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处理小朋友冲突,大人要有边界感

2022-12-27与归

时代邮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男童成年人边界

● 与归

家有小宝,有幸福,也有烦恼。近年来,育儿话题不时成为社会热点,人们在具体的事件中讨论、学习,一些共识在逐步形成,如不能体罚孩子、为孩子减负等;但一些分歧也仍然存在,如怎样辅导作业、如何处理小朋友之间的冲突等。

最近,南京一家长“上门掌掴男童推倒老人”一事,就引发了轩然大波。起因系两男童疑因抢玩具打闹致一方头部擦伤,受伤男童家长鲁某某到对方家中讨要说法。其间,鲁某某情绪激动,用手击打对方男童面部,致其仰面倒地。该男童祖父与鲁某某发生肢体冲突,被鲁某某推倒致腿部骨折。

事发后,被打男童家长报警,鲁某某被刑拘,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检察院提前介入办案。本来只是一起常见的小朋友之间的冲突,结果由于家长的不恰当介入,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其演变成了一起刑事案件。这就让整个事件具备了非常典型的警示意义:处理小朋友之间的冲突,一定要注重方法,把握好边界。

面对孩子们之间的日常性冲突,要坚持孩子优先的原则。什么意思呢?就是让问题尽量在孩子们之间解决,让孩子成为处理矛盾和情绪的主体,老师也好、家长也罢,在其中起引导作用,而不能直接代劳,更不能直接用暴力解决问题。

哪怕是问题一时无法在孩子们之间解决,家长不得不介入,也要尽量坚持让孩子与孩子沟通、家长与家长交涉,而不是一方的家长,直接面对另一方的孩子,这是不对等的。成年人理应比孩子更懂轻重、更能寻求解决之道,这是成年人介入小朋友之间冲突的前提,而不是因为成年人的拳头更大。所以,在处理类似的冲突时,不打孩子是底线,不打别人家的孩子更是底线,否则,不仅违背健康的教育理念,还涉嫌违法。

遇到类似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当一个成年人对儿童挥出巴掌的那一刻,这就已经成为了一起公共事件;而当老人被推倒在地,经医院鉴定为骨折,达到一定伤情级别的时候,这就又超越了一般的治安事件,进一步恶化为刑事案件。

为什么事情会持续恶化?就是因为边界一再被打破。这个边界就是不要轻易地以成年人的力量、粗暴和威严侵入孩子的世界。更坏的是,当暴力展现的时候,孩子也在现场。这是在向孩子们传递一种怎样的处事原则?他们的价值观是否会受到影响?幼小的心灵是否会因此受到冲击和伤害?

正如北京教育学会青少年成长研究会秘书长陈刚所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节点都会被特殊事件、特殊任务所影响。对被成人掌掴的男孩来说,这是人生中一次被殴打的特殊事件,而鲁某某的儿子目睹了父亲的暴力行为,也会留下负面的心理印象。对两个孩子的心理干预中,必须要给孩子解释这件事谁对谁错。”

所有父母,无论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的,还是自家孩子欺负了别人家孩子的,都要认识到,这本质上是孩子们自己的考题,家长的作用在于引导和启发,最终还是要让孩子自己去作答。如果处理矛盾的方式是越俎代庖,不仅很难达到想要的目的,还可能南辕北辙,给孩子们造成难以驱散的成长阴影。

猜你喜欢

男童成年人边界
4名小学生护送2岁走失男童
成年人是如何渐渐失去朋友的
拓展阅读的边界
成年人的辛苦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思考新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