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粮食安全的实证分析
——基于农业资源错配视角

2022-12-26□孙颖,范

桂海论丛 2022年5期
关键词:投入产出稻谷劳动力

□孙 颖,范 金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一、引言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方能保障国家大局稳定。伴随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升,近年来我国粮食年产量均保持在6.5亿吨以上①,中国人民“吃得饱”的问题已基本得到保障,但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消费需求持续升级,未来粮食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加。为了填补供需之间的缺口,中国的谷物产量需保持较高增速,以便追赶上粮食需求的增长。

是否保证了谷物不断增产,我国粮食安全就得到了有效保障呢?近年来,我国粮食总量充沛,但正面临结构性矛盾掣肘。具体表现为一些品种的供需错位,如玉米近年来出现产需缺口,大豆过于依赖国际市场,我国大豆消费占全球消费需求的30%。进口饲料粮不仅符合我国经济利益,也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资源安全的要求(蔡海龙,2022[1])。由于国际市场频繁异动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世界粮食资源利用风险与不确定性加剧,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威胁,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国家经济安全大局势必受到影响。

理论上讲,受土地红线、城市化影响,粮食产量增长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增加粮食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特别是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投入数量;二是提高粮食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例如,机械化、智能化等(王芳等,2021[2])。然而,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仍面临着较大的环境压力,我国农药、化肥施用量较高②,但有效利用率只有40%(仇焕广等,2022[3]);此外,我国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积仅0.09公顷④,扩大余地不多,而生产要素投入又面临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约束,一味靠要素的投入来换取粮食连年增产的路途并不能走得长远,提高粮食生产部门的TFP成为确保未来粮食安全的关键。

中国粮食作物产量增长的驱动因素是什么?粮食生产部门的TFP 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其中是否存在资源错配?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做了如下工作:一是构建2015 年和2020 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并以此模型对中国粮食2015—2020 年的变动进行结构分解,探析中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的关键因素;二是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估算粮食部门的TFP,测算我国粮食生产中的资本与劳动扭曲情况,并尽可能厘清其微观作用机制。

二、文献回顾

(一)关于粮食安全的文献综述

粮食安全是中国政治稳定的基石、政治合法的前提、政治博弈的资本,也是我国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础(王国敏,周庆元,2013[4];杨明等,2020[5])。我国粮食安全已从早期仅强调数量,到重视粮食数量安全、经济安全、质量与生态安全、技术与社会安全的综合安全阶段的转变(王大为,蒋和平,2017[6];王宏广等,2020[7])。粮食安全内涵分为广义和狭义概念。广义粮食安全一般是指包括粮食和其他所有能够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食物,狭义粮食安全一般指中国统计部门将粮食定义为小麦、稻谷、玉米、大豆、其他等五类,本文讨论的“粮食”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四个主要粮食品种。

有限的土地资源以及人民日益丰富的物质需求,必然要求中国与国际粮食市场紧密连接,通过国外市场来实现国内粮食安全。目前,我国口粮具有充分自给的能力,但饲料粮的保障程度不足,对进口依赖程度过大(谢高地等,2017[8];毛学峰,孔祥智,2019[9])。实际上,饲料粮的进口为我国节约了大量的耕地资源,如果完全靠增加国内生产来满足需求并不易实现,且不符合我国的整体利益,但部分学者认为粮食作为一种战略储备资源,过度依赖进口会掣肘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并直接影响中国粮食市场的良性运转(周立等,2022[10])。所以,综合看来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短期可以通过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解决粮食缺口,但长期需聚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邓远建等,2022[11])。

目前粮食安全研究中有以下两点局限:一是现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粮食生产的直接投入情况,但实际上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存在着相互消耗、相互影响的错综复杂的联系,考虑粮食生产的中间投入以及部门之间的联系,与现实情况更加相符;二是对于粮食安全的评价,国内外学者多是通过建立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测度研究(唐赛等,2019[12];祁迪,2022[13]),但评价结果极易受主观选择的指标体系影响。现有研究极少从资源错配视角来审视粮食生产中的资源配置与要素扭曲情况,而这才是解决粮食产量增速放缓的关键。

