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浅议
2022-12-27郎金国
○郎金国
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教育重要论述的必要举措,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科学的新时代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是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基础。
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虽然各高校都在积极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但部分高校在构建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短板,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支持保障不到位。
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领导不力,没有及时印发相关制度文件,未列出专项资金。缺乏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有效评价,导致学校无法掌握课程思政实施的实际成效。同时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导致思政教育工作者缺乏工作主动性,未能形成全员重视、参与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
2.课程建设不够合理。
专业课程育人目标过于笼统,无法将课程思政目标的具体性、差异性体现出来,造成课程思政目标不够细化、思政元素不够突出。
课程标准制定得不够准确合理,各相关课程之间缺乏在思政方面的互相关联,导致各类课程出现机械照搬思政内容、没有各自特点的问题,未能形成科学的课程思政体系。
3.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尚未完成转变,忽视思政内容的融入。一些教师虽认同课程思政的理念,但由于自身业务水平的限制,不能有效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内涵,难以协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
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1.围绕核心。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思政建设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育人机制,助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2.协同、共享。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紧密相连,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关系。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打破各门课程之间的壁垒,获得协同育人的效果。
在思政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以便教师能获得丰富的教学素材、优质的教学课例、先进的教学方法。此外,应实现教育力量的协同,除了教师之外,学校的其他职工、学生家长、社会人士都可成为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3.持续创新。
课程思政不应囿于规定的套路或模式,而应根据不同课程类型特点,坚持探索、创新教育载体和形式。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的特点,不断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开展潜移默化的浸润式教育,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1.强化党委领导,给予有力保障。
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的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党委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直接调动有关职能部门,深入基层联线一线思政教育工作者,带头参与各种课程思政活动。学校党总支、党支部要将课程思政纳入日常工作计划,形成上下互通、全盘联动的整体育人机制。
提供专门的制度保障,出台相应的保障文件;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在教学设施、教学内容分配、专题培训等方面给予直接支持;加强示范引领,对标教育部推出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思政的研究,逐步形成不同专业、学科的特色课程思政体系;要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教职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之内,充分激发全体教职工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已对国家层面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做了全面规定,高校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细化各项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
高校要将课程思政的理念纳入到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的制定当中,结合专业类别和课程设置的情况,统筹分类推进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建设,真正做到学用结合。
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课程思政评价机构,建立专门的思政评价体系,从设计、过程和结果等层面进行综合评价,加大对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考核力度,督促教师提升课程思政的水平。
3.提升教师实施能力。
首先要持续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引领、督促教师自觉、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相关理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通过培训、研讨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切实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设计、执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