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最亲的人一起重建血脉森林
2022-12-27伍里川
● 伍里川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国人郁结千年的悔恨与惆怅。如此说来,子欲养,亲还在,则是最好的人间行孝图景了。
一段“孙女带84岁爷爷游中国”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主人公是95后女孩小万,她经过再三思考,决定辞职陪伴原本独居的爷爷完成心愿。同类叙事还有很多,譬如“四川博主带妈妈游青岛”“河南养女扛着养父在天安门看升旗”。这些事例感动了万千网友,其间表现出的“亲情重塑”意识,引人深思。
无论这些回到亲人身边、维护家庭关系的当事者是出于何种考虑,他们撇开经济算计,决然向最亲的人无私付出的事实,终究促进了血脉森林的重建,让社会上关乎亲情修复、巩固的思索更进一步。
对社会的人而言,谋生方式不可或缺,但“小万们”的“回归”是对功利理念的挣脱,意味着要做出常人难以承受的“牺牲”,这太不容易。我将之视为另一种人生出彩——执意把最亲的人“扛”上生命中草木丰盈的地方的人,是在对无常命运和自我努力穷尽“糅合”之力,以期消解心中块垒、得到精神满足。
在这些令人动容的事件背后,存在这样一个趋向:世人越来越深沉地对家庭关系作出思考,越来越关注亲情塑造。三年疫情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与此同时,家庭成员相互扶持、共同抗击病毒,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才真的意识到家庭这个最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而疫情只是让人们彼此拥抱的外部因素之一,人生的流变,命运的颠沛,识见的深沉,也会促使一个人在学会放下之后,用心打量身边的“老人”。
不久前,我的一位初中同学,携丈夫和儿女回乡。多年前,她不顾家人反对,偷偷跑到异乡结婚生子。其间经历,一言难尽。人到中年,她才恍然大悟,重归亲人身边。这几十年的亲情阻隔,是岁月也难以化解的遗憾。好在,该走的路已走,该懂的道理已懂。
其实,这样的心路历程也是珍贵的。人都可能陷入迷思,甚至做出错误的选择。重要的是,任何时候的迷途知返,都有意义。扛着养父看升旗的张白鸽,经历过嫌弃养父捡破烂的心理阶段,但她很快被瘦弱养父所表现出的爱的惊人力量所打动。
昔日有歌《常回家看看》,阐释了陪伴的内涵。但“陪伴”常常在各种“不陪伴”的理由中,变成庸俗的说辞:老是守着父母,没出息。我们总放大“远方”的含义,这是因为我们更相信“远方”是属于自己的奋斗单元,“远方”早已和“亲情”做了了断。这也是一语“忠孝不可两全”没有说出来的意思。
但在某种意义上,“远方”和“亲情”其实是可以“兼顾”的。前提是,我们不再只把远走高飞当作成功的“标配”,而是重新审视“心灵老家”的地位,改变亲情或家庭伦理在人间叙事中的“失重”情形。这也是社会对个体、家庭提出的新要求。时代的进步,离不开个人的勇往直前,但个人对亲人的牵肠挂肚何尝不是在积聚一份责任、修筑一座港湾?
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当下,一个人对亲人的悉心照顾与陪伴,已经超越了“知恩图报”的层次,上升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共鸣。昔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今有“带爷旅行”“扛父观旗”……这是在烟火人间、大美中国完成的“双向奔赴”,浩浩荡荡,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