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对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贡献

2022-12-27戴小江

关键词:客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戴小江, 谢 鹏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将成功经验总结、凝练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以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勇于实践探索,勤于总结提炼,塑造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格局。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成要素的角度,从任务提出、主体推动、综合创新、成果生成四个环节,总结习近平同志作为全党和党中央核心对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贡献,呈现领导核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中的主心骨作用,以期使大家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从思想上增强“两个维护”的坚定自觉。

一、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要求,推进“两个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虽然以理论创新活动为目标指向,但并非一劳永逸。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理论创新活动面临解决不同的历史课题,需要完成不同的历史任务。革命时期的理论创新活动需要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基础上,从理论上正确回答中国共产党在前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建设时期的理论创新活动需要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基础上,从理论上正确回答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下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任务虽然没有完成,但为改革开放时期成功实现“第二次结合”打下基础。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破解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世界难题,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返本开新、守正创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解决强国目标的历史课题,习近平顺势而为,提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

(一)加快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当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习近平认为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发生新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格局正处在剧烈变化演进中,产生了大量过去没有显现的复杂问题,急需我们回答“世界怎么了,要往何处去”等重大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世界格局演变的研究,使我们“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1]。随着中国的崛起强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益滋养越发明显,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传统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成分和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活力,把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思想智慧、文化精髓、历史经验寓于新时代理论创新中,夯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更深厚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赋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新的时代内容,标志着党的理论创新进入加快发展更具世界胸怀,更有文化积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二)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拨乱反正,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和前提保障。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发展迅速跃上新台阶,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同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人民生活获得极大改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丰富和发展的强大动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蕴含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有利条件和实践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五位一体”全面发展背景下,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全过程民主优势凸显、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社会建设欣欣向荣、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全局性变化,这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理论的中国化提供了不竭的实践资源。习近平提出要及时“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3]。习近平号召以系统总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示范,实际上向全党提出在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加快总结凝练原创性成果的要求,这为新时代全方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整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队伍,形成上下联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就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人群,学术界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由个体、群体、组织和群众组成。主体建设是事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因为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把主体的素质提高,调动各方面主体的创作积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推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建设,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作用,提高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多元主体的素质,党的理论创新力量得到增强。

(一)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组织主体

延安时期,经过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锤炼,中国共产党成为经受住狂风暴雨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已经能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并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动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这充分说明,坚持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中国共产党这个组织主体。中国共产党作为组织主体,发挥着指导实践、整体推进、统筹谋划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方面,强调将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保障,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组织主体建设的一个重要实践举措。党的十九大对全面从严治党进行新部署,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提出全党要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习近平的谆谆教导和严格要求,增强了全党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也使全党将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作为一项伟大事业和重要职责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全党理论思维的增强和统一擘画保证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二)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主体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重视和发挥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作用。各级领导干部由各领域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的中高级知识分子组成,是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与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精英群体和主体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中坚力量和中流砥柱,领导干部在领导实践、顶层设计、经验总结、思想凝练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从某种程度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顺利推进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通过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努力用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去引领人民群众这个“最大多数”,从而实现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与人民群众这个“最大多数”的良性互动,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大大加快。具体来说,一方面领导干部引领示范和有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回应和实现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总结提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在领导干部的带领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用实践检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并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下,继续推进实践创新。这样的良性互动是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带领领导干部推进理论创新的生动写照,体现了习近平举重若轻的领导才能。

(三)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扩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骨干主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活跃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领域,是研究、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主力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着阐释解读、经验总结、舆论造势的作用。他们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抽象升华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经验、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必不可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作主体。习近平非常重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作用,团结和带领一批杰出的理论工作者深耕理论创作土壤,及时引导他们关注现实问题,要求他们走出书斋,来到火热的建设工地、田地乡村,正确解读党的理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4]。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寄予厚望,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九条要求”,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导。在习近平的亲切关怀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断涌现,他们在理论研究、理论创新和理论宣传上辛勤耕耘,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骨干力量。

(四)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主体

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党广泛依靠人民群众,贯彻群众路线,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前进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也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活动的主角,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主体,起着积累经验、提供智慧、检验理论等作用。他们在党领导下爆发的巨大智慧和磅礴力量,推动着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不仅为党的理论创新活动源源不断输送实践经验,也成就了党领导的社会革命的辉煌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肯定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他“通过提出和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凝聚中国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等众多理论思考和实践布局,为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提供群众基础和依靠力量”[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一个多元化主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中国共产党领袖核心的作用是最关键的。习近平为全党树立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典范,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用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意识,引导理论创作以正确的方式朝科学结论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牢方向、擘画路线,带领中国共产党,有机整合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人民群众等主体力量,形成新时代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活动的强大合力,党的理论工作又进入一个创新高峰时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多元主体之所以形成合力,根本原因是在习近平的领导下,多元主体各尽其职,实现“由下及上”和“由上及下”的有机统一[6]。“由下及上”体现在习近平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增强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干部的组织落实下,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研究成果上传至习近平,使其能够根据现实材料和理论分析提出新观点新战略。“由上及下”则是新观点新战略经中国共产党及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阐释,成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这两个互动过程的流畅运行,使人民群众的实践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成为联系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中国共产党及各级领导干部成为理论创新的主导和关键。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习近平的运筹帷幄和超前谋划。

