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哪些新机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党课
2022-12-26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周跃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 周跃辉
本课对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的五个方面的新机遇,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更多开放共识,让中国的全面扩大开放为全球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五个方面的新机遇。
2022年11月4日晚,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图:方喆/新华社
一、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强劲动力
习近平主席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开幕式上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我们要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增强各国发展动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介绍,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由2012年的11.4%上升到18%以上,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中国经济成为稳定世界经济当之无愧的“压舱石”。
(一)中国抗疫成就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动力
中国政府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事实胜于雄辩,中国抗疫交出了不凡答卷,正助力世界经济复苏走稳走实。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以来,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统筹好疫情防控与经济复苏成为各国的共同挑战。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肩负大国担当,同其他国家并肩作战、共克时艰。中国本着依法、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通报疫情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中国对疫情给各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感同身受,尽己所能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支持全球抗击疫情。
中国有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率先赢取发展主动,确保了从新能源汽车到化肥等各类商品继续运往世界各地,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贡献。中国抗疫的世界贡献,在于“赋能”经济复苏。中国以开放合作态度为国际社会提供疫苗和抗疫物资。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2022年5月13日介绍,截至2022年5月上旬,中国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了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我国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挽救了无数生命。
(二)中国贸易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动力
2022年9月30日,欧盟中国商会与罗兰贝格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联合发布年度旗舰报告《携手并进,共铸未来——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报告2022》。报告称,2021年,中国和欧盟贸易额首次超过8000亿美元,双向投资保持稳步增长,达到2700亿美元。今年1—8月,欧盟在中国投资同比增长123.7%。中欧贸易结构也实现优化,在航空航天、生物、光伏和电子领域都有突出的增长。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各方在高技术、绿色低碳、创新产业等领域投资合作不断密切,为包括中东欧国家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更多新的发展机遇。
据中国海关统计,中拉贸易总额达4515.9亿美元,同比增长41.1%。2021年,中拉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增长速度创新高,中国继续保持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拉美地区中资银行在促进双边贸易合作、直接投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和阿根廷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的不断深入,阿根廷大豆等主要产品的出口量显著增长,有力促进了阿根廷经济发展。2022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7万亿元,同比增长4.8%;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7%,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5.6%,双双延续两位数增长;对外全行业直接投资2177.6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9%……
《2022年中国进口发展报告》显示,2012—2021年,中国进口贸易规模显著上升,稳居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进口贸易额从2012年的11.48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7.36万亿元,2021年比2012年增加51.23%,年均增长率约为4.7%。2021年,中国进口占世界进口的比重达到11.9%。自从2009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贸易国以来,截至2021年,中国已经连续13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贸易国的地位。我国进口规模的扩大,既显著促进了与我国贸易往来较为密切的国家、“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又为相关国家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三)中国产业链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动力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每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决策、系统谋划,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劲动力。自2020年以来,在各地方、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受阻产业链供应链迅速得到畅通,工业经济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从环比看,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38%。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堵点卡点,相关国家部委迅速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加强统筹指导,全力打通堵点卡点。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聚焦重点企业,建立实施“白名单”制度,以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关键物资为重点,发布5批并动态调整“白名单”企业1722家,推动各地2万余家“白名单”企业区域互认,以点带链、以链带面,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企稳回升。
此外,党中央还聚焦重点行业,搭建汽车、集成电路、医疗物资等产业链供应链协调平台,建立汽车企业零部件库存“红灯”预警、大宗原材料供应“红黄蓝”预警协调机制,逐一推动解决企业反映的原材料供应、员工返岗、物流运输等问题。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2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7万辆和3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1倍,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为世界提供中国大市场机遇
习近平主席在第五届进博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将推动各国各方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加快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扩大优质产品进口,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给世界最大的新机遇就是中国大市场,这是最稀缺的资源。
2022年11月7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乐斯福展台的烘焙师展示为进博会特制的法式面包。图:刘颖/新华社
(一)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口总量已超过14.43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就意味着我国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任何一家跨国公司,都不可能小觑中国的巨大市场,像特斯拉、微软、西门子、三星等跨国企业,均通过中国的巨大市场获得了业务高速发展的动能。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向世界释放新机遇。
(二)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在全球跨境投资低迷的背景下,我国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898.6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4%,折合1683.4亿美元,增长17.4%。
我国加快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第五届进博会期间举办的2022中国进口食品行业峰会上,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指出,2012—2021年,中国进口食品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2021年,进口食品总额1354.6亿美元,同比增长25.4%,创近10年新高。
中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体现在城市和乡村、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梯度地域空间上,还体现在对外拓展国际合作布局上。2022年10月20日,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第四场记者招待会上,外交部党委委员、副部长马朝旭表示,我国已同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吸引了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积极参与。
(三)进博会为世界带来巨大机遇
从中国举办进博会亦可窥见中国市场为世界带来的巨大机遇。2022年11月5日至10日,第五届进博会在上海举办。这次进博会,共有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加企业商业展,66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亮相国家综合展,284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加企业展,数量超过上届。统计数据显示,前四届进博会累计成交额达2722.7亿美元,引进了多种优质消费品和先进技术产品,让消费者不出国门就享受全球好货。进博会从供需两端发力,有力促进双循环良性互动,已经成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高水平开放的载体、多边主义的舞台。
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先后经受住了美国不断加征关税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与周边经济体特别是“一带一路”发展中经济体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中国为维护亚洲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更好地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联动发展,使全球最大的新兴消费市场更好地对接国际市场,进而更好地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为世界提供共享制度型开放机遇
