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与创作
2022-12-26杨光鹏
杨光鹏
(聊城市茌平区融媒体中心,山东 聊城 252000)
纪录片是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用影像记录真实生活,用真人真事讲述故事,并加以电视艺术手段来表达情感的视频记录方式,纪录片的关键在于记录,记录真实的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等,纪录片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每个时期文化、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历程,微观视角聚焦平凡故事,折射大社会的人文情怀。
纪录片作为电视受欢迎节目之一,不但给人视觉、听觉的满足,更能满足人们对文化求知,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动物世界》,成为当时人们必看的节目;因为随着电视的普及,它能满足人们对不同感官需求,记录真实世界的电影,融合了画面音乐和故事,而且是动态呈现的,所以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对其中的知识吸收得更全面,留存的程度更高。
从《故宫》到《中华文明五千年》,从《再说长江》到《河西走廊》,一部部精品成为记录历史的珍藏档案。特别是最近几年央视陆续拍摄制作了《舌尖上的中国》,连续推出了三季,“香”遍祖国大江南北,让重庆小面家喻户晓,让章丘铁锅应接不暇。更是三季的《航拍中国》,满足了大家的眼福、震撼了观众的心,俯瞰了中国大江大河、群山胜景,为观众呈上一场视觉盛宴。
近年来,新兴媒体成了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海量的触摸屏信息让大家目不暇接,网络已成为舆论宣传的主战场,纪录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媒体已经无法更好地满足中国纪录片的传播发展了,随之新媒体的出现成了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良好伴侣。
尤其是2020年,新兴媒体成了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海量的触摸屏信息让大家目不暇接,网络空间已发展为信息舆论宣传主战场,从一些主创人员走向就可以看出国产纪录片的走势,从传统媒体向平台和新媒体过渡,中央电视台总导演陈晓卿转入腾讯视频,兼任《风味人间》总导演。同样是央视导演李炳,创作《超级工程》,也已入职阿里巴巴文娱集团。新媒体的出现,为纪录片的传播增加了新渠道,由原来电视台播出,增加为网站平台,现在手机移动终端随时能欣赏视频节目,让纪录片走得更远、传得更广。
纪录片制作和推广也正在与新媒体实现“接地气”的联姻,更表明新媒体平台发行纪录片将是未来纪实影像发展趋势。
一、纪录片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的纪录片记录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从起步到发展,慢慢革新,随着时代发展,也是几经波折。
1.中国纪录片起步阶段
自194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亟待完善,正处于百业待兴的时期,大家对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当时社会形势,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社会化色彩,逐步发展为风景纪录和社会评论为代表的新模式,从纪录片创作手法到作品风格都是全新的,而且模式各式各样,纪录片从小群体走入寻常百姓家。如《人民子弟兵》《神州风采》和《动物世界》成为大家脍炙人口的节目[1]。
2.中国纪录片发展时期
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在中国大地,也是为中国纪录片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历史题材的主题逐渐被故事所取代。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随着纪录片人才和技术的进步,《话说长江》《最后的山神》《丝绸之路》《西藏的诱惑》等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纪录片走进了千家万户[2]。
3.中国纪录片普及时期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对电视台节目更多的依赖,国内的电视节目创作人也走出国门,学习国外先进电视节目机构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学习BBC,Discovery等团队的创作路子,创作了《敦煌》《故宫》等优秀的节目,中国纪录片开始普及,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大国崛起》《再话长江》等节目也走出了国门,海外盈利[3]。
纪录片所承载的作用正在改变,对人们教育、艺术提升、品味和知识的需求比重加大。平民化、生活化、第一视角等,逐渐融入了纪录片的故事中,把握人们的精神需求,纪录片的创意更是源于第一视觉的人。这一时期的作品,更能贴近大众、服务大众。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2006—迄今)
