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优化路径

2022-12-27李洪昌

关键词:双师职业院校校企

李洪昌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校企合作处/就业处,江苏 南京 210023)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迎来新变化,市场对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愈加旺盛,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一文,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增加劳动者专业才能和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质量为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稳中有进,呈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建设水平提高、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和社会企业参与持续增加等特点。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中肯定了我国职业教育为促进社会就业和经济增长做出的杰出贡献。职业教育实质上是精准化的教育,它面向了企业和社会的人才用工需求,输送有专业型和技能型的劳动者。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遵循了“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职校理念。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发展。

一、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50年代,当时就形成了半工半读的合作教育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学习与实践,职业教育初步创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培育了许多应用型技术人才,已取得良好效果。国家已经出台政策鼓励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机制,这也是职业教育今后培育相关人才的重点研究方向。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培训机构专门根据某个用人单位岗位比较分散、需求人数比较少的有关情况,研制且经过劳动保障单位认可后开展明确就业方向的技能培训;另外,有关单位向劳动保障部门请示用工需求,接着该部门有针对性地委托培训机构按照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培训。待考核鉴定完成后,达到补贴标准的培训对象与用人单位签署一年及以上的劳动协议,同时为该员工缴纳社保。

订单式人才培养需要校企双方的高度信任,校企双方要全程参与学生的教育教学,企业要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学校要配合企业完成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术。反之,订单式人才培养将受到阻力,难以完成既定培养目标。“订单式”的优点在于不仅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人文素养,且在职教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对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些企业将订单培养作为“廉价劳动力”目标而降低人力资本。因此,校企双方如何把握订单培养的“火候”显得至关重要。

(二)“学工交替”培养模式

所谓“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被普遍运用的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双方编制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可以满足学生在企业培训与在校学习共同进行,校企结合紧密是学工共同进行的主要特征,企业全面参与到整个合作培养的过程。目前,职业院校根据专业设置进行的学工交替模式也多种多样,如一年两学期的学工交替模式,两年两学期的学工交替模式,旺季下企业、淡季进学校的学工交替模式等。不论哪种学工交替模式,需要校企合作的高度信任,需要企业为学校提供稳定的实习岗位,实习岗位的提供要对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学工交替”模式优点在于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这种学工交替也有其不足之处:需要学生的心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需要学生做好角色的转变,要求学生进学校则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进企业以实践教学为主;进学校以学校的管理制度为主,学生有时角色转变太快难以适应,需要管理者投入更多精力进行学生的日常管理。

(三)“准员工2+1”顶岗实习培养模式

“准员工2+1”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学校里学习“2”年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最后“1”年到相关的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该类学生将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顶岗实习,进而该模式的称呼由此产生。企业接受职校学生实训的体系进行指导,强化他们的社会实践与生产实习,职业院校必须确保学生最起码有6个月的时间到有关的用人单位去定岗实习。

“准员工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优点在于,熟悉第一手的信息资料,进而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实现岗位技能的较快提高并迅速顶岗生产;职业素质也在一年的顶岗实习中得以锻炼,也能较快融入企业文化氛围之中,为下一步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但该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一年顶岗实习,如果管理和教育教学跟不上,将会出现对岗位不适应进而离岗离职率增高、学生思想不稳定的问题;同时,企业动力不足,把学生当做实习生,对实习生的岗位重视程度不够,给付的劳动薪水比较低;企业主管人员或者师傅对实习生不够重视,不能很好的带领实习生学习专业技术等问题。

(四)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在其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并沿袭了其师带徒的帮扶教学模式的特点,在此基础是新增加了一些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现代学徒制的形式是创建一种职业教育机制,特点在于秉承了企业与学校两方的优势。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提升学徒培养能力等。建立有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相关制度与政策,无法全部依靠教育管理部门,应当由政府部门组织设计与规划,在其过程中必须履行自身职责,通过改善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发挥协会的功效进而对开展学徒制起到促进作用[1]。

现代学徒制的优势明显,既有公共的师傅(理论教师)传授基础理论课程,又有各自对应的帮带师傅(兼职教师)实践指导,学生毕业时是经验、学历(及技能证书)、(适度的)薪资三者兼得,惠及学生、家长、企业。但是,现代学徒制也存在着不足:与职业院校的班级制教育冲突,许多企业需要的人才是零散、季节性的,组班教学企业有时投入的资本与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呈现一定的人力资本风险。

