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天地间 当识范仲淹

2022-12-26黄志鹏

党员文摘 2022年24期
关键词:太后学子

文/黄志鹏

1

我们把时间往历史深处拨转一千年,去看看,一个至今光芒万丈的名字。

河北正定高平村的一户人家,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两岁的孩子辗转到了山东。孩子年纪稍长,开始寄宿读书。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煮一碗稠粥,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着腌菜、醋汁就食。这样的日子,他过了整整三年。

二十三岁时,这个孩子到河南商丘睢阳一所学校读书。南都留守的儿子与他同窗求学,向父亲讲述了他的情况。这位长者心疼他常年吃粥,送来一些美食,但他一口不尝。同学怪罪起来,他行礼致谢说,我已安于以粥和咸菜为食的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从春至夏,经秋历冬,这个孩子不避寒暑,连岁苦读,夜半和衣而眠。数年后,这个贫寒的学子,习得一身本领,养成一腔正气。

一天,一位首长巡视地方,车队经过商丘,人们争先恐后聚拢观看。唯独这个学生闭门不出,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急切地说道:“快去看,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千万不要错过!”他说“将来再见也不晚”,继续读书。

第二年,这位学子着布衣草鞋,长途跋涉来到京城,面对一张试卷,洋洋洒洒,挥毫而就。成绩公示,榜上有名,跻身官宦队伍。从此,开启了四十年的仕宦生涯。

这位了不起的学子,名叫范仲淹。北宋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身居庙堂之高,宰执天下;他戍守西北边塞,统兵作战;他寄情江湖之远,造福苍生。

2

或许你不知道范公治理天下的业绩,不了解他统御边军征伐西贼的功勋,但你或许听过这两句话: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年,贫寒无依的学子,一天吃一碗凉粥,为什么不坠青云之志?因为,有底气在。当年,寒窗苦读的书生,面对皇家的仪仗,为什么心如止水?因为,有正气在。

“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这一句话,仅仅因为他显赫的职级身份吗?不,还来自他穿越千古而不朽的精神、良心和风骨。

天禧五年(1021年),范公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旧堤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极其困苦。他向上司张纶报告,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这个提议连提三年,终于打动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公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两年后,母亲病逝,范公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如今,北起江苏阜宁,南到启东吕四,全长300公里的范公堤,犹在。

天圣五年(1027年),范公受南京留守晏殊的邀请,到府学任职。在这里,除了知识,范公更重视培育年轻人的精神气节,改善人心,振作风气。他主持教务期间,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书院学风焕然一新。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节操,即由范公开始。

3

天圣七年(1029年)冬至,十九岁的仁宗皇帝准备率文武百官为章献太后祝寿。范公认为混淆了家礼与国礼,提出反对意见——如果要尽孝,于内宫行家人礼节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的威严。文件流转到内廷,没有获得答复。范公索性把公文直接递交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当时,太后掌管朝政,挑衅她,无异于自寻绝路。晏殊得知此事,严厉地批评了他。范公据理力争:“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言辞铮铮,千载之后,依然掷地有声。

政争之下,范公被迫离开京城,出任河中府通判。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去世,仁宗亲政,召范公还京。此时,群臣猜度皇帝的心思,立即见风使舵,议论太后垂帘听政的过错。范公却力排众议,表态说,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天子的功劳,建议朝廷掩饰她的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纳了,命令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

对方权势熏天时,守道直言;身死力竭后,仗义维护。当年太后秉政,皇权衰弱,范公反对混淆礼仪,请求归政天子,是忠。此时太后去世,慈德犹存,范公提倡遵奉人伦,倡导秉持孝道,是义。若无忠义做一个人的脊梁,则人不足立;若无忠义做一个时代的内核,则时代不足取。

4

明道二年(1033年),郭皇后误伤宋仁宗,宰相吕夷简与皇后有仇,借机勾连一些大臣,劝告皇帝废后。范公当即进言,维护郭皇后的尊严。经过多次谏争,惹怒吕相,范公被外放地方。其后的四年,范公不停上书,不停战斗,斥责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受到一贬再贬的处罚。曾写下“勇者处处是家乡”慷慨名句的梅尧臣劝他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公作《灵乌赋》,斩钉截铁地表明态度——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历史的天空之上,闪耀着璀璨的明星,照耀着我们的前路,提醒我们,人间正道是沧桑,绝不能受奴役而认命、被践踏而隐忍、遭掠夺而顺从。

范公忧国忧民,不图个人荣华富贵,从二十七岁进士及第到五十五岁主持新政,在漫长的官宦生涯中,每遇国家大事,他总是慷慨直言,九年间被贬三次。

范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任职地方期间,他多次上疏议政。他反对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他反对中央直接降敕授官,认为这并非太平治世的良策。他反对罢免职田,认为官吏一旦衣食不足,清廉将变成污浊。

宝元元年至庆历三年(1038年—1043年),范公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出任枢密副使,经略西北边防。他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选拔狄青等军事人才,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西夏不敢进犯,李元昊向宋称臣。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庆历三年(1043年),范公出任参知政事(宰相),发起旨在富国、强兵、利民的新政。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公扶疾上任,途中逝世,年六十四。朝廷追赠他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猜你喜欢

太后学子
早春,走进太后村
今朝学子喜登攀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700寒门学子上北大,没什么好骄傲
帮助老区贫困学子,请接力下去!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
多种形式助学数千学子受益
触龙挽狂澜 攻心巧垂范——《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艺术摭谈
看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