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与建设

2022-12-27王先达

治淮 2022年10期
关键词:里下河入海淮河

王先达

一、概述

里运河古称里河,串场河称下河,介于这两条河之间的地区,叫里下河,系由古泻湖逐渐演变而成。

里下河地区地处淮河下游,区内河流均流入黄海。新中国成立初期,里下河地区的范围是:北以废黄河为界,南到通扬运河及栟茶运河(现为如泰运河),西起里运河,东到黄海。1951年开挖苏北灌溉总渠之后,里下河地区的北界由废黄河改为苏北灌溉总渠(总渠与废黄河之间的地区,称为渠北地区)。里下河地区以串场河为界(通榆河开通后,以通榆河为界),西部为腹部地区,东部为滨海垦区。该区中间低,四周高,地形如锅,河网密布,区内主要河流均东流入海,形成独立的排水体系。该区面积约为2.4 万km2。

新中国成立前,受黄河夺淮影响,里下河地区洪、涝、旱、渍、潮、卤等灾害频繁,尤以淮河洪水危害最大。1921年淮河大水,归海坝开放,淮扬里下河地区尽成泽国;1931年大水,里运河东堤全线溃决(26 处决口),淮(阴)扬(州)之间,一片汪洋,里下河地区淹地1330 万亩,倒房213 万间,灾民350 万人,死亡7.7 万人。潮卤为害也很严重,近百年内,海啸曾9 次成灾,1939年潮水入侵,水深2 米,仅滨海县就死亡1.3 万人。大旱年卤水倒灌至兴化东部,灾后多年才得以脱盐。

新中国治淮以来,里下河地区的水利规划与建设,从防御淮河洪水和沿海挡潮卤开始,逐步进行内部治涝,发展到灌溉、供水、除涝、航运等综合治理。

二、西拦淮河洪水,东挡黄海潮卤

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治淮初期规划,按照行洪8000m3/s 整治淮河入江水道,800m3/s 开辟苏北灌溉总渠;加固里运河堤防,整修归海坝及涵闸,疏通里下河地区入海水道,增强了抗洪保安能力,为战胜1954年洪水发挥了巨大作用,避免了1931年大水那样的惨剧。以后,又多次整治入江水道和里运河,开辟了分淮入沂水道,增加了淮河下游入江入海的泄洪能力,使洪泽湖的设计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经1991年洪水考验,里运河大堤巍然屹立,保证了里下河地区的防洪安全。

在加固里运河堤防的同时,于滨海垦区全面兴修沿海海堤。从1949年起,苏北兴建沿海海堤,新筑废黄河~射阳河和新洋港~斗龙港之间两段海堤,共长83 公里。经过四年努力,基本上建成了北起赣榆、南到长江口的680 多公里海堤。此后,陆续修建河口挡潮闸。1956年首先建成射阳河挡潮闸,第二年建成新洋港闸。历经十几年,苏北沿海除灌河口外,其余各港(河)都建了挡潮闸。海堤和挡潮闸挡住了黄海潮卤,战胜了1965年、1981年等多次台风大潮,使里下河地区摆脱了潮卤之害。

三、建设比较完善的排水体系

在初步解决洪水和潮卤灾害之后,即着手开展建设排水体系。

(一)腹部地区和滨海垦区分别建立排水入海体系

按照1956年淮河规划,里下河腹部地区和滨海垦区分别按10年一遇标准建立各自的排水体系。腹部地区通过疏浚射阳河、新洋港、斗龙港,增辟黄沙港等四大港排水入海;滨海垦区从南到北分为9个相对独立的排水区,分别疏浚区内原有河道或增辟新河排水入海。

(二)沤田改旱田

新中国成立前,里下河地区有400 多万亩沤田,约占耕地的40%以上。沤田常年浸泡在水里,叫“保沤”。一切农事活动都带水操作,水下耕耖,保水栽插,带水收割,沤水养田,劳动强度很大,耕耖异常艰苦。由于淤泥太深,牛不能耕,靠人拉犁,效率很低。耕作粗放,广种薄收,产量低,亩产150~200 公斤。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沿袭这种耕作方式,农民穷苦不堪。

