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校体育发展脉络的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应然倾向与策略①

2022-12-27何凌辉龚坚

关键词:延时体育课教学内容

何凌辉, 龚坚

1.西南大学 人文体育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2.西南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3.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山小学校,重庆 401122

在素质教育模式下我国义务教育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如学生学业压力大、家庭因教育支出经济负担重和教育失衡等现象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突出问题.为此,2021年4月12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此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1].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旨在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为促使“双减”政策有效落地和取得切实成效,增强均衡教育效力和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学校体育应坚决把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回归育人本位,摒弃工具化价值理念.学校体育中延时服务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延时服务教学质量不仅能减缓家长的焦虑,而且能促成均衡教育的良性发展,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3].

1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脉络

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战略无一不是为国家发展而服务,历史表明,我国教育目标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我国教育在不同时期都有鲜明的社会属性,这就决定了学校体育在不同时期也具备相应的任务和目标,自我国恢复高考以来学校体育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

1.1 多元化发展阶段(1977—1998年)

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高考独木桥”的激进影响,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导致家庭、学校和社会弱化了对学校体育的价值认知.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确定了我国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此背景下,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指出: 学校体育工作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目标[4].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意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中就学校体育作出部署[5]: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和家长关心学生的体质和健康,切实解决师资、经费、体育场地、设施问题,逐步做到按教学计划上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此时,学校体育工作仅初步确定了大致发展方向,并没有实际操作层面的详细要求.在体育思想方面,出现了成功体育、快乐体育、技能体育、主动体育、体质体育、挫折体育等[6]; 在体育教学方面,则出现了“军事体育课”“劳动体育课”等系列自主创新课堂.究其原因,是囿于教育环境特殊和认知差异导致学校体育工作呈现多元化发展形态.

1.2 统一思想阶段(1999—2009年)

1999年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大会,就“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旨,大会指出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试图破除应试教育带来的桎梏.我国自1985年开始,建立每5年1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结果显示1985—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呈连续下降状态[7],这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此次大会指明了学校体育改革的具体方向,确立了学校体育工作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保证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时间和场地等作出了明确指示,尤其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确定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方向和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从根本上统一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使学校体育工作由最初的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转化.在体育教学层面的转化表征有二: 首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归正了运动技术与健康关系的学界争论[8],运动技术与健康并非对立而是手段和目标的行动关系,如此促成了学校体育界的统一认知[9].其次,2001年全国第八次课改将“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体育课也更名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由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化,学校体育实现了由多元化发展向统一方向的转化.

1.3 迈向新时代阶段(2010—至今)

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10].后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政策文件,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同志阐明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 “教育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教育各个环节应融入“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进行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11].同年,习近平同志在北师大师生座谈会提出:“立德树人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论断[12],标志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成为学校体育的价值引领,并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构建了学校体育的顶层设计[13],学校体育工作无论是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应以此为目标导向.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 “学校体育进入全新的时代”[13],正如季浏教授所言,学校体育在新时代发展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学校体育法制保障,落实学校体育德育价值[14].

2 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的应然倾向

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从教学行为而言属于体育学科教学范畴,但又区别于常规体育教学,从形式、要求和组织来看主要区别有4个方面: 其一,教学过程不同.与常规体育教学不同,“5+2”模式是延时服务教学除了辅导学习以外还涉及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等[15],意味着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时间跨度较大,需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其二,教学主体不同.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受众是全体学生,实际上由于个体差异和班级人数多很难照顾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学生人数少且都是自主选择,学生具备良好的兴趣动力,教学可围绕趣味进行教学; 其三,教学时长不同.延时服务“5+2”模式要求每天不少于2小时,说明体育教学时长不再局限为常规体育课的40分钟; 其四,教学内容不同.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更多是单一运动项目教学,而常规体育教学是涵盖多种项目,例如田径、体操和球类等.因此,分析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的应然倾向应先立足这些异同点,再从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构3个维度进行探讨,进而保障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的实施效果.

