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市乡村产业发展研究

2022-12-27宋爱平

农村.农业.农民 2022年19期
关键词:郑州市农产品农业

宋爱平

(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乡村,难点也在乡村。准确认识和定位乡村产业,更好地发挥乡村产业优势,对于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郑州市境内主要由平原、丘陵、山区组成,耕地438万亩,人均耕地仅有0.7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红薯、西瓜、大蒜等农作物。为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郑州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为引领,结合郑州市区位、技术、物流、人才等优势,以扶优扶强农业经营主体为切入点,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全市乡村产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

一、郑州市乡村产业发展措施及成效

(一)坚持规划引领,政策推动

郑州市编制了《郑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3》,配套制定了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科技振兴、乡风文明、组织振兴、脱贫攻坚等5个专项三年行动计划,有的放矢,稳步推进乡村产业发展。通过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大力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菜篮子”建设、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互联网+农业”、农产品物流业等,进一步增强了郑州市农业产业发展后劲。

(二)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坚持走绿色、高效发展之路,围绕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都市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装备水平、推广绿色生产和循环农业为建设目标,实施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二是着力稳定优质农畜产品供应。全面落实发展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市长负责制,出台《关于加快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郑州市美丽牧场建设实施方案》,对种猪引进每头给予1000元的补贴,对符合条件的生猪养殖企业发放贷款贴息金额8993万元。推行绿色养殖,2020—2021年实施美丽牧场建设项目20个,市财政累计扶持资金5000万元。三是实施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2015年以来,郑州市投资10亿元在河南省率先建设了180个、总面积15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其中,2021年新建19个市级、63个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重点提升完善园内路网、灌排、农业装备、休闲服务、生态环保五大体系,打造了一批集优质高效生产、高端科技引领、生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多业态复合都市生态示范项目,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通过实施“菜篮子”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美丽牧场等农业项目建设,引导、推动各县(市、区)根据特色资源、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状况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林果、花卉、中药材、畜禽、水产等特色产业。2021年,新建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6300亩,播种蔬菜83万亩,总产198万吨;全年种植水果29.83万亩,总产28.95万吨;全市生猪存栏65.73万头,出栏89.77万头;全年肉类产量9.51万吨,禽蛋11.88万吨,牛奶产量9.33万吨;发展优质水产品6.7万亩,产量7.2万吨。

(三)大力扶持符合条件的乡村产业发展项目

通过贷款贴息、金融扶持等方式加大融资担保力度,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2015年,筹资成立郑州农业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累计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担保贷款4656户、54亿元,发挥了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政策导向作用。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5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60家,市级1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90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社179家(国家级21家,省级37家,市级121家);家庭农场893家,其中,县级以上示范农场71家;种养大户5636户。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郑州市充分发挥大区位、大物流、原材料产地优势,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理念,把绿色食品业作为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型发展的主抓手和突破口,瞄准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确定速冻食品、肉制品、面制品、枣制品、乳制品及饮料制品、果蔬制品六大绿色食品转型升级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和提升。截至2021年,全市绿色食品行业龙头企业有60余家,产量约1000万吨,销售收入约500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产值的半壁江山。三全、思念、兴泰、白象、云鹤5家企业被认定为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全市龙头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3个,河南省著名商标52个。

(五)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快促进农产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被誉为“红枣行业第一股”的好想你,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三全、思念产销量稳居全国速冻食品行业前两位,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博大挂面、白象方便面市场占有率分别达8%、18%,在国内同行业均位列前三。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1077亿元,同比增长7.1%,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3.85:1。

(六)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业

发挥郑州航空经济、国际陆港、郑欧班列、E贸易及郑州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的优势,建设辐射全国的农产品交易和农资集散中心。现在已形成了以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为主的果蔬大型批发市场、以信基调味品城为主的调味品批发市场、以陈寨花卉为主的花卉交易市场、以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为主的水产品交易市场、以万庄化肥为主的农资交易市场。2021年,全市农产品和农资年交易额2000亿元以上,仅万邦农产品市场的交易量就突破2000万吨,交易额也突破10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重要平台。

(七)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设完善集电商知识、政策宣传、代购代销、快递收发、便民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电商扶贫中心和站点建设。目前,郑州市已拥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2个,电子商务供销示范县1个,共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5个,乡镇级服务站38个,村级电商公共服务点1192个,建设益农信息社1604个,基本实现了农村电商体系“全覆盖”,切实解决了电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推动了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新兴互联网销售方式蓬勃兴起。

