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清自得诗书味,古韵翰墨香怡人
——中考文言文鉴赏分析类题型答题指津
2022-12-27李仰臣
李仰臣
鉴赏分析类题型是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不同的题目,考生可以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一、品味语言题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对文中词句的表达特点进行品味、分析与欣赏,旨在考查文学欣赏能力。其实,这也是《初中课程标准》中关于鉴赏评价的重要考点之一,是近年来中考试卷中不断得到加强的一个考点。考生学会品味记叙文的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才能更好地窥探语意的内涵,理解作品的主旨。题型一般是填空题和简答题。
具体设题方式有:①联系具体语境,请说出你对某段中加点词“XX”的理解。②文中画线语句中的加点词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③说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这个修辞手法的作用。④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中的某个语句。
【典例探究】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1.说说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二字的表现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例分析周敦颐《爱莲说》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 题考查赏析刘禹锡《陋室铭》中字词的表现力。这两句话把“苔痕”“草色”拟人化,“上”字生动地写出苔痕漫上台阶的状态,而“入”字生动地写“草色”有情,显得陋室环境生机盎然而又与世隔绝,衬托出主人情趣高雅而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独特形象。第2题考查对《爱莲说》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比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将菊、牡丹和莲分别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揭示了莲的内在气质,表达对莲花的赞美,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1.“上”:长上(长到),苔痕本来为静态,写成了动态;“入”:映入,草色本来为静态,化静为动;“上”“入”二字运用拟人,富有情态,描绘出陋室自然环境的美。2.(1)对比、衬托,把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的高洁相对比。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突出文章的主旨,表达作者的感情。(2)比喻,将菊、牡丹和莲分别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揭示了莲的内在气质。(意思接近即可)
[策略]解答语言品味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用词的角度赏析。阅读文言文时,反复咀嚼品味加点的词语,先弄清其语境义,再看它展现了事物的什么特点,然后看它体现或蕴含怎样的情感。最后用答题格式作答:
文中“_____”一词,写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或者强调突出了)____特点或内容,形象生动(或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____的思想感情。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先要弄清文章使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采用恰当的答题模式:
(1)比喻。把______比作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或描绘)了____(对象)____的特点。
(2)拟人。把______拟作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对象)____的特点。
(3)排比。强调了____(对象)____的特点。
(4)设 问。引 起 读者对____(对 象)的特点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或突出)了____语意,加强语气语势,表达强烈感情,增强了感染力。
(6)反复。突出事物____的特点,强化感情,增加表达的层次感和韵律感。
(7)夸张。突出被描述事物____的特征,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8)对偶。把____的语意表达得更完整、透彻,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节奏感和感染力。
3.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借景抒情、夸张、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
一般的答题格式是:
运用了___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内容,表现了___的作用,表达了___的情感。
比如“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曹刿形象,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1)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作对比,突出了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2)将鲁庄公与曹刿对战前准备的认识作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远谋”。(答出其一即可)
二、体味情感题
此类题考查的是考生“披文入情”的能力,即透过文字进而感悟、领会作者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属于整体把握,要求考生指出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要求考生指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体味题,可尽量结合主旨句、哲理句、议论句来分析,并能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来作答。
【典例探究】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来源:《论语·子罕》)
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甲文认为“惟吾德馨”,因而陋室不陋。乙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可见这里的“君子”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答案]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策略] 解答这类题,应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作者的生平,作者的生平境遇往往在文中体现出来;二是时代背景,中考选文的作者都是历史上的大家,这些作者都是关心国家、关心百姓生活的,因此任何一篇作品都有时代特征,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三是从文章的内容去分析,作者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感情,从读中去体味,是最容易做到的。
三、分析形象题
近年来,分析文言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或评价人物等,已经成为中考试卷不断强化的一个重要考点和考查方向,这合乎初中语文《考试说明》中“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的相关要求,目的是提升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与感悟能力。这里的人物形象,包括作者的自我形象和文中的人物形象。比如“结合选段,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典例探究】
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下面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空,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①,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②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③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④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来源:《书谢御史》)
注:①用事:掌权。②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③削其籍:革去他的官职。④筇屐:筇,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1)[甲]文第二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赞语呼应了第一段中“______”和“忘怀得失”两句,突出了五柳先生的隐士性格。
(2)[乙]文中人们称赞谢御史“此真好御史矣”,是有感于谢御史_____的行为,从中可以看出谢御史具有______的高尚品格。
(3)两文都写了主人公_______的兴趣爱好,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解析]人物形象分析题的阅读材料,一般是记叙性文字。读这类短文,一定要弄清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人物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中心事件是什么等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活动和事件所表现的人物品质或性格,然后进行归纳组合即可。
[答案](1)不慕荣利(填“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亦可)(2)“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或:“怒,命卒曳下奴,笞之”)不畏权贵、敢于执法(3)喝酒写诗(填原文“衔觞赋诗”或“饮酒赋诗”亦可)
[策略]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呢?现拟就此略说一二。
1.正面描写。答题时先用一个精练的总括句给人物定性,再从文中摘选出描写人物言行、神情的语句,并指出使用的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并表述出来。
2.侧面烘托。即通过描述与特定人物相关的其他人的述评、态度和反应等,间接地表现特定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答题时可以先明确其他人的反应表现,然后通过二者的对比,分析特定人物的形象特点。
3.分析环境。答题时先从文中找到描写环境的句子,然后把握环境的特点,最后概括其作用,比如:烘托人物什么心理,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4.把握情节。情节是人物行为和活动的过程,答题时要抓住人物主要的性格特点,结合相关情节列点分析。也就是先指明某个情节,再分析人物性格;或者先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后找出相关的情节。
四、拓展延伸题
这类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多角度、创造性、多元化理解探知的能力。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多元化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也可以立足文章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解答此类考题时,首先要弄清题目是感悟启示、评析鉴赏、献计献策、比较评判等中的哪一种类型,然后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答题方法。
【典例探究】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能力和拓展能力。解答时,一要结合选文中唐太宗关于“创业”与“守业”的看法,体会他的治国思想,并联系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论述,将二者的思想进行比较,找到两人治国思想的相似点,进行分析整理。[乙]文中唐太宗与房玄龄、魏征探讨关于“创业与守成孰难”的问题时,提出“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说明唐太宗的观点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都认识到了君主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守住基业。最后,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把自己的探究结果表达出来。
[答案]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策略]解答此类考题时,首先要弄清题目是哪一种类型,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答题方法。
1.阅读启示。此类题往往要求考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呈现开放性,答题有一个自由的空间。比如:“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答题时,考生一要紧扣文本,即所产生的感想、得到的启示,必须与文本内容相关;二是联系实际;三要注意语言的概括性。
2.评析鉴赏。此类题要求考生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进行评析或鉴赏,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解题时,一是要初步把握文中题目所要求的评析点;二是要抓住评析点在文中的具体语句;三是要明了这种特点所产生的效果。
3.献计献策。此类题要求考生针对命题者提出的某个问题,“结合选文,联系实际”,摆出对策方法,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其实,这是要求考生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并结合自身的成长实际,明确指出具体的做法。
4.比较评判。此类题就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选文放在一起,让考生进行同中求异的思考;或者一篇选文中两个不同的人或物,让考生异中求同,清楚地认识文章的本质特征。比如:“狄青与《陈涉世家》中的陈胜都借助神灵来谋事,请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作答时要吃透选文材料的内涵,亮出自己的观点,能自圆其说,联系实际,用“观点+理由”的方式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