上述指标均以患者主诉或陪护人员主诉为主。②免疫指标:记录两组营养支持前后实验室相关免疫指标检测值变化情况,具体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等。③营养状态:记录两组术前、术后、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营养状态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其中BMI=体质量(kg)/身高(m)2,若计算结果为 18.5 kg/m2及以下则提示该患者发生营养不良。④并发症:记录两组术后肠梗阻、脂肪液化、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两组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均属于计量资料)由()表示,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属于计数资料)由[n(%)]表示,经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 26.00)对相关数据分别行t/χ2检验,结果为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功能 研究组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对比()

表1 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2.2 免疫功能 两组营养支持前IgA、IgG、IgM、CD3+、CD4+、CD8+等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检测值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两组IgA、IgG、IgM、CD3+、CD4+、CD8+等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检测值均较营养支持前有所提高,且研究组上述免疫功能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营养支持前后IgA、IgG、IgM、CD3+、CD4+、CD8+等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检测值对比()

表2 两组营养支持前后IgA、IgG、IgM、CD3+、CD4+、CD8+等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检测值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与营养支持前相比,bP<0.05。

2.3 营养状态 两组营养支持前Alb、PAB、BMI水平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营养支持后两组Alb、PAB、BMI水平均较营养支持前有所提高,且研究组营养支持后上述各项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营养支持前后Alb、PAB、BMI水平对比()

表3 两组营养支持前后Alb、PAB、BMI水平对比()

注:a对照组与之对比P<0.05;b营养支持前与之对比P<0.05。

2.4 并发症 经分析可知,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4.44%,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 论

胃癌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生命安全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由于我国饮食结构、烹饪形式特殊,因此已成为胃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及地区之一[5-6]。胃癌根治术将胃癌患者机体内胃部病灶切除,同时实施周围淋巴结清扫处理,其目的在于延缓或阻碍病程进展。研究表明,部分外科手术创伤大、失血量高,机体因应激反应出现高分解代谢、器官功能障碍、免疫炎性反应失衡等表现,而早期即对此类患者予以积极的营养支持对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抵抗力、加速机体康复、改善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7-8]。

目前临床主流营养支持途径包括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其中前者是指利用静脉途径将营养素供给机体,后者则利用口服、鼻饲等途径向机体提供代谢所需各类营养物质[9-10]。但应注意的是,由于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肠道解剖结构、功能均发生相应改变,因此有学者认为术后可通过全肠外营养支持(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PTN)实现上述目标[11-12]。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领域深入研究,有学者认为胃癌根治术患者由于术中操作、麻醉药物等因素将直接或间接的刺激胃肠道,术后早期仅予以全肠外营养支持并不利于维持或恢复其胃肠道功能,肠道免疫功能失调、肠黏膜萎缩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随之增加,应引起相关医务工作者注意[13]。

机体内50%以上的淋巴组织存在于胃肠道黏膜[14],因此有研究认为针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即予以肠内营养支持可直接将能量供给肠道相关免疫细胞、淋巴组织,对使患者术后尽快恢复肠道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积极意义[15],同时有利于降低因肠功能不良所致肠梗阻发生率[16-17]。但胃癌根治术毕竟对机体消化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目前临床大多倾向于针对此类患者术后予以肠外营养基础上加用早期肠内营养,二者相辅相成从而在确保患者机体获得充足营养物质的同时避免单纯肠外营养、单纯肠内营养弊端。本文通过分组研究证实,研究组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加用肠内营养支持后,该组肠功能相关指标、免疫功能及营养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行肠外营养支持的对照组,此外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4.44%),此结论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相符[18]。

综上所述,针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予以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促进其尽快恢复肠功能,对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今后推广。

猜你喜欢

根治术机体胃癌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
邓俊峰作品选
乳晕入路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与小切口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对比分析
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1例治疗体会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