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多维价值

2022-12-27唐文博董春香杨亚男唐柏超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理政中华思政

○杨 飞 唐文博 董春香 杨亚男 唐柏超

在建党百年“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相结合”的重大命题,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养分丰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也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此,笔者试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在思想熏陶、传承文化、治国理政等方面的多维价值略作探析。

一、之于思想熏陶

1.有利于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注入源头活水。

从培养目标来看,小学注重道德情感,初中注重思想基础,高中注重政治素养,大学注重使命担当。大中小学思政课每一阶段的培养目标都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例如:品质之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诚信之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人际关系之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公私之说,“私仇不及公”(《左传》),“不以私爱害公义”(苏辙);忠义之说,“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陈寿);使命担当之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吴研人)……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改善其认知。

2.有利于提升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真正落到实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这将促使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自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教育培训部门及学校也要有意识地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让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把握其最为核心的部分。如老子的“道”、孔子的“仁”、墨子的“爱”、孟子的“善”、庄子的“逍遥”和“齐物”等。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自然也会带动、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思想境界。

二、之于传承文化

1.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教师充分利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深入发掘、提炼课程当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其有机融入教学中,通过课堂传授和师生互动,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了解到熟知、理解,这本身就是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有选择性的,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教条,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鉴别和分析,去除糟粕、保留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这“向上向善的文化”就是我们要代代传承下去的精神基因。通过筛选、提炼,传统文化将更有时代特色,更符合中华民族文化进步的要求,更利于接受、弘扬。

2.有利于培养师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底气来自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底蕴。中华文化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务实变通的品质,所以,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代的文明,这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中华文化培育了自尊心极强的中华儿女,因此,“在所有被西方列强全力侵略和殖民的民族里面,只有中国的翻身速度最快,也最彻底。”中华文化培育了中华儿女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是因为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的滋养。不管是神话传说、国学经典、诸子百家,还是民族艺术、民俗文化,都有许多让人叹为观止的“独一无二”的东西,这是增强年轻一代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将这些理念、智慧融入其中,师生的文化自信会油然而生。

三、之于治国理政

1.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编译局原局长韦建桦委员指出:“中华传统文明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丰厚土壤和宝贵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安邦兴国思想,涉及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诸多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例如“为政以德”“民为邦本”“任人唯贤”“忧劳兴国”“清谈误国”“守正为心”“居安思危”等理念,至今对治国理政有很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等重要手段,并将中国传统经典的思想精华贯通在治国理政各个方面。他在讲话中曾多次引用传统文化经典篇目中的语句。例如:谈改革,引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谈法治,引用“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谈执政,引用“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引领学生认同、理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自觉融入自己的思维方法中,将大大有利于他们将来在各自岗位上为建设、治理国家奉献力量。

2.有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

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生态破坏,贫富差距,金融危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实践智慧,能给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英国汤恩比博士在《展望21世纪》中指出,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汤恩比博士还说,如果有来生,他将在中国,这样可以为世界的和平再作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和”的基因,其含义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这里的“和”是和睦、和谐、和平的意思。用“和”的思想处理国与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维护世界经济多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世界文化多样化,就可以解决恐怖主义、霸权主义、贫富差距,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商、共建、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的难题。“天下大同”的思想有利于解决各种战乱和危机。《左传》中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思想有利于实现邻国间的和睦共处,守望相助。

综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能一一历数,其丰富多元的当代价值也不仅仅如此,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广大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当代价值,从而不断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有深厚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理政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怎样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以仙居为例,四问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
신시대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