习近平主席在第五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强调:“中国将推动各国各方共享制度型开放机遇,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实施好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发挥好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制度型开放是中国发展为世界经济提供的最大红利之一。
(一)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
2020年9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宣布“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梅英介绍,“两区”是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简称,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是北京全市域,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包含科技创新片区、高端产业片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共119.68平方公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之外,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在北京有9.97平方公里,所以“两区”就是北京全市域加119.68平方公里再加9.97平方公里。
北京“两区”建设两年多时间来,国务院批复的251项任务,已落地实施242项,推出近70项首创性或突破性政策,其中不乏全国首创性政策,例如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140多个标志性项目和功能性平台落地,这些平台和项目有的为高质量发展开拓新路径,比如全力推进全国唯一的自愿减排碳交易中心建设;有的支撑新兴产业发展解决机制障碍,比如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型国际贸易服务平台”,就是促进离岸贸易规范快速发展的有力推手;还有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等,形成了一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案例,也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开放型制度提供了典范。
(二)加快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
继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之后,第二批位于广东、天津、福建的3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5年4月21日设立。第三批位于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的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7年4月1日设立。2018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第四次扩容。2019年8月6日,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2019年8月26日,第五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名单出炉,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6个省份入围。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经过6次扩容,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1+3+7+1+6+3”格局。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第一份负面清单来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9月出台,设立之初为190项。2014年,调整减少至139项。2015年,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围之际,该负面清单又减至122项,同时扩展到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地的4个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年版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为95项,首次将条目缩减至100项以内,并覆盖当时的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2018年版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在全国负面清单开放措施基础上,在更多领域试点取消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修订后,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减至45项。随后,2019年缩减至37项;2020年缩减至30项;2021年进一步缩减至27项。这些制度创新,为中国更好地向世界提供开放红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
海南自由贸易港是我国面向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开放门户,不仅要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更要成为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前沿地带。海南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将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不断为全球提供新机遇,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强大正能量。
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海南自由贸易港一以贯之地坚持开放为先,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促进深层次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与世界合作共赢等方面,更好地扛起了使命担当。海南自由贸易港背靠国内14亿多人口和GDP超100万亿元的国内市场,面向东盟6亿多人口和GDP超3.4万亿美元的国际市场,通过实行积极主动的制度型开放战略,通过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和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化以及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制度设计,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国通过分享国内大市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举措。比如,在免税消费、医疗、教育等产业领域,通过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吸引了全球投资者和各类人才汇聚海南投资兴业,共享发展机遇和开放政策红利。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海南自由贸易港在助力我国打造“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等方面发挥突出作用,从而助力世界经济的复苏。
四、为世界提供深化国际合作机遇
习近平主席在第五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强调:“中国将推动各国各方共享深化国际合作机遇,全面深入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谈判,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中国始终坚持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中国始终坚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始终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中国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二)中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影响力,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积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中国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和平发展超越冲突对抗,以共同安全取代绝对安全,以互利共赢摒弃零和博弈,以交流互鉴防止文明冲突,以绿色发展呵护地球家园,顺应了世界大势和人心所向。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国始终同世界各国一道,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根本路径,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重要依托,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追求,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五、为世界提供减贫模式和援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一)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
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这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减贫事业带来的重大机遇。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特别是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一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二)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国坚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建立了全国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于扶贫对象、真正用在贫困地区。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我们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真正拔掉穷根。我们下足绣花功夫,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我国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让发展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我们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强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些都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积极为世界各国提供援助
事实上,我国的扶贫事业并不是关起门来干自己的事情,而是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减贫国际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
我国积极为世界各国提供援助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以菌草技术为例,菌草技术发源于中国,造福于世界,是中国在推进减贫脱贫过程中摸索出的一项成功实践,也是中国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贡献。20多年来,中国先后举办了近300期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为100多个国家培训1万多名学员。“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菌草技术已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给当地创造了数10万个绿色就业机会,书写了助力当地减贫事业发展、为人民带去福利和希望的动人篇章,成为中国援外扶贫的一大品牌。在今天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卢旺达、斐济等发展中国家,中国菌草的故事仍在广泛流传。小小菌草成为发展中国家民众的“幸福草”“致富草”,也折射出中国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携手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科学理念和成功实践。从消除贫困到清洁能源,从性别平等到生物多样性等,菌草技术正在推动实现多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帮助,这正是中国为世界减贫和援助事业提供机遇的一个缩影。
路就在脚下,光明就在前方。中国愿同各国一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凝聚更多开放共识,共同克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让中国的全面扩大开放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光明前程、新的制度红利、新的发展机遇!
讨论题:
1.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了哪些新机遇?
2.为什么说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