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旅游品质升级研究*
——以保山为例

2022-12-27中共保山市委党校张静妍

区域治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保山生态旅游旅游业

中共保山市委党校 张静妍

在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要重新思考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不得不承认过去我们对文化特别是生态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是不够的。一直以来,从民族文化的维度来审视旅游产品升级属于研究的薄弱环节。保山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是以传统文明为主导的各民族文化和谐存在和相互融合的一个典范,生态文化因子就孕育在这些民族文化之中,挖掘这些民族生态文化因子,能进一步拓展民族文化的外延。保山民族文化资源特色明显且难以复制,是保山旅游业发展的优势。通过认识和提炼有特色保山民族生态文化内涵,并结合民族生态文化影响下的自然载体,来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的品质,这对于保山乃至云南旅游业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适用和借鉴的价值。基于上述思考,本课题选择从民族文化认识入手,在充分认识特色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因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保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情况进行调查,提出提升生态旅游品质的相应对策。

一、保山现阶段民族基本情况和民族文化的演变形成

(一)民族基本情况

保山地处横断山脉南麓地势相对平缓的高原地带,山间盆地星罗棋布,能满足一定数量的人群生产生活,不同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相互交流与认同,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集的分布格局。由于历史原因,保山汉族多居住在主要交通干线及坝区。少数民族多分布在离中心城镇区距离相对较远的山区或坝区,且主要分布在民族乡镇。保山14个民族乡镇分布在保山市的干热河谷、温凉和寒凉山区,多以自然村形态聚居。民族乡镇世居少数民族占本地少数民族总数的99%以上,外来的少数民族为零星状态分布。2019年末保山现有常住人口合计263.0万人,除汉族外,截至2015年年末,其他少数民族人口284302人,占总人口的10.97%。其中,户籍人口汉族人、彝族90413人、傣族47609人、白族50140人、傈僳族35582人、回族14156人、苗族11247人、布朗族11411人、佤族5995人、阿昌族4815人、景颇族4687人、德昂族1381人。

(二)民族文化的演变形成

保山是滇西边境民族聚集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汉族所占比重要远大于周边地区,此外还有诸多的民族集聚地,除汉族外现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分为氐羌民族、“西南夷”(哀牢民族)、百越民族三大类,其中氐羌民族种类较多,包括彝族、白族、傈僳族、回族、苗族、景颇族、纳西族,哀牢民族包括傣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保山众多民族传说都视哀牢部落为自己的祖先,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借鉴,在借鉴中认同,在认同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保山民族生态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进程中演变出来的。从文化形式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各地都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形式,也都有诸多的文化认同,并成为共同遵守。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保山对周边的社会影响力要远大于其他地区,历史上的“古哀牢国首邑”“永昌郡”更是声名鹊起。因为保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都高于相邻地区,成为滇西一带主要手工制品加工地和商品流通集散地,各种特色农产品、不同类型的手工制品琳琅满目,远销他乡。

保山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灿烂的文化,原本各民族文化差异很大,但在长期的民族发展融合中,不同民族文化互相交流,文化上的彼此认同及共性也越来越凸显。

二、保山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和发展现状

保山地处青藏高原南延的横断山区,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碰撞出气势磅礴的雄山大川和神奇瑰丽的地质奇观。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240多处天然自涌温泉,数以万计的泉眼喷珠溅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保山温泉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类型多样,疗效神奇,有硫磺泉、碳酸泉、氡氟泉、硫化氢泉、硅酸盐泉、氧泉等等,其资源品位在中国首屈一指,被誉为“世界温泉博物馆”。腾冲火山热海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99座火山与88处温泉相伴而生,喷泉、热汽泉、沸泉、间歇泉、泉华等各种温泉形态高度集中;火山锥、堰塞湖、断层瀑布、熔岩台地、柱状节理随处可见,形成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依托丰富、优质的温泉资源,保山已建成热海温泉谷、玛御谷悦椿温泉、邦腊掌温泉、云峰山石头纪、柏联和顺、荷花温泉、洞山温泉村、蒲缥温泉等温泉养生度假产品,正在创建“世界温泉公园”。

保山四季如春,生态良好,风光秀丽,年平均气温16℃,森林覆盖率达65%,其中腾冲高达73%。保山有高等植物4897种、动物2389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就在境内。高黎贡山还是中国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特别是高黎贡山东坡的百花岭村,被誉为“中国五星级观鸟圣地”,现已形成多条生态旅游观鸟线路。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科考人员和观鸟爱好者相约而至,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目前,保山正在规划建设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并带动国家公园周边社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大目标,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当地居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也进一步提高,先后成立了29个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共管委员会、1个传统资源共管委员会、1个白眉长臂猿共管委员会。