三、加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客体认识,推动综合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客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创新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活动的理论思考和工作对象,主要有理论客体、实际客体、文化客体和时代客体四类。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最后“化”出既符合中国实际,又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创新成果。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多元客体都得到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而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与其相反,“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遇挫折,与没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多元客体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多元客体的正确认识,强调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判断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全面吸收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潮流,为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打下坚实基础。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加深对理论客体的全面把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客体,是指导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思想法宝。马克思主义已经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血肉相连,“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7]。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看作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源理论,高度重视全面掌握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要求党员干部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用“钉钉子精神”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通过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带领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和时代价值的揭示,为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习近平的引导下,全党兴起了“回到马克思”,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良好风气。

(二)正确判断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加深对实际客体的准确把握

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客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在党的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毛泽东进而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党从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的实际出发,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成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带领党和国家在机遇中寻突破,在危机中战困难,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量的积累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两个科学判断成为当前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制定政策的总依据。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表明中国已进入与以往不同的历史新阶段,既有前期积累的基础和经验带来的有利条件,更有当前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带来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前所未有的考验需要开拓新思路新战略,需要揭示新特点新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加深了对当代中国实际客体的精准把握,成为新思想出场的具体实际逻辑。

(三)全面吸收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加深对文化客体的准确把握

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客体。习近平非常重视梳理总结我国五千多年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事业能够化险为夷、乘风破浪、不断前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8]。他认为历史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能给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验借鉴,使我们在了解历史上治国理政智慧、治乱兴衰规律中获得立足现在,开创未来的启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梳理和阐释,强调要以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切入点,着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思想营养及其时代价值,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基础上,凝练出更具有中国气质的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强大的文化底气、更牢固的文化根基。

(四)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潮流,加深对时代客体的完整把握

世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客体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正是因为邓小平深刻洞悉二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及其发展趋势,认为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才使我们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抉择。当今世界形势波谲云诡,我国的外部环境暗潮汹涌,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合作与打压的两手策略。特别是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大国战略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需要各国共同应对的问题增加,全球面临更多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的风险和挑战。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习近平强调,中国已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变的主要推动力量,我们必须保持非凡的战略定力,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首要任务,必须通过自身的发展,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这些科学分析是对当前国际形势新变化的深刻认识,反映习近平准确把握了世界潮流浩荡的规律,体现出习近平的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怀。

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客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强调放宽视野,正确吸收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为我所用。他认为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人类形成命运共同体,各国之间要加强文明交流,促进文明互鉴。他强调,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能狭隘地闭门造车,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但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二是辩证对待,弃其糟粕,学其精华;三是学习国外的东西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通过消化吸收再实现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客体是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这些客体要素在这个开放性系统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本源,起着根本和主导的作用;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是根源,需要继续传承弘扬;世界文明是思想资源,需要鉴别借鉴;中国国情和世情是依据,需要科学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客体多元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呈现以马学为本、国学为根、西学为鉴、国情和世情为据,相互融合、综合创新的形态特征。对这些多元客体要素的把握程度和要素之间的结合匹配度,是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作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习近平不仅带领全党努力提高对理论客体、实际客体、文化客体和时代客体的全面认识,深化对这些客体要素的整体把握,而且努力推动这些客体要素的深度结合,凝练出一系列独创性的成果。如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解决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实际问题,同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济思想的养分精华,借鉴吸收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而形成的。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9],才能在实践中开创新路,在新路中凝练经验,将经验升华为理论原则,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习近平的这段话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多元客体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途径,成为指导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动准则。

四、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之问,实现新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波澜壮阔的历史,特别是毛泽东在1938年10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并通过整风运动的学习教育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进行理论创新活动的整体自觉。跌宕起伏、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作活力竞相迸发,指导思想先后实现五次与时俱进,中华民族也日益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增添了绚丽夺目的瑰宝,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指南。

(一)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推向新时代

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轻而易举、说说笑笑就能完成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袖具有将“高度的科学精神与高度的革命精神相结合”[10]的综合素质。科学精神遵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要求领袖必须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体现了对领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创新能力方面的素质要求;革命精神遵循中华民族复兴的正道,要求领袖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立场,这体现了对主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立场情感方面的素质要求。只有这两方面的素质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领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观条件。习近平具有理论创新的非凡勇气和卓越智慧,他以回应新时代新问题为契机,对实现“两个相结合”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习近平具有“不负人民”之情和“精忠报国”之志,把对中国人民谋幸福,对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经验智慧,对马列主义做了独立的光辉的补充,成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时代。习近平当之无愧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这个伟大思想镌刻上习近平本人思维方式、个人风格、语言特点的烙印。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100年历程中,三次历史性飞跃都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以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和特殊条件的理论成果将马克思主义发展推向新阶段。以毛泽东为主要创立者的毛泽东思想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理论的重大突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世界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书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涉及、我们的前人从未讲过、其他理论都无法解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一系列突出问题导向和鲜明原创性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中的一个标志性里程碑:全方位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提出影响世界的中国主张,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充盈着文化自信、精神赓续的丰富内容,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创造性地回答建设有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问题,充分彰显其真理光辉和思想伟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综上所述,习近平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对新时代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习近平之所以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飞跃,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成要素的角度看:一是因为习近平有强烈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不仅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号召,而且率先垂范,做好表率;二是壮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队伍,调动主体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体认识,推动综合创新,展现了强大的理论创新活力;四是主动回应党和国家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以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四个方面既体现习近平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贡献,也揭示习近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密码,更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生动案例,增强我们“两个维护”的坚定自觉。

猜你喜欢

客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浅议犯罪客体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凡客体”之不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