2.1 健康第一: 构建系统课程体系

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决定学科价值实现和学科认同,于素梅等学者多次呼吁我国体育课程存在低级重复教学现象[16],其主要原因在于一直以来体育课程未建立科学的体系,导致很多人误以为体育课程不具备逻辑性,这从根本上削弱了体育课程的价值意蕴,扭曲了对体育学科的认识.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17],意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新一轮体育课改依旧遵循“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体育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与常规体育课程一道都应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展开设计,但不意味着可以照搬常规体育课程,或者让课后延时服务体育课程成为常规体育课程的延伸环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课后延时服务要做到全面覆盖、保证时间、提高质量、强化保障[18].根据“双减”政策要求,课后延时服务由作业辅导和其他科目形式构成,虽然“双减”政策要求每周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延时服务,撇开作业辅导时间,同一时间段学生只能参加一类课程,每周落实到体育课程层面的课时量更是捉襟见肘,这对课程的系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虑到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的课时周期、时长、学生数量等因素,其课程体系应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化解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顽疾,实现技能为健康服务的教学目的.

2.2 以生为本: 实行大单元教学

“双减”政策要求保证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和提高课后服务质量,鉴于课后延时服务时间跨度较大的问题,其课程应增强自身的系统性,避免出现低级重复性教学[19].美国教育家布鲁纳(Bruner)整体法实验研究表明,从整体或部分出发,解决问题整体法优于部分法.如果运动项目教学每次课都是初步的体验和简单的技术的话,学生则处于“初步的体验”,而他永远都超不出后院打打球的水平[20].课后延时服务涉及多样教学内容,而运动技术学习是有规律系统地学习,因此大单元教学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21],这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入有效地学习,是建立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的基础,对学生身心发育的过程中某些能力的“最适期”尤为重要[22].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可以从大单元的逻辑路径进行梳理与构建,一方面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避免低级重复性教学.另一方面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23].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属于体育学科范畴,体育课后标准对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体可按4个步骤实现: 首先,可采用较为灵活的大单元进行,以趣味性教学或比赛保证学生尽可能进行多样锻炼,让学生在趣味驱动下积极参与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全面增强各项身体素质.其次,以相对集中的大单元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基本掌握部分该项目运动技术,以及对该项目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再次,掌握基本技术与战术,能运用简单的技战术进行比赛,通过比赛感受运动项目的魅力,具备正确的运动审美能力.最后,让学生基本掌握1~2项运动项目,具备一定的专项素质以及技术运用能力,同时在比赛中锤炼意志、健全人格.

2.3 以赛促练: 实现学练赛并存并重

截止2021年5月底,全国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教学,涉及465.6万名教师和6496.3万名学生,其中,城区学校覆盖率为75.8%,教师参与率为62%,学生参与率为55.4%,部分大城市课后延时服务学校覆盖率超过90%[24],说明课后延时服务学生参与度高、体量大,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的长效性.美国著名Rink博士认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做准备,无论你在开展什么教学,坚持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过渡到校外[25],同时这也是体育教学的最高目标——终身体育.1985年Valliant的研究表明,在获得理想的健康效果前有50%以上的人放弃运动,主要原因是缺少兴趣或愉快感[26],延时服务体育教学应考虑围绕学生兴趣设置教学结构,“学而不练、练而不赛”不仅无法掌握运动技能更难以致用[27].由于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是同一项目教学,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可搭配技战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能全面理解所学内容,在练习中则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通过比赛对学习内容进行检验和达到升华,不可在学练赛三者中有失偏颇,应是以赛促练,达到“教会、勤练、常赛”.

3 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策略

为使“双减”政策有效落地和学校体育回归本真,在厘清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的应然倾向后,由于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与常规体育教学有别,针对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4个基本要素应有的放矢制定策略,让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在实施中更有成效.