保山还有磅礴壮观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大峡谷、富饶美丽的潞江坝、全国最大的古银杏村落、世界大树杜鹃王、云南原生山茶第一村等等,依托雄山大川和地质奇观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十分明显。目前,全市已建成火山、热海、青华海、和顺古镇、北海湿地、云峰山、松山、善洲林场、银杏村等一批精品景区。此外,保山还在积极探索城市生态修复与旅游融合发展之道,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保山中心城区“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旅游休闲功能同步提升,打造滇西最美生态城市。

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保山加快开发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旅游产品,并先后推出了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环线、滇西红色旅游环线、高黎贡山千年古道生态徒步之旅、南方丝绸古道古村落寻访之旅、高黎贡山观鸟摄影之旅、温泉养生度假之旅等精品线路,越来越多的人到保山观光度假,休闲养生。

三、保山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旅游品质升级的意义

旅游业作为一种外向型的行业,其包罗万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向外发展具有带动和关联作用的产业,可以说是当地实现经济和资源协调有序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旅游业除了传统旅游外,低碳环保的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中新型的佼佼者。在多元的文化中,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旅游品质的升级有着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的意义。

(一)经济意义

1.有利于关联其他产业,扩大就业

旅游业的六大要素“衣、食、住、行、购、娱”涉及产业广泛,具有较强的产业联动性,旅游业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可以由观赏美延伸到制造美的范畴上来,是真正的富民产业。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农业和服务业都涉及,且需要大量的人力要素投入来实现相应的物质需求,为当地的就业形势拓宽了渠道。多样的旅游服务需求使就业空间大、就业成本低,本地很多群众在自己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

2.有利于扩大消费,改善民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越来越高。在手头宽裕的情况下,人们乐于投入旅游行业,这样既扩大了内需和消费,又极大地改善了民生。

3.有利于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城市是人员的集散和中转地。大量的人员涌入城市后,对城市的整体运转和发展也提出了考验。旅游可以提升城市建设的步伐,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功能,丰富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从而提升城市的品质,增强城市间的竞争力,打响城市的品牌。

4.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从实际出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国家鼓励当地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旅游业可以说是以污染少、就业成本低见长。乡村旅游现在也是农村发展的热点和重要渠道,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整合农业资源,立足乡情、村情,着力创新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利用值,使农民在不离开家乡的情况下能就业增加收入,既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改善家乡落后的面貌,也减少了社会问题的产生,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奉献力量。

(二)生态意义

生态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保护是旅游业的内在核心要求。生态旅游本身就是消耗较小,无污染、低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方式。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代替其他资源破坏型产业,可大幅度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山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将极大地促进本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三)社会意义

1.有利于帮助弱势群体

旅游业需求层次多,吸纳能力强。在就业过程中,不仅仅是青壮年劳动力得到了就业岗位,同时也为部分弱势群体提供了就业机会。

2.缩小收入差距

就多数地方而言,生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一般经济欠发达,对发展经济的决心和信心较足,对游客的需求也较大。伴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社会财富可逐渐从高收入人群向低收入人群流动。通过旅游业这一工具产业实现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进而缩小区域间差距、群体间的收入差距。

(四)文化意义

1.为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直接动力和机会

旅游业的发展给文化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前景,重新拥有了广阔的市场,被更多人所接受;文化内涵以不同的形式被表现出来,许多即将消失甚至失去传承的文化遗迹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而被发掘出来,得到了保护和传承,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源源不断的观众的到来也为许多传统文艺演出增加了演出机会,是艺术生命力得以延续。

2.为文化交流融合碰撞提供载体和平台

旅游活动不仅仅是感官享受,更多的是心灵内部的涤荡起伏。如何获得心灵的启迪,这就需要文化的映衬和感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互作用,通过旅游过程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3.为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提供路径选择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通过参加旅游活动,人们可以感受不同的人文情怀和自然风景,穿梭于不同的时空场景,既拓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强健的体魄。在这一过程中个人整体综合素质得以深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四、保山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旅游品质升级的难点和存在问题

(一)发展难点

1.保山虽然有多彩的民族生态文化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宝贵的生态资源旅游化程度不高,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还处于萌芽状态,传承好、弘扬好民族生态文化,赋予生态旅游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实现生态旅游品质升级的必然之路。

