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
2022-12-27谷雨吉林省公主岭市黑林子镇中心小学校
■ 谷雨(吉林省公主岭市黑林子镇中心小学校)
传统文化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发展期间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是国家和民族精神气节的重要标志。我们的道德观、价值观、思维习惯、节日风俗等都与传统文化关联紧密。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吸收我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实现精神层面的成长。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很多小学生都存在传统文化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鉴于此,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科学的传统文化渗透路径,提升教育效果。
一、引导学生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引导学生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其综合素养的发展影响深远,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在多元文化、不同思想的影响下,其家国意识、亲情意识的提升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受到利己主义思想的过度影响,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通过引导其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可以使其感受到我国历史上重要人物渴望为国家付出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思想,体会到我国人民大众对家人、朋友的重视,意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热爱劳动、动手实践的优秀品质,进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第二,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通过引导其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其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意识到通过努力自己可以克服困难,进而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遇到的各种挑战,并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三,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历史人物不屈抗争的故事、感受我国文言文的独特美感、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进而树立文化自信,主动通过自己的言行帮助他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
1.研读教材,找到传统文化渗透角度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与基础知识教学活动紧密关联,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学习并内化相关知识的目标。很多教师都认为语文教材中只能通过教材中的文字和作者的精神渗透传统文化,导致教学素材不足,无法提升教育效果。其实,除作者的文章和情感外,教师也可以从诗歌韵律、教材中的插图、背景知识等多个角度引入传统文化,这样,不但可以更加充分利用教材,还可以使学生接受更多传统文化相关教育。
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人之初》教学为例,教材除借助《三字经》中部分内容以呈现我国传统教育观点外,也通过插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插图中写意、留白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感受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美术作品之间的差别。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讲解课文期间,积极开展诵读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姿态和韵调诵读课文,从而使其感受到我国蒙学文学的韵律美,培养其对国学文化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故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期间,更好地理解每一个句子的内涵,既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有助于使其感受到传统文化中关于教育、学习、成长等多方面的优秀理念。最后,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强化其语文知识探究兴趣,教师也需要适当开发课后辅导微课,讲解“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香九龄,能温席”等三字经中历史人物相关的句子,并通过趣味性的语言引入相关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以休闲娱乐的方式接受课后教育,进一步丰富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效果。通过细致研读教材,探索多个传统文化渗透角度,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相关教育,从多个角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教学成果。
2.创设情境,调动传统文化学习热情
组织教学活动期间,教师要注意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引入生活案例、借助多媒体分享图片和视频或创设班级古韵文化环境等途径创设教学情境,并通过师生之间的高效互动使学生快速融入情境中,进而调动其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学为例,讲解古诗《村居》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分享与古诗内容相关的视频,以此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春天的美好氛围中。在此基础上,鼓励其使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视频中的场景。此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小朋友们在放风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鼓励其发挥想象,分析“小朋友们什么时候放风筝呢”“小朋友们在哪个季节放风筝”等问题,使其更加细致地解读视频内涵。经过有效的师生讨论,学生可以发现自己能够利用相对丰富的句子生动表述视频中的情境,感受中国文化中语言的魅力。在对其进行肯定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入本课古诗,提出“其实,清代诗人高鼎也遇到过类似的场景,但是他只用了短短两句诗就用文字生动记录了他的见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主动产生探究欲望。而教师要利用其求知欲,提出“很多古诗词都可以运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作者的见闻,分享作者的想法”,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探究高鼎如何使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境,进而感受到中国传统古诗词的特点和意蕴。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简要引入我国古代文人热爱生活的相关故事,使其体会到高鼎对生活的热爱,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融入诗歌意境中。以上,通过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古诗词学习的乐趣,促使其产生探究我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3.随机应变,把握传统文化渗透时机
