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乡村人才振兴实施路径探究
2022-12-27杨文娟
杨文娟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近5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有提及乡村人才振兴相关内容。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人才下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一、烟台市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
山东烟台是农业强市,“十三五”以来,烟台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获得高质量发展。《山东省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20年烟台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0713411万元,位列山东省第一位;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72.74亿元,也位列山东省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5元,位列山东省第三位。烟台市农业农村发展要更好地发展,需要足够的人才作为支撑,但烟台市目前存在乡村人才总量不足、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村对人才返乡缺少吸引力等现实困境。[1]
(一)乡村人才总量不足
烟台市乡村人才总量,尤其是青年人才队伍存在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非农化发展战略不断加速“三农”问题凸显,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加剧农村人力资本流失[2]。烟台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内容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78020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7.3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32190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2.6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城镇人口增加928782人,乡村人口减少794868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2.04%。城市同样对人才充满渴望,近年来,各城市纷纷出台优惠人才政策,更是加速了人才向城市流动。一方面是优越的城市生产生活条件和优惠的人才政策,另一方面是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又收益少的农业生产困境,导致乡村地区招揽人才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多种因素汇集,造成烟台市乡村人才总量不足。
(二)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一方面是乡村人口数量的不足,另一方面是乡村人口质量的下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根据2021年烟台统计年鉴数据分析,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第四次人口普查约为7.16%,第五次人口普查约为8.96%,第六次人口普查约为11.45%,第七次人口普查则增长到18.12%。可以看出,烟台市全市范围内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而在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相比城市地区更加严重。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势必影响乡村人才质量。青年人全部或部分脱离农业生产,一些年轻人甚至丧失了农业生产技能。而体力上老年人无法较好地完成繁重的农业劳动,脑力上老年人开展农业生产和乡村管理,往往过度依靠经验,不能较好地掌握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对新的农业科学知识接受能力弱,导致农业生产率下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使乡村人才振兴后劲不足。而且,烟台各乡镇地区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也出现“老龄化”问题,“青黄不接”问题凸显。[3]
(三)农村对人才返乡缺少吸引力
2021年烟台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年烟台市地区生产总值为7816.42亿元;农业总产值为1071.34亿元,占比约14%;2020年烟台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9434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5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是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2倍;2020年烟台市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31843元,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15407元,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约是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的2.07倍。烟台城市和乡村地区在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均衡。相较于发达的城市,烟台农村地区交通、教育、医疗等供应不足,基础设施、村居环境等方面存在短板。而且从情感上讲,很多父辈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跳出农门”,对乡村人才有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不愿青年人留在农村创业或者生活。这些都导致烟台乡村地区对人才缺少吸引力。有些人才到乡村地区工作,是为了丰富阅历,增添履历,长期留在乡村地区的真的不多。一些因乡土情怀返回农村的人才,也因农村地区创业配套设施的缺乏而离开。
二、烟台市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索
烟台市统筹推进各类乡村人才的建设,实施人才返乡工程,培育新时代“新农人”,回引在外优秀人才,努力解决农业农村发展“后继无人”的问题。在人才培育、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激励等方面持续发力,为烟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人才培育
烟台市2012年开始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该工程为烟台市培育了众多农业经理人、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等农业人才,这些乡村人才成为推动烟台市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2018年开始,烟台市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工程开始实施,截至2022年2月中旬,已经累计培养公费农科生177人,首批实习学生已经报到。2019年成立烟台市乡村振兴学院,打造了乡村干部教育的良好平台。2021年烟台市高素质农民培训人数为5564人[4]。2021年启动“乡村振兴”(焊工)技能提升行动。烟台市域内符合参训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在定点签约机构可免费参加焊工培训。