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设立并开播记录频道,纪录片成为大众喜爱的节目搬上了荧屏,无疑推动了我国纪录片的发展。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导演陈晓卿一路走红,收视率一路飙升,成为现象级作品,纪录片再一次火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
如今,不管是关注民生的《人世间》,还是国家立意的《航拍中国》,我们常见到纪录片在网络上、民众间掀起轩然大波,得到广泛关注。2016年12月16日,《我在故宫修文物》作为院线电影上线。传播平台不断扩大、受众的态度从忽视到青睐、收视率从低迷一路攀高,这一切都足以证明中国纪录片正走出低谷,走向另一个新高度。
二、纪录片创作现状——微纪录片时代
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碎片化更是当下的代名词,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向更简单快捷方向发展,人们无暇坐在电视前去欣赏一部慢节奏、长篇幅的纪录片。纪录片如何适应发展?在此背景下,微纪录片应运而生,所谓微纪录片,就是以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故事作为创作表材,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引发人们思考的创作形式。微纪录片运用现在新媒体手段记录某事件、人等微型纪录片,借助真实生活创作背景,对过去发生的故事,进行艺术加工和再现,并借助当前网络和新媒体进行传播,时长在5~15分钟不等,并非时长短而定义为微纪录片,因为体量小,纪录手段在,元素在,所以定为微纪录片。
微纪录片保持传统纪录片独有的优势和元素,时长进行精简,故事、人物、情节等叙事内容固然存在。微纪录片具备“微型”的优势,借助视频平台,对作品进行差异化分发,像现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对客户进行精准定位,按照年龄、性别、学历、地域和喜好等方面,进行用户分类,这样平台会微纪录片进行分类推荐,缩短了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随着手机移动客户端的兴起,短视频成了信息传播的主流,短视频成了人们碎片化时代首选,短视频有着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受众广等优点。纪录片要被大众所接受,更好地传播,就要遵循当前的传播规律,以短视频形式传播推广。短视频微纪录片是成为大家创作的首选,更是大众接受的视频节目。
在微纪录片发展初期,电子设备及技术的普及让大众掌握了简单拍摄、制作视频的技术能力,内容多样、时长较短、主题明确的草根作品为后来微纪录片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微纪录片具有真实、权威和艺术感染力等特点,能够迅速传播开来,适应当前人们的快节奏生活,同时它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也有利于得到网民的认可和接受。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李白在安陆》《故宫100》《资本的故事》等微纪录片在电视、网络上得到了极大关注。2014年起,以《一条》《二更》为首的专门做微纪录片内容的自媒体平台公众账号被迅速传播。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提高,微纪录片经过这些自媒体账号的传播,更进一步被广大受众所接受。微纪录片时代正式走向繁荣。
三、当前新媒体为纪录片发展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强大的受众群体
纪录片一路走来,在市场化发展中,一直走平民化路子,用大众化的语气讲述身边的故事,用朴实的语言、真实的行动,创作更具温度、更贴近受众的影视作品,满足受众需求。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传播方式实现了被动式接受转变为了主动性选择,使得大众接受信息方式发生变化,特别是平台推荐功能,让纪录片摆脱尴尬的局面,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纪录片满足新媒体时代受众需要
新媒体时代完全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规律,由原来“一对多”的单一传播方式,变为了受众选择性接受信息,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需求的信息,同时可以对自己喜好的作品进行点赞、转发、分享甚至打赏。媒体可以根据受众的喜好,利用点击量、大数据等,对信息进行分类,后台可以将数据进行分发推荐,这样增强了受众的黏度。随着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平台不断增多,受众手机不再受区域、时间的限制,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点播自己喜欢的信息。同时,创作者也可以根据后台的数据,了解受众的动向,以便创作更适应大众的作品。