(二)关于资源错配的文献综述

在资源错配的研究方面,由于资源错配分析思路独特、学理逻辑清晰,特别是信息化和互联网所带来的数据的公开性、易得性、便捷性、交互性,因此受到研究人员广泛关注。以资源错配微观汇总映射到解释国家和地区间TFP 和收入的宏观差距,被视为自21 世纪初以来经济增长理论领域最具新意的一个研究方向(Acemoglu,Azar,2020[14];Jones,2016[15];张建华,邹凤明,2015[16])。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评价标准、传导来源、测度方法等几方面。第一,资源错配就是指要素资源的错配,表现为企业资本、劳动力、创新,以及土地等生产投入要素错配,从而拉低国家和地区TFP、收入等总量指标(Baqaee &Farhi,2020[17];David &Venkateswaran,2019[18];Dai &Cheng,2019[19];刘永健等,2019[20])。第二,错配是相对于资源有效配置而言的,涉及配置质量与效率高低好坏,所以属于规范分析,因此需要设置评价标准。一方面,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资源优配的标杆。比如,以美国为对标对象,比较研究显示:假如中国和印度的资本和劳动力被重新分配以使边际产品均衡达到美国水平,则两国制造业TFP会分别增长30%~50%和40%~60%(Hsieh &Klenow,2009[21])。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学为资源是否错配提供了经典的理论解释。当资源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配置时,资源就实现了最优配置;反之则发生错配(戴维·罗默,2014[22];安德鲁·马斯-克莱尔等,2014[23])。第三,研究人员一般是从生产函数的投入端、中间过程,以及市场和政策环境来分析导致资源错配的来源(Restuccia &Rogerson,2017[24];沈春苗,郑江淮,2015[25])。多数研究主要围绕TFP 测度展开。在TFP 的测度上,应将中间投入纳入核算框架,而忽略中间产品的资源错配将导致TFP 损失被低估(刘宗明,吴正倩,2019[26];陈建军,邱德荣,2017[27])。

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和要素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农业资源错配(郑宏运等,2019)[28]。纵观现有研究,农业资源错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的自然要素,如水要素、土地要素等(Abolpour,2018[29];Das 等,2015[30];张雄 等,2017[31]),以及非自然要素,如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金融要素和科技要素(雷绍海等,2022[32];陈训波,2012[33])。生产要素的错配不仅会降低农业TFP,还会造成农业生产产出缺口(程丽雯等,2016[34])。如果能够理解造成资源错配的原因,并对相关的扭曲进行纠正,就有可能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业产量(陈言等,2018[35];袁志刚等,2011[36])。

总之,一方面,造成资源误置的扭曲因子并不是单一的,且扭曲因子之间也可能互相关联;另一方面,需要找出造成扭曲的政策因素,可以为我国制定与修正宏观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为此,本文选用投入产出模型,并通过结构分解的方法厘清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驱动因素。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是提升粮食的TFP,减少粮食生产中的资源错配,故在后文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究我国粮食生产中的资源配置与扭曲情况。

三、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测度模型的设定及数据来源

(一)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分解(SDA)模型

经济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不是单一的、线性的、独立的生产,而是存在着相互消耗、相互影响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出这些交互联系,本文选择使用投入产出模型揭示各个部门间的数量依存关系。与此同时,鉴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考虑到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的异质性,与现实更为贴近。故本文选用了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具体见表1所示。

表1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表示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水平方向有两组平衡方程式,即:

式(1)和式(2)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对(3)式进行整理,可以得到:

SDA 方法属于因素分解法的一种,它可将影响目标变量的独立因素进行定量分解。具体做法借鉴刘瑞翔和姜彩楼(2011)[37]的方法,对式(5)的X进一步分解得到:

其中,M是50*4 的矩阵,它刻画了基于最终需求的经济体系产业结构。S是考虑了误差项的4*1的最终需求结构矩阵,yD为最终需求总量,最终需求yD等于国内增加值v与进口产品中间消耗之和。故yD=λv,其中,v代表增加值,其中λ的数值越大,说明生产过程中进口中间产品投入的比例越高。

