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根本问题”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
2022-12-27辛世俊
辛 世 俊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从伟大胜利中激发奋进力量,从弯路挫折中吸取历史教训,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72)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问题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成功和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关键,共产党员只有学懂、弄通这个根本问题,才会增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自觉性和行为主动性。
一、“根本问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汉语语境中“根本”一词用来表示根源、本源、基础的涵义,如树不能断根,水不能无源,楼不能无基。在哲学话语中,“根本”一词用来表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据,失此则该事物转变或消失,它表示事物产生、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根本问题是在复杂事物中决定其本质的东西,因此,它只能是一个,而不能是多个。《决议》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作为“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定性来界定的。正是这一“根本问题”,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存在和价值,将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区别开来。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存在论”,是对中国共产党存在的本质与价值的回答。世界上只有人(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可以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就是人的存在论,是决定人的生存的根本问题,是作为一个人(包括组织)不能不回答的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当问到“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时候,也就是要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存在这个根本问题。
中国共产党“根本问题”的“生成逻辑”与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密切相关。正如《决议》所指出的:“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1](P3)当时的社会,兴起了各种主义,如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各种政治组织达到二百多个。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1](P3-4)。这里所说的“新的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里所说的“新的组织”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由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而成为一个不同于以前任何一个政治组织的全新组织,这就是《决议》所指出的:“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P4)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建党原则确立了自己的性质和宗旨,即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其最高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正是这一新的性质和宗旨,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从此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表现在“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难看出,要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能胜出,就不能不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讲起,这不是历史的传奇,而是历史的逻辑。
当然,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是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理论清醒的。关于中国共产党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章程》是这样回答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2](P1)2021年8月,中宣部发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从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是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的政党、是具有强大领导力执政力的政党、是始终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的政党、是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政党五个方面,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这个根本问题[3](P1-2)。
“是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名”,“做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实”。有什么样的“名”,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实”,这就是名实相符的问题。中国古代哲学非常重视名与实的关系问题。孔子认为,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即“实”应当与“名”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在孔子看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不难看出,给一个事物起名,这是揭示事物本质的大事情。中国共产党的“名”,绝不是随便命名的一个符号,而是党的一面旗帜,它关系党的性质与宗旨、理想与信念、价值与追求,一经确立,就不能随便改动。
1944年7月14日,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斯坦因提问“你们是否可能改变‘共产党’这个名称”时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问题。毛泽东说:“中国现在所需要的是民主主义,不是社会主义。”[4](P182)毛泽东指出当时革命的具体任务是三项,即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实行民主制度和解决土地问题。但没有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就不能正确地指导社会革命的民主阶段。这里,毛泽东从革命的阶段论回答了斯坦因的疑问。强调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实行共产主义的政策,但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因此,不能因为现在实施党的最低纲领,就否定党的最高纲领,更不能改掉党的名称。
从党的百年历史来看,党的领袖们也经常谈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的问题。1961年9月23日,毛泽东接见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蒙哥马利问:“你们为什么把自己党叫做共产党,而不叫社会党呢?”毛泽东回答:“因为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目标。”[5](P26)蒙哥马利问:“什么时候可以实现共产主义呢?”毛泽东说:“很难说,至少是半个到一个世纪后的事。要完成社会主义的阶段,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5](P26)这里,毛泽东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共产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而奋斗的,二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需要很长时间。总有一些人因共产主义太远而怀疑其能否实现。其实,理想因其远大而称其为理想,信仰因其执着而称其为信仰。1938年6月,陈云在《纪念秋白同志》的讲话提纲中提出一切共产党员应想一想三个问题:“1.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是否已经相信?2.临时干一下还是干到底?——干一世?3.确定自己应该是创造共产主义新时代的一个牺牲者,确定了吗?共产主义事业还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自己看不到。”[6](P78)陈云三问,回答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问题:不能因其遥远而怀疑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称号的含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7](P10)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P7)