二、郑州市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质量不够高

纵观郑州市乡村特色产业,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较少,大部分为零星分布状,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体系,不能充分发挥集群优势;在生产上,专业化、标准化及精细化水平不高;部分产业目前仍处在原料加工的初级阶段,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发展模式较单一,造成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有限。近几年,受疫情、市场竞争激烈等多种因素影响,龙头企业数量急剧减少。截至2021年年底,郑州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为215家,较2015年减少近半。

(二)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强

作为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市在推动区域农业科技高质量创新发展方面有交通、区域、气候等方面的优势,但郑州市的农业科研实力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在体量规模、人才配备、学科门类、仪器设备、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在种质资源保护及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交流展示、农业大数据应用、科普教育等方面配套设施缺失,造成乡村产业科技水平普遍较低,不能支撑乡村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三)乡村三产融合不够充分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郑州市的实施,郑州市多措并举,三产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横向融合发展的深度不够。如郑州市一些乡村缺少对农民企业家的培训,致使他们对农业、农村功能多样性的认知和理解不全面,不知道如何利用农业优势或者当地独有的自然资源带动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发展,很多地区开展的旅游产业项目缺少特有标识,吃、住、行、玩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致使同业间竞争激烈,创造的利润低,成为乡村产业长期发展的制约点。

(四)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发展低迷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的新产业新业态。2018年以来,随着农地非农化和“大棚房”清理整治,郑州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受到一定冲击。休闲农业经历市场需求升级和相关政策调整的双重影响,出现经营主体数量减少、活力降低、经营范围收缩现象,特别是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发展进入低迷时期。

三、促进郑州市乡村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对优质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建议用贷款贴息、资金奖补、项目建设、减税降费等方式,加大对参与乡村特色产业经营的优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通过政策的支持,吸引外资,投入到当地的农业经济建设中。要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形成影响力,辐射带动周边经营实体参与到乡村产业化经营中。

(二)加快发展高效种养业

建议以加快土地流转、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水平为突破点,加大补贴力度,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提供土地支持,加快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有机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和精品农业等高效种养业,使农民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一是建议整合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资源;树立“围绕应用做基础”的科研理念,以重大农业科研项目为依托,优化学科设置,提升科研软硬件实力,完善科研综合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服务体系,培养扩大专家团队,抢占人才高地,用人才促产业发展。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创新,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科技附加值;支持龙头企业自建农业科研机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延链拉链促融合发展

坚持把新业态、新模式引入农业。通过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不同产业间的良好合作,拓展农业功能,推动农村三产的融合发展。一是大力培育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示范村,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按照“规模种养、就地加工、产销衔接、品牌发展”的思路,大力培育全链条产业集群,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三是通过组建要素优化配置、生产专业分工、收益共同分享等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五)推动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转型发展

郑州市要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一是形成行业顶层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农业主管部门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定位、分布区域、产业特色、可利用的土地类型及建设指标、不适宜建设运营的负面清单等关键要素,明确“一村一品”的发展定位、产业布局等核心要素,形成郑州市行业发展的顶层规划设计。二是鼓励支持民宿聚集村建设,促进乡村业态更新。鼓励村集体、文旅集团、酒店等机构以及个人投资者,利用“一村一品”规划,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盘活因乡村改造而闲置的老房旧屋资源和村集体建设用地,结合当地地理风貌、文化传承,在保护古建筑、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特色民宿改造,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形成乡村休闲旅游特色产业带。

(六)加大品牌建设和宣传

消费者对品牌品质的认可会给品牌带来高市场占有率和良好的发展机会。郑州市培育了郑州黄河鲤鱼、河阴石榴、新郑大枣等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但是宣传力度不够。虽然“黄河金”“黄河谷”“古柏嘴”等3个黄河鲤鱼企业品牌具备了很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新郑大枣也打造出了“好想你”名片,但还有不少品牌没能成功挖掘出产品的核心价值、核心竞争力,市场知名度不高。在初步打造品牌后,要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大力宣传,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如通过快手、抖音等现代社交平台和推广软件,开设直播通道,让更多的客户了解、认知本土品牌,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

猜你喜欢

郑州市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小蒜苗成长记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贠红松作品选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