因此,中国的粮食部门的增长可以分解为5 个方面:中间投入结构变化、基于最终需求的产业结构变化、最终需求自身的结构变化、生产过程中进口中间品投入比例的变化以及经济规模变化。

(二)粮食生产TFP估算方法及其分解

我国粮食生产产量位于历史高位,但继续增长有难度,而越是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越是要靠TFP 的提高实现增长,故本文进一步对稻谷、小麦、玉米、大豆4 个部门的TFP 增长率进行测度,以期分析现状,找出增长动力。

对于稻谷、小麦、玉米、大豆4 个部门的TFP增长率测度,本文借鉴胡亚茹和陈丹丹(2019)[38]的做法,具体如下:

假设生产函数为希克斯中性,第t期行业生产函数表示为:

其中,Y、K、L分别代表产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Z代表中间投入,A代表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

在离散数据情况下,对于某个粮食作物部门j,有:

t期第j个粮食作物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以及中间投入占总产出的比重可以分别表示为:。其中,PYj,t为生产者产出价格,PKj,t为资本品租赁价格,PLj,t为劳动投入价格,PZj,t为中间投入价格。

计算过程中,考虑到中间投入价格不易得,而总产出指数又可分解为增加值指数和中间投入指数之和,故有:

实际计算中,利用(11)式计算出TFP,再代入(9)式,反推出中间投入情况。

(三)资源错配程度测度模型

对于资源错配导致的TFP 损失的测度,本文参考陈永伟和胡伟民(2011)[39]的做法,考虑资本和劳动价格的扭曲,式(12)、式(13)给出了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扭曲系数的计算公式:

要素市场扭曲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要素价格的扭曲,常表现为要素价格与其边际产出的偏离。本文对于粮食部门价格的扭曲主要考察劳动这一投入要素,测度方法借鉴了王宁和史晋川(2015)[40]的做法,式(14)给出了劳动要素价格的相对扭曲系数的计算公式:

其中,MPLj为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PLj为劳动投入价格。

(四)数据来源

1.非竞争型投入产出占用模型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发布的2015 年、2020 年投入产出表。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基于2015 年、2020 年的投入产出表编制了50 个部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即在42 个部门基础上,将“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部门拆分为5 个部门,包括“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渔产品”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并对“农产品”部门进一步细分,划分为“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其他农产品”。

2.TFP测度与要素扭曲测度的数据来源

TFP 测度的总产出、增加值、中间投入数据来源于自行编制的2015 年和2020 年50 个部门全国投入产出表,并将2020 年现价投入产出表转换为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利用不变价的投入产出表得出以上数据,单位为万元;利用当前价投入产出表可以得到各种投入的份额。资本投入数据,使用永续盘存法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Kt=。资本折旧率借鉴李晓峰等(2020)[42]的计算结果;资本投入价格用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人均支出衡量,单位为万元/人。农业劳动力投入用总用工数衡量,单位为日;劳动力价格用农业劳动者报酬的现金支出衡量,单位为万元/日。

四、我国粮食投入产出中的结构分解分析

根据上述提供的分解思路和数据来源,表2 给出了结构分解的具体结果。

表2 2015—2020年中国粮食4个部门总量增长结构分解表单位:%

(一)投入产出结构对粮食部门增长的影响

从整体上看,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小麦增长影响较大,是考察期内小麦增长的第二大影响因素,而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稻谷、大豆产生抑制。为进一步探究具体影响因素,本文将2020 年粮食部门中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4 个部门的中间投入系数以及对三次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分别与2015年进行对比,具体结果见表3所示。

从表3 可以看出:一是在考察期内,粮食4 个部门的中间投入系数升高,相应地其增加值率是降低的,这可能与2019 年底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有关;二是这4 个部门对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最高,结合投入产出模型的具体部门,主要是“化学产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以及“食品加工”部门,即以上部门与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存在较强的依存关系。

