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2022-12-27

读写算(中)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课堂

张 进

优化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张进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紫竹小学,江苏昆山215300)

自新课程改革后,各阶层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拥有愈来愈高的期待,这一现象就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提升教学水平作为自身的教学规划内容之一。因而,构建一个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本文将探究小学科学课堂,并结合如今课堂教学的现状,进一步分析提高小学科学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

小学科学;教学现状;有效策略

伴随时代的发展,小学科学课堂逐渐受到重视。加之伴随教师队伍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都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地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占主导地位,不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之一味地说教灌输,导致学生学习、思考问题不主动积极,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小学科学学科在很多城市都愈发得到重视,课堂教学的展开也是丰富多彩。但是还有部分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对于科学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在教学形式方面。当下很多小学的科学课堂的教学形式不够丰富,过于单一,往往还只是停留在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说教层面上,很多教师不会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其二,很多小学在当前的科学课堂上对于实验的操作也不够重视。比如教材上展示的实验,很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并不能让学生对于实验现象拥有更加直观的体会。加之有些教师怕承担学生安全的相关责任或是由于实验器材的缺少,直接由视频演示代替具体操作,更有的教师则会直接略过实验本身,让学生自行阅读学习且不予进一步讲解。其三,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并不能时刻关注到学生的思想情绪,不能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且进行有效倾听。其四,还有部分教师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只是单纯地为了讲述知识点而讲述,并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课下具体运用到实际生活实践当中。

二、优化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课程目标,重视教学关键

1.立足教学内容,明确课程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留意因人施教,科学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积极主动塑造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因为小学生实践经验不丰富,逻辑性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必须由教师教育引导,把握分析问题的自觉性,进而培养优良的理解能力和研究习惯。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食物》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综合学习水平,把学生分为多个研究小组,结合原本的课程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设置不一样的课程目标。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日常生活常见的食品来源,并依据食材来源合理区别动物食品类与植物食品类;针对水平一般的学生,要求他们依据食材来源对普通食材进行归类;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求学生对食品有深入的了解,认识到食品加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学能够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掌握自己可以掌握的知识内容,更容易吸收和运用。

2.重视教学关键,推动学生发展

决定一件事成功与失败的关键,通常是零碎的关键点。小学科学教师要想打造出有效的教学课堂,必须关心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学生上课前有没有提前准备好课堂材料?学生有没有认真独立地学会思考?学生是不是能够分组讨论?当学生过分活跃时是不是搞乱了课堂纪律?因而,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前为学生制订一些标准,以约束学生不利课堂教学的个人行为,进而确保较好的教学秩序,正确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开展实际性的探索,以完成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合理构建。

例如,在教学《一天的生活用水》的知识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早并且有目的地记录自身每日的需水量。课程内容进行到一半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沟通交流和探讨,分享自己每天的用水量并且讨论大部分的水用在了什么地方。在这个环节中,自控能力低的学生很有可能会把注意力转到其他的影响探讨效果的地方。因而,在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将自身的讨论记录在纸上。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上很有可能出现的各类状况,并按照这种状况为学生制订预案。

(二)转变教学理念,激发探究欲望

1.创设实验导入,引发学习好奇心

上课时间比较有限,因此学生在课程学习知识时,从一开始就要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紧密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推动有效教学的实施和完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之前,科学教师务必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做好有意识的思想引入,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内容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生会期盼课堂教学活动赶紧开展,那样教师才可以合理而又具体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因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导入的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进步与发展。

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课程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做一个科学小实验。随后,学生要在课堂上沟通交流有关结果。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会更活跃,由于有一些学生想挑选没有木薯淀粉的食材,而另一些学生会在挑选的食品中滴进碘,从而产生紫蓝色成分。这类转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参加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个时候,教师要保证教学引导恰当,具体而又合理地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内容。