媒体融合的时代,微纪录片更加平民化,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人人都可以参与创作、人人都可以进入角色,创作者拿起手机就可以记录生活,门槛越来越低,画质不再是重要的指标,内容为王,让作品可以传播得更广,东北自媒体创作人“张同学”粉丝近两千万,一个人、一部手机,红遍大江南北。
中央电视台作为纪录片制作的主要机构,先后打造了不少精品工程,《舌尖上的中国》路人皆知,《故宫100》中100个承载历史风雨的空间,《国宝会说话》讲述每个文物背后的故事,中国的纪录片制作也正逐渐在改变以往宏大的表达模式,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
3.新媒体促进纪录片华丽转身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衍生了新名词——碎片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反而让大家更热衷于碎片化的时间来接收信息,空闲时间可以迅速捕获自己需要的信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传统媒体必然融合于新媒体。一家独大的媒体格局早已不复存在,深度媒体融合、协同发展才是大势所趋。作为取舍难分的纪录片而言,在新媒体时代同样不可避免地要迎来转型。纪录片碰到了新媒体,并进行了深度融合,进行了“微转身”,开创一种新的纪录片样式——“微纪录片”,它以其方便、快捷、利于传播的特质,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实现了“华丽转身”,并形成独特的风格与制作流程,并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切入事件,跨界、互动、弹幕等元素融合。微纪录片一改过去纪录片时长、规模的限制,时长一般在5~15分钟之间,而且具有制作简单、真实、手机拍摄、门槛低、传输效率高、话题性强等特点。
传统纪录片受众有限,严肃的选题、较长的情节铺垫都有可能失去一大部门受众。碎片化的时间,人们能用手机进行打发,正是因为这,各大平台竞相逐鹿,在受众手中“争分夺秒”,此外,“碎片化时间”带来的用户习惯,更是影响制作方的选题、思路等,如何争取更多的流量,成为创作单位的一个重要的人物指标。
新媒体环境下,当前纪录片品质良莠不齐,机遇与挑战并存。首先,新媒体制作门槛较低,新兴一些自媒体,由于缺少专业设备、专业技术、知识储备等因素,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和缺陷。同时,各种信息接踵而来,在强大的网络转发之下,大家甄别能力差,对一些缺乏见解,人云亦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纪录片发展。
四、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要讲好中国故事
新媒体时代,纪录片要表达什么、怎么表达,这仍然是最优先考虑的。人们可以用手机、摄像机记录和传播感兴趣的东西。面对众多信息,人们可以自主选择,不再只是被动接受,对纪录片可以选择性接受和认可。一个好的纪录片创作者要深知受众需要,贴近大众的生活,说大众关心的事,才能吸引受众的关注。讲好一个故事,要选择最易于被受众接受的方式。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东西方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大不相同,文化交流传播有一定的隔阂[4]。
B站推出了爆款美食节目纪录片,题目更有寓意——《人生一串》,把镜头拍向了市井,摒弃了传统纪录片以视觉冲击观众的做法,拍摄了街头的烧烤摊与食客,拍出了江湖感与烟火气。在《人生一串》成功推出后,又推出了自制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历史那些事》在表现手法上更为颠覆,选择“用喜剧的视角展现历史上最囧的那一面。”制作方选择用亦庄亦谐的态度面对严肃历史,先由真人扮演历史人物,再捡拾历史边角料进行趣味解读。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大获成功,《航拍中国》《河西走廊》等作品,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更是讲好了中国故事。
当前,中国适逢发展新时代,时代赋予大家新的使命,恰逢盛世,纪录片迎来了新机遇,微纪录片快速崛起。创作题材丰富,合作多元化,形成打造优质纪录片的大格局。融媒体多渠道分发,为纪录片的繁荣提供了更多的播出机会和收看群体。同时,现在的创作手段更是为纪录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拍摄工具从电影机到摄像机,从单反到微单,制作门槛不断降低,同时,拍摄质量又实现了提升;后期制作从原来的简单剪辑到现在后期合成,甚至虚拟建模,都成为纪录片发展的利好因素。
结语
总之,新媒体时代,更是为纪录片带来了新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中国纪录片迎来了新的生机,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方式。新媒体也给媒体和创作者还是带来很大的创作空间,新时代下,把握信息传播规律,讲好中国故事,相信中国纪录片通过新媒体网络这个传播平台会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