(二)产业结构对粮食部门增长的影响

从整体上看,产业结构变化对稻谷、小麦、玉米、大豆4 个部门的增长影响最大,尤其是小麦。粮食产业结构变化主要涉及三部分变化:一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结构变迁;二是粮食产业所属的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改变;三是粮食产业自身结构的调整。对于第一、第二部分的结构调整,将在下文进行详述。从研究结果来看,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与粮食产业自身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提高农业经济收益,我国长期推进粮食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具体来说,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已经初具成效。

(三)需求结构对粮食部门增长的影响

从表3 可以看出,在考察期内,需求结构变动遏制了我国粮食的生产,主要是在稻谷、玉米、大豆3 个部门。这与我国粮食的“三高”(即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状况是吻合的。中国粮食产量从2015年至2020年均保持在6.5亿吨以上,2020年再创新高,达到6.69亿吨;目前中国的粮食库存数量始终保持高位,足够满足全国居民一年以上的正常消费需求;自2015 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量维持在1 亿吨以上,2020 年中国粮食进口量为1.43 亿吨,其中稻谷和小麦进口量仅为0.03 和0.08 亿吨,而大豆进口量为1 亿吨⑤。究其原因,在于居民消费需求的升级,居民食品消费由“患寡”变为“患不优”。探究粮食质量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根源在于我国粮食作物种源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被他国公司所钳制,本国种子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除此之外,我国种子研发结构不合理,重复研发现象严重,只有3%的研发成果最终成为主要推广品种,而这就是粮食种子培育过程中科技要素错配的表征。

依据ArcGIS Engine软件应用特点,批量处理后的地理空间数据会增加一个前缀,即分幅处理后成果格式均为*.img。据此,需采用批量名称更改软件,结合实际需要,对软件图幅名称进行统一处理。同时利用格式转换软件,如GlobalMapper软件、Geospatial Data Abstraction Library软件等,进行地理空间数据图幅批量格式更改。

表3 2015年、2020年中国粮食4个部门中间投入结构变化情况

(四)进口产品投入结构对粮食部门增长的影响

从表3 可以看出,进口产品的结构变动对我国粮食增产起到负向作用,主要体现在稻谷、玉米、大豆3 个部门。为了了解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对粮食4 个部门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进行比较。影响力系数反映了部门最终产品的增加对社会生产规模扩大的促进作用以及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大小。感应度系数反映了各供给部门最终产品的变动对该部门波及程度的大小(陈锡康等,2011[43])。具体数据见图1。

图1 2015年、2020年中国粮食4个部门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

通过对粮食部门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不同时期、各个部门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1.从影响力系数来看,2015 年度小麦、大豆、玉米国内产品的影响力系数低于进口产品,而稻谷则正相反。2015 年至2020 年,稻谷、玉米、大豆3 个部门进口产品的影响力系数呈下降趋势,小麦则略有增加;粮食4 个部门国内产品的影响力系数明显增加,至2020 年度,粮食四部门国内产品的影响力系数均高于进口产品。这很有可能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有关,2020年度受疫情影响国外粮食产品进口受限,反映在投入产出模型中则表现为粮食部门国内产品影响力系数超过进口产品。

2.从感应度系数来看,考察期内进口产品均远高于国内产品,这表明,进口产品对于其他供给部门的中间投入变化敏感程度较高。2015 年至2020年4 个部门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的感应度系数基本呈上升趋势,这表明,考察期内粮食生产部门对于其他供给部门的中间投入变化敏感程度增加,也就是说如果要素流通不畅,配置低效会对我国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升产生制约。

3.对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进行横向比较,4 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相差不大。值得指出的是,2015年进口产品中大豆的影响力系数明显高于其他3 个部门,且2015 年大豆的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差距明显,这表明2015 年时进口小麦与大豆比本国自己生产对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变的作用更大;但在考察期内这种差距呈减小趋势。这种趋势与我国提出的稳口粮与大豆的政策相吻合,同时从数据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目前依然存在调整空间,应继续推进口粮绝对安全与大豆振兴计划。

