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安医家程云鹏《慈幼筏》“内风”立论治疗小儿惊风探析∗

2022-12-27易伟清胡小英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5期
关键词:脏腑新书脾胃

易伟清 胡小英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儿科四大疾病中,“惊”即惊风,是由多种原因及多种疾病所引起,以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或意识不清为特征的疾病[1]。《幼科释谜·惊风》[2]云“儿之病,最重惟惊”,是儿科的常见四大危重症之一,危害极大。程凤雏,字云鹏,号香梦书生,明末清初医家,祖籍安徽,精研医道,著书颇丰,其《慈幼筏》又名为《慈幼新书》,深刻地阐释了小儿生长发育特征及病理转归,并采集儿科名著论述,结合程氏本人的学术经验而作,论叙精当,切合实用。其中,有关惊证的论述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故笔者着笔析之,以期为中医临床实践防治小儿惊风提供参考借鉴。

1 病因病机

对于惊风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均有所论述。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脾虚生风而成慢惊”[3],认为小儿惊风有急慢之分,急惊风多因热而发,慢惊风多因脾胃虚损而起。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小儿则·惊风》认为“急惊者,乃肝邪有余而风生热,热生痰,痰热客于心膈间……慢惊者,此脾肺俱虚,肝邪无制,因而海脾生风,无阳之证也”[4]。此外,如《闫氏小儿方论》《幼幼新书》等著作,均从急慢之别、虚实之异来论述[5-6]。至明代,诸医家在惊风的研究中,出现了因惊而致的惊证与因风而致的风证相混淆的状况。如明末王大纶《婴童类粹》列惊风24候图说证治,将惊风细分为24种,亦为当时惊风病因病机纷繁复杂的表现[7]。

程氏在惊证的发病上就有着独特的见解,不论是急惊风或是慢惊风,其认为病皆自内生,与木、土二脏相关,反对时人外风立论,风痰外邪致病之说。

1.1 急惊风多本气发病所致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脏腑形态尚未成熟,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健全。故《灵枢·逆顺肥瘦篇》言“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具体来看,小儿心、肝两脏未臻成熟,功能尚不健全。因此,若感受邪气或内在阴阳的变化,易致心不能主血脉,神志不安;肝不能藏血,经筋失其刚柔和调之性,发生惊惕、惊风等症。

程氏承钱乙之说,认为急惊风多由于“心有热,肝有风”之说,又抒发己见,开辟新说,在《慈幼新书·惊》中说“急惊风……大都是火燥木急……其实皆本气自病”。本气即小儿肝气。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则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功能正常;肝主疏泄亦能推动血行津布,使之畅达而无瘀滞。然若肝失疏泄,则肝气上逆,升发太过,而致气机紊乱,血随气动,不能循经,失其藏血之职,无法濡养肝木,亦使经筋失其濡养而内生风邪,最终致肝风内动而成惊风。患儿出现身热目赤,口鼻气粗反复抽搐,两目上视等症状,故程氏认为急惊风多由心肝有热所致,但究其缘由,还是由于肝木燥急,失其濡养,变生内风而致惊风,强调内风在小儿惊风发病中的重要性。