组织教学活动期间,教师也要做到随机应变,分析学生课堂学习的表现,关注其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把握传统文化渗透的时机,获得更多在教学期间渗透相关知识的平台。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能够在学生产生困惑期间,积极通过渗透我国传统文化帮助其解决困惑,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为例,讲解《元日》期间,很多学生在解读“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话时,对“放爆竹”这一活动产生了较强的讨论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传统文化渗透的时机,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放爆竹”,当其做出回答后,教师可以请其思考“为什么人们会放爆竹”这一问题。鉴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很难回答这一问题,教师要及时提供答案,引入“年兽”的故事,并请其推测“为什么人们知道没有年兽,却还会每年燃放爆竹”,进而使其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迎祥纳福的心愿,使其今后在参与传统活动期间,都能保持积极乐观、向往美好生活的态度。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提出“春节还有很多传统活动,同学们可以总结一些吗?”这样,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下,提出“长辈给小辈发红包”“除夕夜吃饺子”“贴春联”等习俗,并产生探究相关背景文化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记录学生总结的习俗,并通过分享课外读物和视频的方式,讲解每一个节日重要活动背后的文化故事。最后,完成三首古诗讲解后,部分学生可能会提出想要学习更多与节日相关的诗词,教师要结合其古诗词鉴赏水平,科学分享学习资源,满足其自主探究需求。以上,通过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引入课外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自古以来中国人在重要活动中表现出的乐观、积极、勇敢等优秀品质。
4.组织活动,培养传统文化探究意识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且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有所差异,因此,为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相关教育,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使其能够主动利用课余时间深度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学期间,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探究感兴趣的历史故事、古建筑、书画作品等,从而使其养成主动深入探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并提升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引入了多篇历史故事,且口语交际教学主题为“讲历史故事”。可见,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开展期间,学生需要养成主动探索历史相关知识的态度,感受到“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的内涵,学习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值得学习的品质。鉴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历史故事收集活动。需要注意的是,为调动学生收集历史故事的积极性,保障活动开展的效果,教师需要在单元导入环节布置探究任务,并成立“历史故事探究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为其提供故事收集的方向,如“闻鸡起舞”“卧薪尝胆”“负荆请罪”等,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生故事收集的难度,并在收集故事、讲述故事、倾听故事期间,感受到我国历史人物体现出来的勤奋、敢于承担错误、坚韧不拔等优秀的意志品质。同时,学生之间通过开展小组互动,也可以建立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如在学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历史故事期间,可以从多个角度感受蔺相如的优秀品质,并进一步收集与其相关的信息,学习更多优秀品质和思想,在学习“闻鸡起舞”这一历史故事期间,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同学分享的故事,形成向历史人物学习的意识。以上,通过科学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收集历史故事期间,进一步提升自身人文素养,自主探究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5.读写结合,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期间,教师可以适当组织读写结合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写作期间,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其写读后感,分享自己学习后的感悟,也可以组织文章改写或续写活动,从而使其进一步梳理课文内涵。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第二段内容期间,将朱熹对读书的看法转化为现代文,在此期间,可以使其更好地理解“心到”“眼到”“口到”的内涵及关联。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期间,学生可能出现文章解读深度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其回忆课堂学习内容,体会“心”的内涵,进而将“认真读书”“用心读书”“集中注意力读书”等句子融入改编的文本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段内容,以“我和古人谈读书”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在此期间,可以使其进一步解读教材中的三段课文,复习本课知识学习期间的收获,并在复习期间融入自己的观点和经历。以上,通过高效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我国教育家对读书这一观点的理解,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效果。
6.联系生活,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想要真正帮助学生实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标,教师要将教育活动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我国传统的美德和思想观念。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分享生活经历、写践行传统文化记录表、引入当代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行为相关的微视频等途径帮助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为例,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应该传承“仔细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等传统理念。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鼓励其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这些传统理念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此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与真实生活相关的日记都可以获得教师的肯定和表扬”等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进而感受传统文化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其制作“行为记录卡”,当出现与课文主旨相关或相反的行为时,要在记录卡内简要记录事件的内容及成果,最后开展汇报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汇报会上分析自己近期践行传统文化理念的行为。以上,通过建立传统文化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汉字、插图、句段和文章的探究活动,学习我国的优秀思想、历史、人物品质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引导其主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探索将传统文化自然渗透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策略,通过细致研读教材、创设教学情境、把握教育时机、组织语文活动、开展读写结合以及联系日常生活等途径,逐步引导学生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障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