二、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而我国的对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起步较晚,当前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中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指导性政策未落细落小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家层面不管是出于社会用工、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教育政策,都是面向全国性的更高层面的指导性原则。但实际上,职业教育在每个省份、区域的发展水平都是不一致的。虽然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但这些更多是保障方面的,并非具体的实施细则。没有配套政策的保障,学校、企业和行业缺乏实施校企合作的热情,同时由于担心出错,政府给予学校的探索权也是相当有限的。所以,当前推进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尽快落实实施细则,激发多主体的参与性。

法律法规不完善、合作制度不健全,校企合作就只能是浮在表面,无法起到真正的作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典型的非营利性机构;而企业则是经营性机构,逐利性很强,没有政策制度的保障,企业与学校很可能背道而驰。所以,在制定校企合作的政策时,一定要细致,能够让企业和学校落地实施。在政策指导下,学校企业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任务,对学生的权益保障也有清晰的界限[2]。因此,校企合作的指导政策要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可持续合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合作企业参与度不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转型,人才需求的类型和特征也在发生变化。在校企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同时,合作企业的参与程度不深,共赢意识淡薄。

一是企业合作意愿不强。对于部分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所需的投入多、周期长及产出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同时,一些企业更愿意与知名职业院校进行合作,部分企业甚至不愿花费更多时间和资源在校企合作上,而是直接面向社会招聘。

二是合作主体权责不清晰。在实际的校企合作运作中,企业的“联合培养”主体意识不强,没有法律的约束下,企业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能拖则拖、能甩则甩,没有培养主人翁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最终考核,一般以学习成绩和期间表现为依据。

三是校企沟通不顺畅。校企间沟通不顺畅体现在交流方式和程序没能与时俱进,遵循固有思路,导致信息交流不及时、不全面。还体现在沟通缺少连续性和有效的反馈机制。目前合作交流没能实现持续性和动态特征,一般是等实践项目完成、交完实践报告后,校企间的交流频次就大幅减少,企业对于学生接下来的发展动态无从得知,教师对于企业最新人才需求也不甚了解。

(三)双师型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职业教育兼备了职业和教育的属性,这就要求职校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理论储备,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避免“纸上谈兵”,以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而目前我国双师型队伍建设力度不足:

一是“双师”资源力量薄弱。职教和普教属于两个教学序列,普教更注重于理论的学习,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教学。而现状是,职校的教师招聘以高学历和中职称为主,应用型教师数量有限。

二是实操培训流于形式。随着职业教育被广泛关注,专业教师虽然有下企业实践的机会,但大都是每年的暑假时间参加实践,时间短、跨度大,参与不了企业项目的核心内容,只能做一些专业性不强、可代替程度高的内容,相应的实践内容也无法转化成教学内容,无法实现企业实践的初衷[3]。

三是教师聘用与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职业学校在招聘专业教师时,仍然以学历为主要考核指标,但是其企业实践经验和行业前沿动态不足,无法短期内挑起“双师”重担。同时因为企业导师的流动性大,对于“双师”的考核评定存在一定困难,包括双师的聘用机制实施、考核奖惩措施、激励评价机制等,发展都还不完善。

三、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议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不仅促进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深入交流合作,更是整个社会从人才培养到定向就业的积极探索。为促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善相关源头保障,推进校企落实合作

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资金的有力保障。校企间的合作需要政府来作为媒介和催化剂,牵线搭桥,促进政企校三方共同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构建有效、有序的育人机制。为进一步推进校企落实合作,发挥政府的源头保障机制,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推进政策和资金落地落细。为促进校企优化合作,政府需主动跨前一步,积极介入,平衡多方利益,统筹规划财税、人社等多部门合作,将已有的《职业教育法》等宏观政策落细、落小、落实,从源头给予政策保障,让职校和企业协同育才有据可依。在实施指导性政策的同时,政府还要增加经费投入,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加大财政投入用以更新实训设备、建设实训基地、支持学生创业等,以促进职业院校的更好、更快的持续发展。

二是激励机制促进深入合作。为有效加强更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政府急需引入一定的激励与补偿机制,如在企业信贷、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市级、区级和校级等不同层级的合作企业给予相应的税务减免,将学生企业实践的薪酬及成本纳入专项税前扣除类别,对于校企合作的立项优先考虑,为做出特殊贡献的合作企业授予荣誉奖章等,多措并举,吸纳一些优秀龙头企业,促进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4]。