(五)经济规模对粮食部门增长的影响

从结构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除小麦外,稻谷、玉米、大豆增长受我国经济规模影响较大。特别是对于大豆来说,驱动大豆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占到分析期间总量的111.67%。表4 展示了2015—2020 年中国人均GDP增长与粮食部门产量增长趋势。表4 显示,稻谷、小麦、玉米以及大豆的产量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如果一味依赖经济增速推动粮食部门增产,会越发难以为继。若想进一步增长,找出提升我国粮食生产部门TFP 的关键,会是个不错的思路。故本文进一步探究我国粮食4个部门的TFP增长情况。

表4 2015—2020年中国人均GDP与粮食4个部门产量

五、我国粮食部门TFP和错配程度的估算

(一)我国粮食4个部门TFP测算与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式(4)、式(5)对2015—2020 年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产出增长的来源进行分解,测算结果见表5。在表5 中,产出增长的来源分成两类:一是TFP 的变化;二是常规投入的变化,包括资本、劳动以及中间投入。

表5 2015—2020年中国粮食4个部门增长源泉分析 单位:%

错配是相对于资源有效配置而言的,涉及配置质量与效率高低好坏,属于规范分析,因此需要设置评价标准。在2001—2014 年间,全球年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2.54%(Fuglie,2018[44]),而我国2015—2020 年稻谷部门年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3.22%。这表明:第一,我国具有良好的稻谷生产基础,稻谷TFP 存在良好的增长趋势,这是保障我国口粮安全、谷物自给的有力支持;第二,我国稻谷生产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劳动节约型转变。小麦、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与全球在2001—2014年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差距不大,而玉米部门的TFP 水平则差距较大,说明中国粮食4个部门的综合生产能力相对较低,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

从要素投入角度分析,就这一时期主要粮食作物的产出增长来源而言,中国粮食作物的产出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要素投入增长,中间投入占据主要地位。最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但2015—2020 年劳动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却是最小的,稻谷、小麦、玉米3 个部门劳动投入甚至出现负值。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节约出来的劳动力是优质的年轻劳动力,城乡差距和工农剪刀差不断挫伤了农村年轻人的种田意愿,年轻人纷纷放弃家中田地,奔赴城市谋生。而主粮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易于推广和应用,大豆由于种植量小,农用大型机械很难发挥出作用,与主粮相比,大豆的机械化推广与应用程度并不如意,从长期看,这势必会影响大豆的TFP的增长。

综上,目前粮食的高增长源自高投入,其繁荣的背后源自庞大的投入,而不是技术的成熟与技术进步。

(二)资源错配程度以及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估算与分析

改革至今,我国经历了四次经济与结构转型,目前正在从过去的得益于要素投入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向高技术的、质与量同时发展的集约式生产模式转型。转型必然伴随着三产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而调整中势必存在着要素市场的扭曲,其中又包括了要素错配和要素价格扭曲。为了全面衡量产业间以及产业内要素扭曲对粮食作物的TFP 的影响以及我国粮食部门劳动要素价格扭曲程度,本文根据式(12)、(13)、(14)估算出2015年、2020年,三次产业间以及第一产业内各部门间资本要素相对扭曲系数和劳动力要素相对扭曲系数以及我国粮食4个部门劳动要素价格扭曲系数。

1.三次产业间资源错配情况

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属于第一产业内的生产部门,故测算三次产业间资本与劳动力要素相对扭曲系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三次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是否对粮食生产部门造成了资源配置扭曲。具体测算结果见表6所示。

表6 2015年、2020年三次产业要素相对扭曲系数

扭曲程度越接近于1 表示要素配置越合理,相对扭曲系数大于1 表示要素配置过多,相对扭曲系数小于1 则表示要素配置不足。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资本与劳动力相对扭曲系数在考察期内均大于1,即第一产业存在着对资本与劳动力过度使用的情况。考察期间,第一产业的资本错配指数变化不大,而劳动力错配指数自2015 年以来处于增长当中。可见,尽管第一产业劳动力正逐步流向第二、第三产业,但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并未转变。