过去,我们常说共产党人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这当然不是说他们有三头六臂,刀枪不入,而是说他们有坚定的信仰。习近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8](P7-8)
无数事实证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是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的。一百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在理想信念追求上的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简单来说,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回答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根据,是决定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据。这个根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是检验是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标准。
二、“根本问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
赫舍尔在《人是谁》里指出:“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定义,就意味着他以什么样的方式确定自己的身份,意味着他拿一面镜子端详自己的面貌。”[9](P23)“如果没有掌握某种价值标准和价值倾向,人同自我的关系便不可思议。”[9](P11-12)“做人的实质在于价值,价值包含在存在中。”[9](P12)“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9](P7-8)人的价值问题反复证明,“是”(存在)里面蕴含着行为(价值)的遵循。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什么纯粹的存在,而是追寻有意义的存在,这个意义,就是通过一系列行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就没有任何诚信可言。
存在蕴涵价值,价值彰显存在。“是什么”(存在)是“名”,“要干什么”(价值)是“实”。“是什么”是“知”,“要干什么”是“行”。知而不行,等于未知。这就是古代中国哲学理解的“知行合一”或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谓价值,就是体现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个范畴。一个物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的需要,一个人的价值在于满足别人、社会的需要。同样道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就在于满足人民利益的需要。人民因共产党的存在而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依赖感,这就是共产党存在的价值。因此,当谈到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是回答自身有无价值以及价值的实现问题。
毛泽东多次谈到中国共产党存在的价值问题,即“要干什么”的问题。
1944年3月22日,毛泽东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的讲话指出要做好边区的文化教育工作,应着重解决好报纸、学校、艺术、卫生等几个问题。这几件事情做好了,再加上医药卫生、改善医疗条件,那就差不多了。“共产党是不是有用,也就是说共产党有无存在之必要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叶青写文章说共产党没有存在之必要,我们说有存在之必要,我们会用事实来证明。”[4](P120)
1944年4月3日,毛泽东在任弼时写的《去年边区财经工作的估计与今年边区金融贸易政策的基本方针》讲演稿上加写了一段话:“要使全国人民都信服我们所指出的道路的正确性而拥护我们,而参加革命奋斗,需要我们拿建设的榜样给他们看,才能作得到。”[4](P125)
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为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及职工代表会议举行的招待会上讲话指出:“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4](P147)
1944年7月14日,英国记者斯坦因向毛泽东提问:“你们是‘中国至上’还是‘共产党至上’?”毛泽东明确回答:“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去问我们的人民吧,去哪儿问都行。他们很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为他们服务的,他们有在最艰难的时期同我们共患难的经验。”[4](P191)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七大口头报告中再次从价值论的高度,阐述了共产党人“为了谁”“依靠谁”和“我是谁”这个价值观的最根本问题:“世界上为什么需要共产党呢?要共产党干什么呢?共产党有无存在之必要呢……是因为世界上的小米太多,剩下了,非请我们吃不可,因此需要共产党,还是因为房子太多,专门要有一批房子给共产党住呢?当然都不是。世界上需要共产党,就是为了团结大多数人,组织军队,打倒敌人,建设新中国。”[4](P348)在《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针》的讲话中,毛泽东还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相信工具论……。我们党是阶级的领袖,中央是全党的领袖,我们都当作工具来看……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作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4](P373-374)在毛泽东看来,共产党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不仅如此,共产党人还要自觉地作工具,要有一番作人民工具的自豪感。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共产党作人民的工具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在延安回答黄炎培“中共能否跳出执政兴衰周期率”时说,我们找到了一条新路,就是让人民当家作主。毛泽东在七大口头报告中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4](P305)人民,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从量上而言,人民永远是大多数,共产党要始终站在人民一边,紧紧依靠人民完成救国、兴国、富国、强国大业。
人区别于物的最大特点是人能够对于自己是什么负责,其核心的问题不是存在是什么,而是对我有什么要求?我需要尽到什么责任?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价值,绝不是停留在语言上,而是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给人民看。1942年12月,毛泽东提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还有许多同志的头脑没有变成一个完全的共产主义者的头脑,他们只是做了一个方面的工作,即是只知向人民要这样那样的东西,粮呀,草呀,税呀,这样那样的动员工作呀,而不知道做另外一个方面的工作,即是用尽力量帮助人民发展生产,提高文化。”[10](P563)毛泽东认为:“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10](P563)所谓给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在毛泽东看来,只知道要,不知道给,就引起群众讨厌。当然,在抗日战争时期,给群众东西,对于不在全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并不是容易的,它需要共产党人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带领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取得切切实实的成效。毛泽东认为,共产党的干部应当掌握这个“给”与“要”的辩证法,这是党的根本路线和根本政策。
毛泽东还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与国民党的人民观的区别。“国民党也需要老百姓,也讲‘爱民’。……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我们不同,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的党是人民的代表,我们要使人民觉悟,使人民团结起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国民党是对立的,一个要人民,一个脱离人民。”[4](P58)