3.1 教学目标精确化

“双减”后的体育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28],在课后服务环节体育扮演重要的角色.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勾勒了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体系: 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9],而不再只停留在增强体质这单一目标上,因此,课后延时服务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更不是以往的军事课和劳动课,要上升到乐趣、人格和意志的更高层面.一方面,就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来看,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为核心素养的3个要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30],一改以往的单一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元的目标体系中,一定要兼顾其他教学目标确立核心目标,因为核心目标的实现过程直接影响其他目标的实现[31].另一方面,从课程安排来看,“5+2”模式要求学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课后延时服务,说明其体育教学时长要远超40分钟,所以随着教学时长的增加,教学内容也需相应增加,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可因教学内容的增加而改变.因此,目标要定位精准,尤其是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确立以来,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虽然实现了多元化,但如果缺乏具体操作层面的支持,课程目标也往往流于一种形式[32].因此,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中应以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为目标引领,实现体育的自然质功能.

3.2 教学内容规范化

体育教材内容是体育课程内容的载体与媒介[33],但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34],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能有较好的转化,达到教材引领老师而非教材直接作用于学生.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内容较常规体育教学不同,多是单个项目构成,眼下各中小学开展较多的有球类、操化类、传统体育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等形式多样的单个运动项目,这些体育项目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既定的范式,需要在教学设计时准确把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项目的教学者主要由学校体育教师和政府或社会组织派遣的教练构成,特别是“双减”政策后大量良莠不齐的社会体育组织涌入校园[35],由于校外体育培训教学与学校体育教学不同,教练自身难以对教学内容有科学细致的设计,以及学校疏于对教学文本资料的审核,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缺乏规范性,出现教学内容自主化现象.为确保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内容的规范,执教者应在教学前对执教项目形成以学期为单位的教学计划,对所教项目内容要有合理的编排,并在每次执教前撰写教案,在执教完以后撰写教学总结,彻底了解学生学习状态,而不是只停留在课堂观察层面.学校层面也需要对执教者作出相应要求,并定期审查和研判其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可行,该措施有利于规范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内容,使执教者教有所依,学生学有所获,不至于让教学流于形式.

3.3 教学实施多样化

教学实施环节是决定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生都是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点采用多样化方式实施教学,充分利用好课后延时服务的教学时间,在教学实施中保持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多样化.例如: 教师可根据项目特色设定相应情景,在教学中以鼓励和游戏的方式主导教学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要避免出现不符合学情和课后延时服务要求的“游戏课”“训练课”等.即使所教内容属于常规体育教学范畴,也需认识到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是常规体育教学的深化,而非常规体育教学的延伸.在教学实施中应保持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特别是缺乏学校体育教学经验的社会教学团体,避免出现碎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产生“无运动负荷、无战术和无比赛”的三无课堂[36].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应然倾向中的大单元教学对于单一项目具有良好的启示作用,纵向而言可以保证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横向而言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术动作,从而能在比赛中得到检验和提高,这不失为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的一方良药.

3.4 教学评价多元化

我国体育教学片面强调终结性评价,不能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等进行反馈[37].“双减”政策要求课后延时服务要提高质量,体育教学评价是检测其质量的标尺,要坚持主观评价与客观标准相结合[38].为能全面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首先,以形成性评价检验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效果,切实把握教师和学生两大评价对象.其次,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以学期为单位,对学生每学期学习过程表现予以综合评价,评价内容要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对学习的认知和课外自主练习等.再次,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以增值性评价作为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和体现学生的进步空间,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持续性.最后,综合这3种评价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

4 结语

新时代学校体育肩负“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双减”政策为学校体育发展注入新的能量源,而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将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新方向.值得注意的是亟需厘清与常规体育教学的差异,其教学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要与课后延时服务要求对接.因此,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应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遵循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根本方向,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根本目标导向,牢牢抓住“双减”政策的文件精神,充分展现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的价值意蕴.

猜你喜欢

延时体育课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日光灯断电关闭及自动延时开关设计
体育课
基于数据选择的引信测试回波信号高精度延时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宋湘延时答妙对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桑塔纳车发动机延时熄火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