在淮河洪水得到控制、地区水利条件改善以后,从1955年开始进行沤田改旱试点,通过改良土壤,种植绿植,合理施肥、轮作,改进耕作制度,到60年代得到大发展,到70年代初将400 余万亩沤田全部改为稻麦两熟田,实现了农业生产水平的重大突破,成为江苏省最为重要的米粮仓。

(三)联圩并圩,提高腹部地区排涝标准

经过1954年、1962年和1965年的洪涝检验证明,就里下河腹部地区防御洪涝灾害来说,证明了有圩胜无圩,大圩胜小圩。此后,经过多年联圩并圩,不断总结经验,将原来2.3 万个小圩区合并成2400多个大圩区,并在圩内建闸控制,建站抽排,缩短了防洪战线,提高了排涝标准(一般为5~10年一遇)。

四、进一步提高防洪、防潮、除涝标准

1991年大水之后,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实施了入江水道整治、洪泽湖大堤加固、分淮入沂整治和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设计行洪流量2270m3/s),使洪泽湖的设计防洪标准(主要保护里下河地区)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2003年3月2日国务院批复的《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简称《规划》)要求:继续实施入江水道整治、洪泽湖大堤加固、分淮入沂整治等3 项工程和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设计行洪能力7000m3/s),使洪泽湖的设计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前3 项工程已经建成。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也于今年7月30日开工建设。

《规划》提出的按50年一遇防潮标准新建、加固沿海海堤工程,正在逐年实施中。

《规划》还提出里下河洼地(面积2.3 万km2,耕地1670 万亩)的除涝规划。

五、提高引(调)水、排水能力,改善通航条件和生态环境

治淮初期开挖苏北灌溉总渠、加固里运河堤防之后,以里运河、串场河、通扬运河为西、东、南干渠,输送淮水到该地区发展农业灌溉。20世纪50年代后期,江苏省提出开始实施淮水北调、江水北调工程规划:1957年、1958年、1961年先后开工建设淮沭河(分淮入沂)、新通扬运河和江都泵站,北调淮水到淮阴专区改制种稻,向里下河地区引、抽江水。80年代,江苏省又提出江水东引北调工程规划:两河引水(新通扬运河950m3/s,泰州引江河600m3/s;东引950m3/s,向里下河地区供水;北调600m3/s,主要向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供水),三河(三阳河、卤汀河、泰东河)送水到里下河地区(及渠北地区)。

按照规划,90年代先后开工建设了通榆河中段(海安~响水)工程(引江100~50m3/s)和泰州引江河一期工程(含高港站、抽引江水300m3/s)。

进入21世纪之后,经国务院批准,2002年12月27日开工兴建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的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之后又对江都站进行改造,按引水950m3/s 扩挖新通扬运河,整治了卤汀河。江苏省实施了泰州引江河二期工程,引江能力达到600m3/s。按照《规划》提出的里下河洼地除涝规划,江苏省整治了川东港,疏浚了泰东河,按10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实施了里下河地区5000多km2面积的排涝工程,其中包括射阳河、黄沙港、斗龙港、新洋港等4 港整治工程。

上述里运河、三阳河、潼河、新通扬运河、泰州引江河、泰东河、川东港及射阳河等四大港都有引江水、排涝水、通航的功能,通榆河除引水外,还是一条三级航道;江都站、宝应站、高港站都可抽引江水北送,也可抽排里下河地区涝水。据统计,自江都一站建成以来到2019年,江都站累计抽引江水2744 亿m3、抽排涝水395 亿m3;泰州引江河自一期工程建成到2019年,累计抽引江水497 亿m3,排涝水66 亿m3。另外,这些引、排水工程的建成,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例如江都站已建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泰州引江河及高港水利枢纽、宝应泵站等都是重要的风景区。经过疏浚,泰东河引水能力达到200m3/s,成为三级航道,两岸风景如画。

里下河地区的水利建设为该地区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里下河入海淮河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黄河入海见奇观》 中国画
淮河
黄河入海,我们回家
听“黄河入海”的故事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