在中国共产党“要干什么”即价值的体现问题上,是有层次性的。为人民服务是总体价值,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人民服务的实现方式有所不同。《决议》将党的百年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主题,中国共产党在四个历史时期都开展了英勇顽强的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通过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经过艰苦努力,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进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历史,是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流血牺牲的奋斗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决议》在谈到四个历史时期取得伟大历史成就时提出了四个庄严宣告,都用了同样的语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这里所说的“英勇顽强的奋斗”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毛泽东在七大报告中指出:“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4](P292)据统计,新中国成立时在册的党员有400万,而有名有姓的党员烈士就达到370万。1964年3月24日下午,毛泽东在同薄一波、李先念、谭震林等谈到全国学习毛泽东著作热潮的时候说道:“《毛选》,什么是我的?这是血的著作。《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5](P32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四个层面。伟大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的价值追求。《决议》用3万多字的宏大篇幅,为我们描绘了在百年奋斗史中,中国共产党“干了什么”,是如何彰显自己价值的。
三、“根本问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如何赢得未来”的问题
人的存在与他的处境有关。人是在不同的处境中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的。一个人是如此,一个政党也是如此。在新时代,我们要思考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就必须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联系起来。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不能沉浸在百年历史辉煌之中,我们还要思考未来、拥有未来。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激励着我们党永远坚守,砥砺着我们坚毅前行。”[11](P11)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做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既然坚守初心与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密码,那么,忘记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习近平严肃地指出:“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11](P11)
从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就在思考执政的长期性问题,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与周恩来的“赶考对”,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以及五十年代提出的防止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等,都是为了党和国家的未来谋划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以赶考永远在路上的忧患意识和以自我革命为核心的管党治党意识,应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具体来说,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对我们赢得未来有重大意义。
第一,“根本问题”决定未来发展的方向。党和国家的事业如何发展,我们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这是必须想明白、看清楚的问题。1961年9月23日晚上,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问毛泽东:“主席能够告诉我,在什么时候你们才开始看到黎明?”毛泽东说:“一开始就看到了。对我们来说,前途一直是明朗的,至于道路,那是人走出来的。”[5](P24)毛泽东的回答十分重要。毛泽东曾经说过,自从他确立起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之后,就从来没有动摇过。事实正是如此。1930年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毛泽东就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信革命的高潮就要到来。在1943年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说,中国革命要换两次朝,第一次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第二次是建立社会主义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要用10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在当我们提出以切实的措施推进共同富裕时,一些人似乎不理解,其实,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早就确定了的。中国发展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问题”决定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会迷失方向,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更不可能把工作做好。
第二,“根本问题”决定管党治党的标准。《决议》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自我革命等作为百年党史的根本经验。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怎样进行自我革命,必须以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作为最根本的依据。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犯糊涂,就没有了遵循,坚持党的领导就不知道坚持什么,全面从严治党就不知道治什么,自我革命就不知道革什么。不知道究竟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党的建设就无从谈起。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犯错误,就是颠覆性、历史性的错误,就是改旗易帜。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12](P116)其实,今天党中央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等都是从党的“根本问题”来的,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都与共产党的根本问题有关,不了解这些根本问题,就失去了评判的标准,不可能自觉地去贯彻执行这些路线方针政策。
第三,“根本问题”决定党员形象的塑造。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形象?党的百年奋斗史告诉我们,共产党人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是信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共产党人的形象在生活中呈现,在选择中实现,在事业上磨练,才能见真情、见真德。离器而言道、离事而论道,是空的,说一套、做一套,是不能赢得民心的。换句话说,千百万中国共产党人是通过严峻的考验用自己的行动展示出他们是具有崇高德性的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一大批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正是他们不怕流血牺牲,不畏千难万险,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自愿当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才使人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就是要发扬共产党人的崇高德性,以良好的形象赢得未来。
第四,“根本问题”决定历史使命的完成。《决议》明确指出:“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1](P71)第二个百年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决议》以“四个必须”回答了“要干什么”的问题: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抓紧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决议》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实现的景况:“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P71-72)
知往日深者,见未来远。《决议》提出“根本问题”的目的就是着眼于未来的。过去我们依靠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问题”赢得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将来我们依然需要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问题”,铸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辉煌。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是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就是颠覆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输,也输不起。换句话说,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我们要赢得未来,就必须能够经受住各种挑战和考验,只有真正做到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