2.产业内资源错配情况

通过第一部分测算,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存在着资本与劳动力过度使用的情况,那粮食生产的四部门是否也是同样情况呢?通过测算行业内部资源相对扭曲系数,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第一产业内部稻谷、小麦、玉米、大豆4 个部门的资源错配状况,图2 报告了第一产业内9 个部门在2015 年和2020年的资本与劳动力配置情况。

从图2 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内,粮食生产的4个部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配置扭曲。从资本配置情况看,4 个部门均存在资本配置不足的情况,相较于2015 年,2020 年玉米部门资本配置扭曲得到改善,其余三部门变化不大。在劳动力配置方面,除玉米部门的劳动力扭曲略微缓解外,其余3个部门均存在着劳动力使用不足且日益加剧的情况。与此相对的,第一产业的其他部门相对粮食4个部门的劳动力与资本配置更为充分一些。

图2 2015年、2020年第一产业部门间资本与劳动力相对扭曲系数

结合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第一产业存在着资本与劳动力过度使用的情况,但是粮食部门却对资本与劳动力要素配置不足,而这种资源配置扭曲正在加剧。对此,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解释:为实现农用土地规模化经营,提升土地与劳动效率,我国选择了加快推进农地流转。种粮的比较利益低于养殖部门或者经济作物部门等,利润差异导致了耕地“非农化”以及“非粮化”,与此相伴的则是粮食生产部门的资本与劳动力配置减少。

3.我国粮食部门劳动价格扭曲情况

表7 显示,考察期内,稻谷和大豆部门的劳动要素的价格扭曲程度大于1,存在负向扭曲,即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高于实际价格。在2015 年时,两部门相比较而言,大豆部门价格的负向扭曲程度更大,但到2020 年时,稻谷部门的负向扭曲程度超过了大豆部门。主要原因在于,稻谷与大豆部门均存在着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但稻谷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提升幅度较大,超过了劳动要素价格涨幅,故而负向扭曲程度加重。相对地,小麦和玉米部门的劳动要素的价格扭曲程度小于1,存在正向扭曲,但小麦部门的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系数接近于1,且扭曲程度呈下降趋势,这是有利于资源配置的;玉米部门的正向扭曲情况较重,且呈现出加重趋势,根源在于玉米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增长速度追赶不上劳动力工资的增速。

表7 2015年、2020年我国粮食4个部门劳动价格扭曲程度

总的来说,考察期内,粮食4 个部门劳动力工资均存在着明显上涨,这一方面提升了粮农的收益与福利水平,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国粮食部门的生产成本,降低了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故我国粮食部门的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的增长幅度必须追赶上劳动力工资的涨幅,即在稳步提升粮农收益的同时,应加大对粮农的素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方能缓解我国农业人口红利减少的局面。

六、结论及启示

本文通过结构分解的方法探明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的动因,测算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以及扭曲情况,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一)结论分析

1.粮食生产要提质,结构型矛盾需重视。需求结构变动遏制了我国粮食的生产,究其原因,我国粮食生产存在结构性矛盾,优质粮相对缺乏,无法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及工厂加工需求。根源在于我国粮食作物种源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我国种子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我国种子研发结构不合理,重复研发现象较为严重,存在科技要素错配的问题。

2.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从影响力系数看,进口国外优质粮食相比国内生产更为经济高效,对整个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更大,但国际形势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国应平衡好国外进口与国内生产;从感应度系数来看,粮食生产部门对于其他供给部门的中间投入变化敏感程度呈增高趋势,如果产业链上要素流通不畅,配置低效对我国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升会起到制约作用。

3.立足国际视角,口粮绝对安全与大豆振兴计划意义重大。通过对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的比较,2015 年时,大豆的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均差距明显,但在考察期内,这种差距呈减小趋势。这种趋势与我国提出的稳口粮与大豆的政策相吻合,同时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依然存在调整空间。