程氏也并非专执一词,亦认同其他因素在惊证发病中的重要性,如痰、热、外风等病理因素,皆能诱使惊证的发生、发展。然其诸多因素致病,皆因竭耗肝之阴液、不能濡养以致生风。外风入侵,病邪入里,郁而化火,火盛生痰,引动肝风而致惊证,故程氏强调内风在惊证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程氏在《慈幼新书》中言“世不解风自内生,徒执金药天麻、胆星、瓜蒌、贝母、僵蚕、全蝎、钩藤、竹沥等,杂乱风痰之剂,治之不应更加广东蜡丸、牛黄、紫雪治之”。可知程氏所处时代,医家不察惊证起病之本,滥用治痰治风之剂,使病本未除,徒伤正气,变证迭起。曾世荣、陈复正等医家在其著作中亦有所论述[8-9],如《幼幼集成》言“一富翁子常多痰气,或多惊喊,其家人每遇发病,就投抱龙丸之类镇坠之品,一投而愈,病家以为神药,常发常投,及儿成年,则一无所知,遂成痴呆之证,可引为医门之警戒”[10]。可见程氏强调以内风立论又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1.2 慢惊风多自久病正虚而成 慢惊风多出现于久病或大病之后,来势缓慢,病程较长。症见“发时身冷面白,不慎搐搦,口鼻中气寒,大小便清利,昏睡露睛,微微上视,筋脉拘挛”。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慢惊》言“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瘛疭,昏睡露睛,此无阳也”[3]。程氏受钱乙思想影响深刻,在《慈幼新书·惊》中明确提出“慢惊成于吐泻,或久疟之后,中气虚衰,寒痰壅遏,而风动筋急”,认为慢惊多自久病正虚而成,属阴证。脾主运化,脾气健运,气血得充,阴润阳煦,和调脏腑,通利经络。小儿脾常不足,脾胃未健,若一有邪气侵袭,脾阳亏缺,寒生痰盛,壅遏筋脉,反制于肝,筋脉失煦而瞤动;脾虚不能运化,气血不和,肝阴失充,肝阳偏盛,土虚木亢而成慢惊风。况“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程氏认为吐泻伤津,气随津脱,津气两伤,损伤正气,脾胃受损,肝阴失养,土虚木亢。所以提出疾病多成于吐泻、久疟等病因,但并非专此二者所致慢惊,细细究之,其实皆归于脾气受损,肝阴耗伤之病本。

“小儿慢脾风”之名,最早见于《幼幼新书》所引《玉诀》中[7]。症见精神萎靡,嗜睡昏沉,手足蠕动,面色白,闭目摇头,面唇发青发黯,额上汗出,四肢厥冷,舌短声哑,呕吐清水,大便澄清,舌淡苔薄白,指纹隐约或脉沉微。程氏在《慈幼新书·惊》中云“慢脾即系慢惊失治所致,不必另立法门”。可见程氏认为慢脾风则自慢惊风失治误治而成,是为虚极之候,乃纯阴无阳的虚寒危象。多由阳气亏虚至极而生内风,此虚极之阳气为脾阳,肝木克脾,脾阳虚极,不能温煦,虚寒内生,痰生筋阻,虚而生风所成。细查其病因病机,确与慢惊风同,然虚损更甚,一遭不甚则生命垂危,故不可妄用杂乱治风之剂。

故纵观程氏对于惊证病因病机的看法,不难发现,不论是病发突然之急惊风,还是久虚而成的慢惊,程氏皆强调从虚损之本脏出发,强调内风在惊证发病、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览程氏所著《慈幼新书》,可见内风立论的观念不仅是由疾病的发生发展所成,亦与当时滥用镇风竭痰清热之风盛行有关。

2 治则治法

惊风之证,理当辨证施治,然小儿之体,又尤为特殊,不可有火便是清,有风便是镇,用药宜慎。闫孝忠《闫氏小儿方论》云“治小儿惊风,痰热坚癖,能不用水银、轻粉则便,如不得已用之,仅去痰即止,盖肠胃易伤,亦损口齿”。曾世荣治疗急惊风亦提出“可量其轻重,如病五六分,只下三四分许,随通且利,热去痰消,则病与证次第徐徐而减瘥。若不揣度,一概并荡下之,大过伤害脏腑,疾病阴证,乃作慢惊风候”,《陈氏幼科秘诀》“初有痰热未成惊风,先宜解利……虽热甚不得便用龙脑、麝香,恐引惊入窍,且伤真气”[11],惊风治之不慎,易过则戕害元气,反致病情进展,由实转虚,由急转危。程氏在惊证的治法上,取诸家所长,强调从所伤之本脏立论,不可只观其标,不查其本,致正气损伤,变生杂症。