三是严格就业准入制度。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严格按照准入制度就业。职校推进1+X证书试点,实现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证书与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对接,将学生学历与就业资格挂钩,充分发挥1+X的优势作用,为就业准入制度的施行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更深入地加强职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确保职校毕业生找到合适对口的就业岗位。

(二)搭建有效沟通平台,实现校企高质量对接

当前,校企合作各方的参与积极性和良好的沟通渠道,影响着校企对接的水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往往存在信息不同步的现象,因此,校企双方应加快搭建有效沟通平台,实现校企高质量对接。

一是发挥政府引领调控功能,营造合作氛围。良好的合作氛围离不开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政府部门提供的合作平台。政法应当恪尽职守,做好职业教育的解释和宣传工作,以主流舆论做好群众引导。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产业文化、劳动文化和创业文化,为职业教育在全社会普及奠定基础;此外,大家必须树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等的观念,不能以不同的标准或者带有色眼镜看待职业教育,转变陈思旧想。

二是改善沟通交流机制,释放沟通动力。良好的沟通是成功合作的基石。在合作双方的沟通过程中,确立科学有效的指导方针,完善沟通机制,是建立高效沟通的必要前提。在沟通过程中,需要根据参与者的不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交流方法。增加校企沟通渠道,能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深入了解,加强企业与学生的联系,增进校企的深度合作。比如在实习生的技术交流中,如果管理方能够及实地反馈实习成果,那么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就能掌握他们的学习进度,便于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课程。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能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存在的漏洞,迅速改正,以便更好地学习。

三是构建校企合作网络平台,实现高效沟通。借助大数据,实现信息交流实时性。为满足学生的阶段性差异需求,学校与企业必须借助大数据分析,制定合理政策、课程和计划等。学校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与管理平台联通,借助电子档案,学生能够梳理各类信息,对自身的能力和成绩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同时,电子信息方便保存学生、教师和企业间的交流信息,解决实时沟通需求。此外,要划分责任要求,明确岗位责任。校企信息沟通,需要完善的反馈规则和明确的反馈对象,并对其进行岗位责任划分,明确责任要求。如企业需要向学校反馈学生的近期实习情况,学校需要明确学生处作为反馈对象,再由学生处反馈指导教师和学生。反馈对象职责和分工明确,反馈内容才能有效传递,校企间的沟通才能持续推进[5]。

(三)提升“双师”队伍专业素养,推进多方联动合作

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重视“双师”队伍的建设,不仅能提升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还能保证学校提升综合竞争力。因此,必须重视双师队伍建设,并在企业与院校间有效落实,从而全面提高职业院校的双师素养。

一是优化教师聘用机制,改善“双师”队伍结构。随着普职比的差距越来越小,更多的学生选择走职业道路,这就对教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的新教师招聘,不仅看应聘者的学历,更要优先考虑是否有企业的工作经验,以保证其综合能力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同时,学习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校企合作优势,积极与行业企业对接,聘用企业的技术骨干、行业的领军人才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样不仅能充实学校的师资队伍,减轻全职教师的教学压力,更能将行业要求与前沿动态带进课堂,让学生在丰富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

二是健全“双师”评价机制,推动队伍纵深发展。职业院校在制定双师考评机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如评定职称时,做到理论与实践考察并重,将企业实践与挂职交流作为重要考核标准之一;在绩效评优时,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教学成果转化纳入专项必备考核条件中,提升“双师”薪资待遇,有效推进“双师”队伍建设。此外,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在考评时全面考虑到不同教师的差异,保证专兼职教师各方面得到同等对待,推动“双师”队伍均衡发展。

三是多方联合打造平台,提升“双师”培养质量。校企合作育人离不开优秀双师队伍的有力保障,而“双师”队伍的提升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职校、企业、行业三方联手合作,资源共享,共建独具特色的教师培训基地,为教师提供定期的企业培训和不定期的挂职锻炼机会,帮助他们适应企业生产运营模式,了解专业前沿动态,提升实践技能。

综上所述,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机制,搭建校企有效沟通平台,多方联动提升双师素养等优化建议,以期通过系列建议,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间的深层次合作,推动职业院校、企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双师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共同体探索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