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开发的构想与实践
2022-12-27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体育局高兴福
■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体育局 高兴福
现阶段,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载体,常态性不强;校本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深度不够,系统性不强。2009年,笔者根据自己兼任县教体局教研室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简称“两课”)教研员的工作实际,结合前期参与过县域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改革实验的经历,萌生出改变“两课”的“门户之见”,让它们有效整合、互惠互利的想法。随后,组织力量开展了调研“两课”实施现状、组建“两课”整合开发工作室、专题培训工作室成员等活动。2010年,笔者据此申报了省级课题,并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对县域“两课”的整合开发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整合开发“两课”的可行性分析
“两课”虽然有表现在国家意志与学校需求、标准化与个性化、必修与选修等方面的区别,但把它们整合起来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首先,“两课”是一母同胞的“新课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期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此背景下,过去的活动课、选修课受到专家们的重视,他们希望将其“课程化”,且能常态地、规范地发挥课改期望的某些课程功能,“两课”于是被提了出来。可以说,“两课”同是新课程改革的重难点和突破点,它们能否真正落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其次,“两课”存在诸多交叉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由课程形态的维度界分类属的,它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有助于弥补学生创造角色的缺席;校本课程是由课程管理主体的维度界分类属的,与之相对的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体现了我国课程开发及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因此,既然同属“课程”,只是界分类属的维度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三级课程管理中不仅凸显学校管理地位而且是“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中也有相对于“学科型校本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最后,“两课”都须植根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之中,都要调用学校多方面的资源。无论是从课程管理层面分析,还是从课程开发和实施层面分析,在当前课程专业水准不高、专业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如果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各自为政”,都是不经济的,而实行统一规划,使两者共享资源,才是集约之举。
整合开发“两课”的实践
确立“五化”整合理念。“两课”整合开发的本质,是以系统思维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它追求学习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学习的再概念化和整体性。笔者和团队经过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确定了“两课”整合开发的“五化”理念。一是“课题化”研究。以课题的方式开展“两课”整合研究,有助于团队成员全面理解“两课”间的关系、创新实践策略、积累改革实践,同时,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又可转化为小课题。二是“课程化”建构。整合“两课”不是简单相加,而是综合课程内及课程间的交点、支点和契合点,或融合、或补充、或重组、或综合,形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要素。三是“生本化”设计。生本化设计就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坐标,设计课程目标、精选课程内容、选择科学有效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和机制。总之,构建满足学生充分发展需求的课程,是整合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校本化”实施。课程校本化是学校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是“两课”整合开发的必然选择。“校本化”实施的两个重要特征是:以生为本设计,因校制宜实施。因此,要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是“整合化”推进。在校本化实践中,要依据课程及课程间纵横关系,进行整体设计、整合实施和联动发展。努力实现课程管理统筹协调、设计对接融合、资源共建共享、评价综合全面。
构建“四步”开发模式。一是建立联系。我们从“两课”的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等要素中,发现其共同点、连接点、契合点、互补点,探索它们在一方面或一个要素、多个方面或多个要素上的相关性联系。二是整合设计。我们以课程相关性联系为切入点,进行整体考虑,具体做到:合理配置教师团队;整合细化主题及内容;围绕主题内容、目标和学生实际,确定课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活动时间;保证教学连续性和整体性。三是同步实施。我们按照整合设计方案,制订实施计划,分解任务,综合各学科力量展开教学。在具体实施上,可以多学科共同参与一个主题研究、进行成果展示或总结评价,可以将学科课时合用,可以共用指导教师,还可以利用主题实践获得的资源,开展学科拓展性学习。四是优化提升。当整合开发经过一轮次教学实践后,我们组织优秀教师或专家进行评估论证,综合评价整合开发的绩效。例如,评选优秀的课例资源、总结有效的策略和方法、积累优秀成果及作品、反思开发过程存在的问题等。
整合开发“两课”的成效
几年来,县域内小学教育领域借力课程整合开发,在学生素养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内涵式发展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一是促进课程课堂提质。一方面,课程资源得到不断优化。整合学科教师、学生家长、当地行业专家,组建“两课”开发共同体,有效化解了教师短缺问题;整合“三级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形成了“生态教育”“幸福教育”“七彩教育”等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整合学习资源,突破学科壁垒,学科教师的融合设计、协同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改革转型提质。以“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为主导的课堂逐步成为常态,课堂效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学科教学积极整合单元学习资源,形成了单元“三板块”教学模式(教材教学、读整本书、学科综合性学习)。二是促进教师提能。教师在课题引领下,不断地经历“学习—探究—实践—提升”,其研究能力、教学水平快速提高,县域内有278名教师先后成长为课程开发的骨干。牟新、孙新宏、王伟等7名教师代表承德市参加河北省“两课”评优活动,均获得一等奖。三是促进学校发展提速。整合开发不仅为“两课”插上了翅膀,也积累形成了“优势互补、深度融合、有机整合、共建共享”等有效策略。这些有益做法辐射推广到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教师研修等方面,促进学校各层级工作整合和优化,先后有6所学校被评为河北省素质教育示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