2.创设互动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

科学本身具有严谨的特性,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无趣,如果再加上科学教师单一的讲授形式,课堂则会变得死气沉沉,更加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很多事物的接受和判断都还停留在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上,面对一些复杂问题,甚至还会出现畏难情绪,所以要想其可以学会探究事物的本质,最好的办法就只有激发起其学习兴趣。科学课的开设原因之一,就是作为小学生对于日后接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专业学科的过渡,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则会让学习效果更上一层楼。如在小学科学关于“静电”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先拿出一张纸巾,将其一部分撕碎放置在桌面上,再拿出手中的塑料尺子在头上摩擦,然后迅速将尺子悬空,且靠近放置在桌面的纸屑上方,直观地让学生看到纸屑被吸引的现象。这样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全程保持着一份好奇心,进而更加有兴趣地进一步学习与电荷相关的内容,但往往对于教师的口头讲述学生很难完全理解,所以也要结合学生的特性,借助多媒体的帮助运用相关课件,更加直观地将静电是如何产生的和正负电荷是如何运动的,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解答其课前产生的疑惑,从而使其印象深刻,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探究过程,培养操作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科学教师的基本素养,要了解到的是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因为科学本身旨在培养的是具有实事求是和精益求精精神的人才,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还要耐得住寂寞。所以在科学课的授课过程当中,更重要的是需要让学生体验、参与到每个实验的过程当中去。科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参与其中,才能更加切实地体验到学习内容,通过从实验设计、器材准备,到亲手参与操作,最后进行结果的归纳总结,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到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凤仙花种子是如何发育成植物的器官进行大胆地猜想,并让学生在日后对凤仙花种子进行真实地种植,并做好每一步生长时间的记录,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种子顺利发芽的过程及其需要的条件。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先可以对种子萌芽的时间、条件、发育后的样貌等信息进行大胆地猜想,在对其记录的过程当中,更加直观地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在培育种子的过程中,很可能遇到课本上没有提到的相关问题,造成发育失败。通过实验,还可以对自己关注植物的其他方面进行进一步了解,提出问题、分析总结等。学生通过科学实验,不仅掌握到了科学知识,而且还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再如,在《形状与结构》这一单元的教学中,也可以从原来以教师为主导的形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为本来枯燥的议题创设出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比如大家可以一起完成一次造桥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运用团体的力量完成一个大桥的作品,通过实验的方式,触发学生更多的行动力。只有主体地位被凸显,多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才能够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了解到造桥的艰辛与不易,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鼓励他们长大后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在日后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操作,并且积极关注他们的想法。

(四)关注学生想法,做到有效倾听

有效地倾听是一件非常重要且不容易的事情,在课堂中很多教师会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但自身却有时候会注意力分散,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做出及时回应或者不能发现其闪光点。因此,教师如果想要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对知识点的理解有所欠缺等,最便捷、高效的方式就是倾听。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达不断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也可以更好地建立师生间的和谐关系,甚至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学生大多拥有表达的欲望,也希望得到倾听与肯定,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将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哪怕是复述,能力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总结收获、反思不足。通过学生的表达和教师高效地倾听,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达到更加高效的课堂学习效果。

如在《月相的变化规律》这一知识点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月亮都是什么样子的?”并鼓励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亮度、月食等多方面进行思考。由于不同学生会从不同的方面对待事情,会提出奇怪的问题,这时需要小学科学教师正确对待,关注学生不一样的想法,并对学生提的问题做出明确回答。

(五)注重课外探究,与生活相结合

很多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吸收学习仅限于课堂,但教师要明确的是,科学的发现往往都来源于生活,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新课程之中也提到过,要“用科学贴近现实生活,要求学生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进行了解”。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学会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且选择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事物,让学生明确科学就在身边,并不是遥不可及、无法触碰的。

比如在讲述有关《声音》这一单元的课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题中,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收集整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可以运用音频教学之外,还可以运用学生日常接触的纸张、尺子等物品,并且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通过何种方式发出不同的声音?”学生通过探讨和总结更加容易吸收教学内容。在学习有关《食物》这一单元时,就可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比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放了一段时间的苹果会变黄,从而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元素变化的神奇之处。在课后,教师也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与生活相结合的实践作业。比如观察并且记录自己家里一个星期的食谱,并且根据所学知识自己完善设计一份更加健康、营养的家庭食谱。这样对知识加以运用,有利于学生对于所学的具体知识吸收内化,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要知道,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科学并不完整,任何知识都不应该被束之高阁,作为科学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理解到,科学知识只有在被运用到生活中时,才能发挥出它巨大的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应该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不应该只是拘泥于一种形式,应勇于尝试积极探索,优化原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找寻融入学生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做好合理有效具体指导,提升学生科学学习效果。当然,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也应该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丰富课堂,为物理课堂增添更多新鲜血液。

[1] 朱海洋,李佳新.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21(14):177-179.

[2] 张家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及策略[J].情感读本,2020(36):29-30.

[3] 骆琳倩.小学科学课堂教师有效倾听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9(9):112.

[4] 杨斌.基于生本课堂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应用研究[A];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五).[C];2021:96-98.

[5] 孙慧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5):65-67.

[6] 唐勇高.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2(5):117-119.

[7] 胡月华.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策略的再思考[J].成才之路,2011(10):72-73.

G622

A

1002-7661(2022)29-0099-03

猜你喜欢

科学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科学大爆炸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科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科学拔牙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