2.1 急惊风所治当平肝扶土 《素问·六微旨大论》言“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说明了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生理上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若肝木太强,或脾土过弱,则易引起木乘土,而成肝木乘脾之证。即《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肝木太强,乘伤脾土,则易致风动脾亏;或脾土已虚,不能反制肝木,致肝木亢盛而生风。故程氏承内经之说,强调治疗时以抑木扶土为治则。对于急惊风而言,其病机属肝木燥急,失其濡养,变生内风所致,其病属阳,阳乃肝阳过亢,灼伤肝阴,失其濡润,又肝阳化风而成。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时肝阳已亢,风动已成,势必将乘脾土,此时当扶土以防病情进一步发展。故程氏云:“其实皆本气自病,虽平肝必兼扶土,清火散惊汤主之”。方中,柴胡、栀子、白芍等药清肝热,滋肝阴,和解少阳;白术、茯苓、甘草等药补益中焦之土,复脾养土;陈皮、半夏等药,既能健脾运胃,又能燥湿化痰;此方标本兼治,内外兼修,以治肝气之本病。现代医家亦有所运用,姜盈盈等[12]通过研究,认为急惊风当从肝论治;赵历军[13]在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时,强调采用健脾化痰,兼以平肝息风;国医大师李济仁[14]在治疗小儿急惊风时,从肝论治,治以平肝息风,验效颇佳。何红霞[15]治疗110例小儿惊风,对照组予苯巴比妥,观察组予惊恐惊风加用五味异功散联合远志丸治疗,发现观察组症状较前明显好转。

急惊风其证属阳,病情发展迅速,易致痰火热风等表象。时人不解,往往误认外风作祟,因而治标不顾本,祛邪不顾正,终致正气亏损,病深加重。《慈幼新书·惊》“世人不解风自内生,徒执金药天麻、胆星……及至元气损伤,虚痰上逼,胸膈膨胀,则谓症变结胸,无可着手,有是理哉”,此时由于失治误治所致元气受损,脾胃虚弱,痰阻气逆,变证结胸。程氏急用大剂六君子汤补益中气,复其亏损之元气,散其虚痰结胸。

对于急惊风,程氏强调肝、脾两脏在发病中的重要性,治疗上从本论治,反对滥用杂乱风痰之剂,以内风立论。

2.2 慢惊风所治当补虚定风 程氏认为慢惊风多自久病正虚而成,属阴证。盖久病、正虚后,脾土受损,运化不能,肝阴亏耗所致。故程氏言“中气虚衰,寒痰壅遏,而风动筋急”。因此,在《慈幼新书·惊》中云“速用温中补脾汤,或十二味异功散”。可见,程氏在慢惊风的治疗上,强调补虚定风,尤其是补中焦脾土之虚。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充则气血和、经脉利、脏腑平。若脾胃受损、中焦有亏,气血不得,寒痰凝结,经脉不利,则变生惊搐;脏腑不充,肝阴亏耗,则筋脉挛急,惊证乃生。故治疗时,当从病本着手,以补脾补虚为第一要义,倘使脾土不复、正虚不补,则病本不除,病情亦日笃危重。脾虚得补,气血生化有源,则经脉得以通利、脏腑得以充养、肝阴得以滋补。故程氏据此选方温中补脾汤,方中参、术、芪、干姜、附子等药补益中焦亏耗之脾土,复其后天之本;半夏、茯苓、陈皮、砂仁、白蔻仁等药,健脾化湿,既养脾胃之气,又能温化寒痰,应其寒痰壅遏之病机;辅以白芍、甘草等药,养阴柔筋,滋养肝阴,濡润筋脉。此方标本兼治、内外相合,故程氏云“频频服之,必得肢体温和,风除神爽”。此外,程氏亦用十二味异功散治疗,本方为异功散加减,既能扶脾补虚,又可行气润阴,还能温化寒饮,用治慢惊风成效斐然。亦有慢惊风因误服凉药,虚阳外越所见身热面赤者,仍需温中、异功治之。鱼晓英等[16]临床运用运脾颗粒治疗小儿慢惊风,3诊即愈。