2.保山有汉、傣、傈僳、德安等多个世居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渠道不同,如何把差异明显的多元文化放在一起思考对保山旅游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保山生态的多样性、脆弱性与多民族生产生活习惯的矛盾如何处理也是旅游发展的难点问题。如何拓展旅游资源外延,将无形的生态文化资源用特色的载体呈现出来,使之转变成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旅游产品,这是一个重点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未能真正体现民族生态文化和生态旅游内涵要求

在目前的旅游活动中,民族生态文化和生态旅游融入有时只被当作是一种宣传手段,是一种口号,以便为了吸引游客的到来,在实际的旅游过程中并未体现生态旅游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现今保山各县区的旅游发展参差不齐,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还未起步。

2.旅游资源的开放难度和开发深度不够

很多对于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民族地区大多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建设差,整体经济发展落后,缺乏资金支持,加之景点分散、客源较少等,更增加了开发利用的难度。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难度大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一大障碍。

3.生态旅游产品无特别优势

保山目前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并未形成明显的产业联动,忽视了游客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此外,与其他旅游地区相比同质性强。

4.宣传包装投入晚

早期,保山旅游业发展较为碎片化和零散化,缺乏系列品牌产品的支撑,总体旅游形象尚未树立起来。与周边城市旅游业相比,保山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成熟的旅游体系还在构建中,知名度还没有彻底打出去。

五、保山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旅游品质升级的对策研究

“十四五”期间,保山市将高质量推进旅游品牌化,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三张名片,打响“世界高黎贡山·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保山”健康旅游品牌,构建保山市旅游产业高品质发展格局。

(一)加强政府主导作用

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通过制定积极可行的政策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升级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坚持严格环境保护优先原则

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基础,一切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保持生态旅游资源固有的原生态,“自然美才是真的美”,避免过度加工造成对资源本身的破坏。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尊重和保护原生地域特色文化,为游客展现原汁原味自然古朴的真实风貌,使游客能身临其境感知大自然的神奇,有真正回归大自然的感受。在坚持环境保护这一过程中,不仅使旅游产品突出原生态特点,体现存在价值和潜在价值,与其他同质旅游产品相比还要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发动群众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

生态旅游还有一重大社会意义就是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鼓励当地群众在参加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过程中整合当地农业资源,提高种植农产品的附加值,做好手工制作的工艺品的包装宣传;适时进行农民生产技能培训,最终使他们充分融入旅游发展的实践中。

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也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使老百姓可就近务工,节省了路程,降低了务工成本。

(四)突出特色打造一批精品品牌

对于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关键就是运用好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发出特色旅游产品。区别于传统人文旅游,游客在民族地区旅游更想获得的是一种无拘无束返璞归真的自由感。在这种自由感的认同下,可开发出如风俗民情游、深谷探险、极速漂流等项目;也可根据季节的更替,宣传不同的景区,如春天到腾冲栖花岭观花海,夏日到施甸野鸭湖赏荷吃荷花宴,秋天到龙江吃稻花鱼,冬日到银杏村看落叶缤纷……给游客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密切关注市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自己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保山要对区域性优势资源进行全面策划包装推广,占领资源高地,打造具有保山标志的旅游公共品牌,实施精品战略,倾力创建一批省内乃至全国都知名的品牌,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虽然拥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也很多,同质化现象突出,导致缺乏市场竞争力。如何把本地旅游业发展到无可替代的高度,就需要特色来支撑,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追求特色,以特取胜是民族地区旅游业能持续发展的关键。以质取胜,不仅在产品质量上远胜其他相似地区,还包括在旅游服务上提高人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给游客带来舒适满意的感受,以此获得市场占有率,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五)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

以五网建设为契机,提升保山、腾冲两个机场通航能力,充分发挥市内保山机场、腾冲机场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优势,积极开辟互补航线,拓展市域内航空市场规模,探索“两场一站”式协同发展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补齐旅游交通短板。

(六)提升综合服务品牌质量

全面推行无障碍旅游,加大旅游投诉、旅游舆情的监控和处置力度。推出一批旅游管理服务品牌企业,继续加强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餐饮、旅游购物等行业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加快旅游人才引进,加大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七)优化城乡环境整治

结合国家级文明城市的创建,加大城市环境卫生整治,加大市民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在广大乡村开展环境卫生、村容村貌、乡风礼仪整治和文化进乡进村活动,引导农村居民建设美丽家园,倡导和推动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和生产习惯。

猜你喜欢

保山生态旅游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保山百花岭中国“五星级”观鸟圣地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走过万水千山 最爱一座保山
新疆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贡献实证分析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以构建辽西区域旅游业为例分析
漫画1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