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于大运河国家公园管理建设启示
2022-12-27山东科技大学车梦娜江子照吕聪易欣茹于向军
山东科技大学 车梦娜,江子照,吕聪,易欣茹,于向军
一、生生不息 贯联古今向未来
大运河是先辈留下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基于水运水利建设工程而形成的博大文明之河,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演进中的综合性文化传承带,呈现了人类历史上独特而壮观的景观。大运河沿岸形成了社会文化交流带、群众心理情感纽带,大运河适应自然与社会变化不断改造更新,包括治水理念、管理方略、运行机制等各个层面。
运河文化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区域性文化,以独特的地理条件为背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通过多种文化形式展现其深韵。大运河影响深远且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极高,深化对大运河文化的认知,把握其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透过文化现象看到运河文化实质性内容及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剖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方式,实现对文化精神的阐发与升华。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系建设逐渐形成以文化引领、内容建设、品位提升为重点的系统性思路模式,着力彰显管理建设的独特价值。在项目管理体系建设中,始终坚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推进管理体制、各区域资源整合协调,形成总部统筹、分级管理、专责开展的工作格局。同时,推动管理建设专项立法,严格保护管控运河传统文化生态,有效落实管理主体责任,做到遗产资源生态协同发展。坚持用包容开放、创新创造的运河文化推动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可持续发展,助力区域经济与文化深度融合。
二、水利文化 兴利除害促发展
中国大运河在通航的1200多年里,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是我国古代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具有极其重要的水利价值。大运河的水利文化从传统意义上可以概括为防御洪水、农业灌溉与开挖运河、借水行舟三个方面,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大运河水利文化的意义趋于广泛,还体现在了水力发电、排水防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景观营造等方面。大运河水利文化中的漕运文化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治层面,漕运作为大运河现实作用意义的具象体现,承担着南粮北运等物质运输与南北经济交流纽带的重要功能,“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为我国政治稳定带来了坚实的物质后盾,是我国一直以来维系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机器正常运转的有效保证。
经济层面,运河漕运所促成的水利开发,在促进农业水利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区域商业经济的繁荣。漕运作为古代通货的主要途径,随着运河建设与运输条件的改善发展,运河沿岸南北经济的交流发展与商品流通促成了运河带结构完备且系统化的市场网络,各地商人小贩闻名而来,在个人消费能力发展的同时,也使得运河沿线城镇不断繁荣,从而带动我国东部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层面,在我国文明演进过程中,漕运制度是始终趋于增改完善的,运河的水利价值在其政治功能基础上也逐渐发挥出例如维持社会稳定等广泛的社会功能。运用漕粮赈济灾荒是漕运社会作用的成功体现。利用漕运实现季度时间和地域空间上的物价调整平衡,实现市场稳定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已成为一项惯常举措。
三、城镇文化 厚植文明创繁荣
大运河全长11794公里,横跨我国南北地域,起自北京,止于杭州,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水利工程,途径省市有河北、江苏、山东、浙江以及北京、天津,影响范围十分广阔。从1293年贯通到1905年衰败,在长达600多年的时间里,大运河途径的城镇无一例外皆受到了大运河的影响。大运河的地域、航运、管理都不可避免地对沿途两岸的文化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岸的城镇文化扎根于大运河、依存于大运河,并随着大运河的发展而变化,最终形成了带有大运河烙印的城镇文明。
运河对各地的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元代打通会通河以后,济宁就成为一个新的经济贸易中心,发展各种贸易。而徐州自大运河建成以后更是巩固了其漕运的交通枢纽地位,成为南北粮运的必经之地。窖湾古镇更是借助京杭运河发展起来的一个典型案例,和淮安一样,随着大运河的兴盛和衰败,商业发展形势不断变化,命运与运河紧紧联系在一起。运河培育了沿岸城镇的经济发展方式,并且承载其不断发展。只要运河长盛不衰,城镇的交通枢纽地位就不会削弱,城镇附依运河不断发展。