程氏反对治疗慢惊风妄用祛风定惊之药,其在《慈幼新书·惊》中言“若误服抱龙、牛黄、苏合等药,必死”。程氏认为慢惊脾虚已极,此时当速以补虚固本之药为主,倘使单治标证之惊搐,忽视发病之本,则更损其正气,致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对于慢脾风的治疗,程氏一言而概之曰“不必另立法门,以温中、异功二药进退之,自可霍然而起”。认为慢脾风即慢惊风发展而来,“视其脏器未坏者”,则继以补虚定惊之法从之。

3 验案举隅

3.1 急惊风验案1则 汪表圣次子2岁,偶感风邪,发热身颤,角弓反张,日服此药,及羌、防、柴、葛、天麻、胆星、瓜蒌、全蝎之品,昏沉欲绝。盖不知小儿气血未旺,不耐风寒,才犯之即发痉病,但助其气血,即风除神爽。一用此等药治,则风门大开,荣卫无主,旧病未去,新病益增,安望生理?表圣因诸医推诿,始来延予,与以五味异功散,加柴胡二分,桂枝一分,附子一分,连服二剂而瘥。

按:本案程氏解释已明,此乃外感风寒、后误治伤正所致。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一旦外感,损伤脏腑,阴阳失调,故致发热震颤、角弓反张之症现。他医不识,妄用新安金药,即抱龙丸秘方,专从外解,然其多为耗气伤阴之品,多用则小儿气血更伤;加之风药开疏腠理,正气外泄,故此子昏沉欲绝,日益严重。程氏详细阐释小儿生理病理,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当补其虚损,助其气血为治。用方五味异功散配附子扶正补虚、助生气血;加以柴胡、桂枝行气通经,调和营卫,则内实而迫邪外出,故风除神爽。

3.2 慢惊风验案1则 吴振公次女4岁,伤食吐泻,发热发颤,予谓此女多食瓜果,致脏气不行,酿成湿热。既经吐泻,湿去热留脏腑之中,无阴相养,故变成风象。为定参、术、半夏、砂仁、干姜、厚朴、当归、茯苓一方。振公忽延某医参用,某医谓弱龄女子,岂得服参、术,遂易一切消导之味,并金药服之。至五日,人事昏沉,头偏睛露,医欲更进广东蜡丸,振公复来相召,以温中补脾救之立苏。

按:小儿生理上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此时对于病邪侵袭及耐受能力都较低。程氏详细阐明发病经过,盖多因此女多食瓜果,小儿脾胃本常不足,多食瓜果则致脏器不行,形体亏弱,久而不治,酿生湿热,吐泻之后,正气更虚,不能托毒外泄,邪恋不去,热留脏腑,戕克脾胃,损耗肝阴,化而为风,此乃发病之机理,此时若补益脾土,化湿消邪,则病可转痊。然他医专顾患者病情之表,未察其内在之本虚,以新安金药服之,病益重。新安金药及抱龙丸秘方,本治惊风之痰热闭窍之证,所用药大都以清热化痰、开窍之剂为主,小儿本就已虚,此时再以攻伐之剂戕害正气,故病情加重。故程氏用温中补脾汤速救之,补益中焦,患者转苏。

4 结 语

新安医家程云鹏在惊证的辨证和治疗上,强调肝、脾两脏的重要性,以内风致惊来立论。其认为急惊风多因肝木燥急,失其濡养,而生内风;慢惊风终归脾气受损,肝阴耗伤所致。其实究其根本,皆由肝木过亢,脾土亏衰,变生内风所致,根本上仍是肝、脾功能的失衡。因此,程氏治疗惊证时,均强调要补中焦之脾土,扶助人体之正气,以安动乱之内风,急惊则平肝扶土,慢惊则补虚定风,均是基于内风立论而成的治法,书中所载验案效如桴鼓,可见其临床价值,值得现今学习与思考。

猜你喜欢

脏腑新书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新书速递
新书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新书推介
脏腑疏通术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