(二)人才引进
烟台市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龙口市获评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乡村地区向美丽宜居方向迈进,良好的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留在乡村。完善针对乡村人才的资金支持政策,在专家服务基地经费资助、专家服务基地经费保障、创业场所租赁补贴、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培训补贴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乡镇单位工作。乡镇学校招聘时在户籍、参考比例、招聘方式等方面均有相关规定。
(三)人才使用
基层高级职称实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制度,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直评直聘相关政策。例如,2021年烟台市共有43名人员通过农业技术基层副高级评审,20名人员通过基层副高级工程技术职务评审。直评直聘政策的实施,给基层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参评晋升机会,提升了部分乡村人才的成就感、幸福感、归属感,减少了乡村人才的流失数量。烟台市以农村义务教育学区为单位,实施农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计划;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行动,选派的干部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助推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
(四)人才激励
烟台市蓬莱区出台“雁归工程”奖补政策,分类资助返乡创业人才;建立了本土人才动态管理台账,动态管理本土大学生、退役军人等本土能人。龙口市黄山馆镇青年农民创业园,政府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系统化培训,并做好跟踪服务。开展烟台市乡村之星选拔工作。市乡村之星在管理服务期内,每人每月可领取政府津贴1000元。举办创业、乡村面艺师、苹果主题文化创意设计等面向乡村农民的技能大赛、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烟台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分类评价乡土人才,更好地肯定职业农民的技术水平、专业能力,激励了一批“田秀才”和“土专家”。2021年度共有79名人员通过农民中级职称评审。
三、烟台市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优化
烟台市需牢固确认人才引领乡村发展的战略地位,引才育才并举,用才留才并重,与城市相结合,打好引才、留才、育才组合拳。
(一)优政策,引人才
各级党委政府要统筹兼顾城市和乡村人才建设,协调乡村人才振兴和城市人才聚集[5]。将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制定人才政策要有针对性,避免笼统。通过政策引导,在烟台广大乡村地区形成珍惜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烟台市在实施乡村引才行动的同时,要给予回乡人员最大限度的政策保障。一方面,为人才在乡村筑牢干事创业平台,用优质农业产业、项目吸引人才,让人才相信在烟台乡村必定会“英雄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用优秀人才助推农业产业、项目的发展。
可巧用情感引才,发送“给在外游子的一封家书”,激发在外成功人士、本土大学生反哺家乡的情感、意愿;提供岗位时不拘泥于形式,满足个性化需求。面向城市吸引人才时,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吸引退休公职人员参与乡村振兴,为烟台乡村振兴汇聚“人气”。加大对典型乡村人才的宣传力度,扩大优秀乡村人才知名度,让其他人才看到奋斗目标。从单位入手,扫除体制机制政策障碍,畅通高层次人才向乡村自由流动的渠道。完善专家服务基地、乡村人才驿站等的建设,多种形式搭建城乡人才交流平台。
(二)优环境,留人才
防止“重引轻留”问题出现,“事业留才” “环境留才”“服务留才”并重,政策、服务、配套等联合发力,将人才留在乡村。现今很多乡村人才,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实用人才、农业服务人才等,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中很多人经历了城市的生活环境,对生活设施标准的要求比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高。要继续加大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创造能够将人才留在乡村的生活环境[6]。
加强宣传烟台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让更多的人看到乡村的“好”和便利,吸引人才“自愿来”。要帮助人才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看到发展机会,提高待遇,在税收、融资、用地等方面提供帮助,让善作为、敢担当的优秀人才在乡村能够大展宏图,进而提升人才自身价值,达到人才愿意留在乡村的目的,实现面对城市优惠人才政策也“不愿走”的目标。
(三)优培养,育人才
做好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工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机构、职业教育机构、党校(行政学院)、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企业等各类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人才要紧贴农村需求,各方发力,打好精准牌,促进“传统农民”向“技术性工人”转变。具体课程设置合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制订短期、中期、长期乡村人才培养计划,短期主要是教授农业生产技术,帮助村民成为“土专家”;中期主要是培养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长期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最终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要。尤其要注意农民培训工作与新产业、新业态的有效衔接,在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民宿康养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更加专业的培训。将人才“培养好”后,更要“发展好”,做好人才持续性服务,强化人才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基层党支部书记、村干部的培训活动,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引导人才弘扬、继承我国传统耕读文化,逐步打破城乡文化之间的藩篱,引导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深度融合。注重乡村人才技能培训的同时,培养乡村人才高尚的精神追求,组织乡村文化活动,防止乡村人才精神贫困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因素。做好人才跟踪服务,加大人文关怀力度,解决乡村人才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每年举办高质量的创意、技能等大赛活动,做到培养一批、激励一批、发展一批。鼓励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参加农机培训,用农业机械代替部分体力劳动,促进老年人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农村人才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