4.农业人口红利下降,粮农老龄化问题不容忽视。2015—2020 年粮食4 个部门劳动力工资均存在着明显上涨,农业人口红利正在减少;从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的劳动力扭曲情况可以看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我国粮食部门整体劳动力配置不足,且日益加剧。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在向劳动力集约型发展,但节约出来的是年轻的劳动力,留下的是老龄劳动力。粮农老龄化问题,使我国政府要认真思虑农业劳动力问题。

5.农业资本投入的特殊性导致粮食生产资本配置不足。考察期间,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本配置存在不足,且扭曲不断加剧。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具有趋利性,自由市场的资本一般趋于向收益率高的部门流动,而粮食生产部门收益率较低。除此之外,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也使得农业固定资本投入中粮农自发投资比例大幅度下降,故粮食生产的资本投入绝大部分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持。近年来,政府在粮食生产上的财政支持总量是增加的,但比重有所下降,效益不够高,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复投资、分散化投资问题,故而拉低了粮食生产的资本要素配置水平。

6.耕地“非农化”以及“非粮化”情况加剧。我国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资源错配,我国第一产业存在着资本与劳动力过度使用的情况,但是粮食部门却对资本与劳动力要素配置不足,且这种资源配置扭曲正在加剧。利润差导致资本与劳动力向第一产业的其他部门转移,其背后则是耕地的“非农化”以及“非粮化”。

7.粮食增产关键在于提升TFP。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中间投入的持续增加,但面对资源的刚性约束,唯有提升粮食的TFP,加大粮食生产的科技要素投入,方是长久之计。目前,稻谷TFP 存在良好的增长趋势,小麦、玉米、大豆综合生产能力相对较低,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

(二)启示

1.高度重视粮种研发,以种子安全稳粮食安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推进粮种结构变动,增加优质粮种占比,关键在于加大粮种研发投入力度,合理规划育种环节的研发投入结构,为我国种子企业赋能。

2.推动双循环发展格局建设,畅通粮食循环各环节。保障粮食安全,构建并完善双循环发展格局,重点应该放在国内大循环的提质升级上,利用国际大循环为国内大循环提供更高层次的资源与市场。

3.在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尽力扩大饲料粮的生产规模。“保主粮、弃辅粮”的粮食安全策略不可持续,要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下,立足国内,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饲料粮生产。

4.提升粮农素质,扩大农民收益空间。未来粮食政策导向,核心应是提高粮农比较收益,并开展职业农民素质技能培训计划,让农民想种粮、能种粮、会种粮、种好粮。

5.推进农业投资体制改革,创新农村基础设施资本投入构成。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投入,推动系统化的农业投资体系成型,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合理规划,提质增效。

6.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动规模化粮食生产进程。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明确耕地利用类型,并完善种粮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规模化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

7.提升粮食生产的TFP,全方位发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我国实现粮食自给,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在于提升粮食生产的TFP,必须从畅通国内价值链要素流通渠道开始着力,以种子安全为前提,以农业投资体制改革为先导,以土地制度创新为依托,扩大农民收益空间,提升粮农素质,进而激发粮食生产部门发展的内生动力,筑牢粮食安全“防护盾”。

注释:

①近年粮食产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21》,2016—2020年粮食产量分别为66043.5万吨、66160.7 万吨、65789.2 万吨、66384.3 万吨、66949.2万吨。

②农药、化肥施用量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1》,2016—2020 年施用量为5984.4 万吨、5859.4万吨、5653.4万吨、5403.6万吨、5250.7万吨。

③地膜使用量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1》,2016—2020 年使用量为147.0 万吨、143.7 万吨、140.9万吨、137.9万吨、135.7万吨;地膜残留量数据来源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④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耕地面积达到19.18 亿亩;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目前人口为14.12亿。故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积为1.36亩,换算为0.09公顷。

⑤中国粮食产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粮食库存情况根据第三次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的检查结果得出;中国粮食进口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1》。

猜你喜欢

投入产出稻谷劳动力
谦卑的稻谷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玉米价疯涨 稻谷也凑热闹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田野稻谷香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基于DEA模型的煤矿安全投入产出研究
中国绿色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以2007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