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现实意义

2022-12-27宿小妹

农村.农业.农民 2022年5期
关键词:农耕中华文明

宿小妹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从“一农”拓展到“三农”,从农民增产增收拓展到乡村全面振兴,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统筹推进乡村各项事业全面均衡发展。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所谓“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就是要关注和研究社会发展的文化变迁、需求和规律,从文明高度和视野求解文化命题。如在乡村要传承和发展好优秀的乡土文化传统,使人民群众物质上富裕、精神上富足;在家庭、在村(社区),要以民间文艺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振兴,必然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召唤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乡村是文化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2]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包括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二是乡村手艺。如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传承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了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中华农耕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不尽相同。乡村空间形态是中华农耕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乡村生产方式是中华农耕文化产生的基石,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技术、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乡村生活是中华农耕文化的蓄养池,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农耕文化的蓄养池就会干涸,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只能是“展品”和记忆。

二、中华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根”和发展之“魂”。只有高度自信、繁荣发展的乡村文化,只有风清气正、遵德守礼的乡土文明,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一)通过中华农耕文化的凝炼铸造乡村振兴的灵魂

传承好、提升好、发展好中华农耕文化,就是为乡村塑形、铸魂。中华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就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灵魂。只有抓住文化振兴这个“魂”,塑形与铸魂并进,才能凝聚向善力量,才能真正激发出乡村振兴的动力。只有乡村文化得以振兴,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文化兴则道德兴,道德兴则人心聚,人心聚则百事成。千百年来,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农民聚集而居,在历史变迁、生产发展和民族融合中逐步形成了宗族文化、伦理文化、节庆文化、耕读文化、祭祀文化等,其相互杂糅,共同形成了一种朴素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经过世世代代的提炼和阐释,衍生出灿烂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变迁中,不论生产技术如何更新,朝代怎样更迭,中华农耕文化孕育的敬天法祖、尊老爱幼、遵德守礼、勤俭持家、以和为贵、友睦相邻、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等传统美德一直是备受推崇的主流价值观,不仅在古代社会发挥着约束乡民、维护良好乡风民俗的重要作用,在现代乡村同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传承、提升、发展中华农耕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可以留住乡村的本色、乡村的底蕴,有着优秀文化基因的乡村才不至于在发展中丢魂、迷失、被遗忘。

(二)通过中华农耕文化的提升引领乡村振兴的走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文化是乡村的“精神”“神韵”。任何物质,必须通过文化展现,才能把正能量发挥到极致。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能量源泉,通过文化振兴提振农民精气神,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农民、武装农民,让广大农民的脑袋“富”起来,思想“富”起来,精神“富”起来。文化振兴决定了乡村振兴的高度和方向,决定了乡村振兴的成色和质量。只有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才会有所依托。

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可以引领和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和农村文化发展不充分的战略选择,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和必要保障。繁荣向上的乡村文化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凝聚民心,吸引大家共同为乡村发展协力奋斗;文化是乡村治理的“奠基石”,其蕴含的伦理文化是引导乡村风气不可或缺的力量,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完善乡村自治体系;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指挥棒”,可以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价值引领,乡村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有助于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约束村民共同遵守生态道德,加快乡村生态振兴;文化是乡村振兴的“聚宝盆”,历史悠久的乡村文化是一笔可深挖的宝贵财富,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因素;文化还是乡村振兴的“招才树”,不仅可以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良好的环境、丰富的文化供给,还是吸引人才、招揽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3]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重铸乡村灵魂,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可以为乡村振兴沿着持续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定位导航。

(三)通过中华农耕文化的发展接续优秀文脉的传承

中华农耕文化经过漫长的浸润和发展,积累了许多优秀文化的基因,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积累了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华农耕文化蕴含的社会思想、哲学思维、人文精神、治理之道、生态理念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能够长久传承的科学知识、思想理念、经验技术,都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对事物规律性的科学认识。中华农耕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对客观世界、对社会生活的科学认识。如我国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发现一年可以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发明创造出的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时间指针。古代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气候变化规律,虽然总结的是江淮地区的自然气候变化规律,但是实际上对各地发展农业生产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国宋代以来创制的《耕织图》,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皇家到各级地方官吏,都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劝农,教老百姓怎么从事农事活动。如种植水稻,从育秧、插秧、耘田、秋收,到打场、藏粮;再如养蚕,从孵化、采桑、缫丝,到丝织,每个生产环节都通过生动形象的图像体现出来,通俗易懂,继承了历史上我国农民在耕、织方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这就是科学知识通过文化在进行历史的传承。如果没有这种传承,我国的农耕文明就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要维护好国家、民族永续发展的根脉。确保国家粮食、生态、文化的持久安全,就是维护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基。[4]如果中华农耕文化丢失了,农业就会萎缩,乡村就会凋敝。反过来,中华农耕文化滋养的土壤就会流失,中华农耕文化的“根”和“源”就没了。在中华农耕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源”随之也没有了,中华民族的文脉就断了。乡村将会成为记忆中的故园,那些曾经烙印在人民精神家园中的“乡愁”就会被遗忘、被断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传承、提升、发展中华农耕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留住根、留住魂,引领乡村振兴的整体走向,而且是赓续中华农耕文化、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

猜你喜欢

农耕中华文明
农耕旧事十二韵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