运河的兴衰对沿岸的航运发展产生了影响,催生了特色的航运文化。运河打通以后,交通运输大为便利,不仅南北方交易额大增,东西横向交易数量也有所增加。历史上,有“南通江淮,北达京畿”的济宁,有“五省通衢”的徐州,有被称为“运河之都”的淮安,香山居士甚至要称其为“淮水东南第一州”。这一个个闻名于航运的城市,皆得益于大运河的开通与发展。沿岸城镇的航运文化自大运河开通以后开始孕育产生。大运河带给城镇的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特色的文化,反映着大运河沿岸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鳞次栉比的富商宅院、商帮会馆,如今的种种古迹都是运河影响沿岸城镇的例证。
四、传统廊道 文学绵延之纽带
大运河作为一条文化的河流,对中国文学格局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串联南北的同时沟通世界的产物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是一条流光溢彩的活态文化长廊。
作为文学艺术的廊道,大运河诗歌文脉资源丰厚。在隋唐大运河背景下,运河两岸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白居易的《长相思》是对隋唐大运河的写实,清代诗人王维珍的《古塔凌云》将燃灯塔写得精妙绝伦,加深了人们对这一运河航运最北端的标志的印象。诗词大家诸如范仲淹在运河边革新,后人留下“范公堤”,典型的运河词人秦观借浣溪沙咏叹,后人以“文游台”惦念。
在运河文化的滋养和润滑中,中国文学史上诞生了精妙绝伦、前无古人的中国四大名著。大运河的开凿将中国南北的地域特产、礼仪制度、民俗风情等积聚融合,在形成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的过程中推动了文学艺术的高速发展。以《红楼梦》为例,扬州这一城市仅在目录中就出现了两次,林黛玉正是通过大运河坐船进京,火腿鲜笋汤所用之材正是产自运河的竹笋。在大运河文化的哺育中,曹雪芹将沿线的景致风俗、人文典故等融汇其中,将运河文化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红楼梦》是运河里流淌出的故事,没有运河就没有《红楼梦》。精品小说如《金瓶梅》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临清,拟话本小说《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中涉及太湖特产洞庭湖桔子,谴责小说《孽海花》最早成书于上海,这些均说明运河对小说的催生作用。
藏书文化的发展也有赖于大运河的推动,七大藏书阁中,仅大运河沿线就占有五个。此外,扬州的街南书屋、聊城的海源阁等知名私人藏书楼也分布在大运河沿岸。
五、饮食文化 舌尖运河知食美
民以食为天。大运河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同脉相传,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仍熠熠生辉。大运河沿线物饶丰富、食材优质,自古流传下来许多大运河美食。大运河不仅饮食文化丰富,还是沟通南北饮食文化的桥梁,大运河打破“南米北面”的地域饮食限制和“南茶北酒”的饮品局限,沿河地区均有各地特色美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美食带”。
运河饮食文化品位迥异。大运河饮食文化与时代、地域、气候等联系紧密。从时代角度来说,大运河饮食文化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工具、制作工艺方面。古代由于食材和工具的限制,先秦时期“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菣”,后随着饮食文化的纵向发展,饮食文化从汉唐的“食肉饮酪”发展为清朝的“满汉全席”。从地域角度来讲,运河饮食文化主要表现为南北交流,北京烤鸭原食材最由南方传入,山东煎饼的传入造就天津的煎饼果子。从气候角度来讲,南方温暖湿润,北方寒冷干燥,运河南北食材种类不一,漕运得以将各地食材传播。
运河饮食文化观念多元。大运河饮食注重饮食营养并且“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境界,运河饮食讲求风味适中,满足大多数人群的味蕾。奇正互变烹调,运河美食制作不拘一格,食材搭配多样,烹饪方式大胆创新,厨规为本且灵活变通。秀色可餐的美食观使得运河饮食注意怡身养性的美食外观,赋予美食天生丽质,令人垂涎欲滴。
大运河饮食文化是一种视野广阔、层次深厚、角度多元、品位高雅的区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2500多年的生活实践中,在工具创造、食材培育、烹饪技巧、美食交流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全国范围内地区享受运河饮食文化的馈赠,大运河饮食文化惠及周边国家,让世界享受大运河美食带来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大运河饮食文化值得挖掘和传承。
六、商业融合 经贸繁荣新气象
大运河商业文化,即大运河与其周边辐射区域内的商业活动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是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所带来的财富效益。
运河商业文化在依法治商、以德育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是凝聚功能。商业文化打造立说立行、高质量、快节奏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同向同步的思想。运河商业文化使整个商业体系的建设者克己奉礼,上到管理层,下到企业员工,还有个体商人,无不在运河商业文化的熏陶下依法律己、以德为商,朝着共同的目标不断奋斗,最终实现运河商业的繁荣。其次是激励功能,运河商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精神具有能动作用,这种激励作用远高于物质激励。最后是约束功能,在约束这一方面,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影响整个运河文化的发展和管理体系的建设。
大运河的河段各有特点,不同的运河区域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这就使得地方性细化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因此,对大运河商业文化的研究应当立足当地实践,需经多次实地踏勘、资料收集、座谈研讨、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规划文本,再对各河段进行形象定位、分级定位,打造具有运河品牌影响力的文旅产品。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商业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要依托当地的运河文遗资源,统筹运河商业进步与运河文化保护发展,实现高质量的运河建设。
七、创新涅槃 文化魅力展自信
为全面贯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流动文化,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建设应以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为重点,推动大运河文化创新持久发展,使大运河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自信的文化名片。
编修运河文化管理条例,细化文化保护措施。管理条例是凝练大运河文化保护理念、细化文化保护措施、创制文化利用的明确性指令要求。创建管理体例可为大运河文化保护在实际工作中提供有章可循的参考指导性依据,对引导指挥各地规范落实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大运河文化管理条例应坚持价值主导,挖掘大运河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引领,合理布局京津、燕赵、橹、中原、淮扬、吴越“六大高地”,发展水利、城镇、饮食、文学、商业等多元文化形态,牢筑大运河文化实体;坚持创新驱动,规章条例灵活变通,鼓励落实发展新理念,探索发展新路子。
监测运河文遗数据信息,强化文化安全督责。大运河文化数据库是指借助网络科技,整合、记录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一种信息监控形式。实时监测运河文化信息,特别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起到宣传展示的作用,还可以实现监测保护的功能。利用数据库,管理人员加大对濒失文化扶持培育,落实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工作。此外,大运河文化数据库也是考核管理人员工作的监督工具,依据数据库各文化发展情况对管理人员进行督责,这就要求规范监测制度,由科技人员维护升级大运河文化数据库,充分利用数据库资源支撑大运河文化。
供给运河文化精神需要,内化文化内涵于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建设应“以人为本”,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应在人民的接纳欣赏中进行。因地制宜建设大运河综合性博物馆、展览馆,设置水利、城镇、文学、饮食、商业文化等多个展区,展陈科研,注重展览的观赏性和体验性,使观众在切身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打造运河文化主题商业街区,方便各地游客品尝运河特色美食,选购融合大运河文化元素的纪念品,将运河文化内化于心。扶持培育大运河文创产业,鼓励创业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的新业态。
八、总结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建设与历史文化研究密切相关,千年运河文化贯穿古今、历久弥新。大运河文化形式多元丰富,涉及水利、城镇、文学、商业、饮食等多种领域,以“人”“物”“时间”为基础,推动历史传承、文化创新与经济发展融合对接,实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建设新思路。大运河文化历史精髓和价值观念传承至今,仍然是我们需要传承的历史财富与精神力量。通过对大运河历史文化多元形式的研究,探析运河文化公园管理方式,秉持尊重规律、执着信念、创新克难的态度,阐发明晰大运河文化精神实质,将大运河文化融入当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不忘既往、着眼未来。
大运河国家公园项目管理建设是国家“十四五”工程重点推进项目,对于广泛探索项目管理建设、生动展现大运河文化在推动文明发展、生态发展、经济发展的卓越成就方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建设探析要深刻把握大运河文化的历史内涵和当代价值,让历史说话、让遗产说话、让文化说话,展现中华文化多元发展的方向,从更宽更广的层面策划谋篇、规划布局,深刻体会大运河文化的深层内涵,赋能沿线城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增强世界影响力,让古老运河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向世界亮出“金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