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多方视角对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的研究
2022-12-26余可儿通讯作者
余可儿 孙 晓(通讯作者)
(河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高等学校教育是为我国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从1999年开始我国仅用17年时间让高等教育精英化改革为高等教育普及化[1]。但截至2022年,中国拥有本科学历人数仅占总人口比例约3.93%,因此保质保量的高校本科教育不仅对我国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更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促进本科生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优势,落实改善高校本科教育在其中存在的弊端及不足,因此对高校本科教育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开启了我国高校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征程。以河南大学为例,2021年7月科睿唯安公司公布的最新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全球排名,本校环境与生态学学科(Environment/Ecology)进入前1%,2022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二轮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再次入选。这些都对本校的本科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课程教学、教师和教材都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充分站在多方的视角下进行我国的高校本科教育改革会更加深刻和全面。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的高校教育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因此,多角度构建行之有效的本科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仅对持续提高本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影响力,促进本校“双一流”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我国教育迈向世界前列十分重要。
一、高校本科生教育的现状
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稳步提升教育质量,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校本科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应更多的重视学生能力和态度方面的培养,从这方面切入,进行教育改革,深刻落实“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策略,从多方面将本科生教育质量提升,推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打造“双一流”背景下更具竞争力和适应性的时代人才。
二、聚焦多方面针对本科生教育质量的提升路径
1.深化改革——改课程
高校本科教育中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育目标,全面而又深刻地培养和输送适合不同领域的人才。本科教育着眼于各行各业最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旨在细致化区分选择合适的人才,并坚持理论应用于实际,从公共课、专业课到实习课不断深化课程意义,培养深层次人才。在“双一流”建设的教育背景的要求下,要改变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中,以人才培养、教学目标为主体的高等院校构建[2]体系,实现学生个体在培养中全面、均衡发展。同时,本科生教育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精确的把握,有助于解决课程三维目标的设计虚化现象和教学内容泛化现象[3]。
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重视教学方式多样化,克服教学过程形式化。高校本科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课程和课时,在强化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同时也能做到对学生自身及其能力发展的关怀,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获得者,实现知识和能力层面的双重培养。因此,高校本科教育课程改革则应追求对人才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对本专业知识科学求真的职业素养[4],重视知识、过程、态度的有机结合,培养真正创造知识的“人才”。因此,深化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突出表现在改革课程实践化、合理化、清晰化。
1.1 课程实践化。以作者所在的河南大学生命科学院为例,设有生物科学、生物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实习分为动植物学野外实习(如全国各地的各类风景区)和教育实习(不同的初中和高中)、工厂实习和金工实习、专业见习和田间实习等;实验课包含有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等各类专业实验课。时间和专业跨度大,分布在大一到大四的不同阶段。因此,改革课程的实践化应按照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专业去往不同地点进行,将课程所学应用于实践生活中。
基于改革课程实践化应该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的知识都是为生活和实践服务的,理论知识的记忆长度远比不上实践来的印象深刻。同时,课程实践化的形式不应该仅仅是实验课或者是见习活动,多设置校内户外的野外课程,丰富学生的课外时间。课余时间的利用,在实践中反思课程理论知识与现实结构的出入,有助于更全面完善加深知识结构体系。
1.2 课程改革合理化。大学教育模式是一种自主获取知识的教育模式,依赖的是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大学的课程安排是灵活多样的,拥有大量的自主安排时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合理安排时间和课程的能力,大学生往往熬夜、赖床、打游戏和追剧。因此,为了提升本科教育的质量,同时结合我国全面普及素质教育和“双减”的政策,大学课程应劳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安排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特点,学生注意力是有限的,45分钟是注意力的极限,因此课间休息时间不仅仅是初高中学校所需注意的问题,课程的合理化是有必要的,而且要基于课程教学,根据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对于重要课程要增加课程学时安排,突出重点;对于其他要精简课程门类和内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合理安排上课时间,打牢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地基,重视课程培养,保证教学质量。
1.3 课程改革清晰化。不断强化“教育生态学”理念,优化教育内容,避免生态位重叠现象,减轻学生压力。课程清晰化改革基于专业课教学,专业课内容复杂多样,包含来自学术领域的全部信息。如作者所学的生物科学专业,包含有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等专业性极强、内容深奥的课程。因此,改革需做到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清晰,减少课程的交叉重复,重点突出,目的鲜明,力争做到每个知识点都能让学生明确知道出现在哪一门课程中,减少“教育生态位”的重叠,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专业课程是进入社会的基础,改革高校本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清晰化有助于规避弯路,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
2.根本改革——改教师
高校是现代学术氛围浓厚的海洋,是科研者和教育者施展抱负的天堂,是学子们汲取知识的象牙塔。作为本科高校的任课老师,一定是在课程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内有所专长,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人才,为保证我国高校本科教育质量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育者,更是助力于高校“双一流”建设不可或缺的动力。
2.1 改革教学方式,顺应时代潮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育者最本质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师的授课方式从古时候以竹卷、丝帛为书,面对面传授,变为了如今的依靠互联网进行网上授课的形式,其中是无数的能者不断学习,接受知识的过程。在当今的大环境中,教师势必要顺应时代改革教学方式、目标和内容,与时代接轨,选择更合适的教育方式去培养高校本科人才。
高校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是专业领域内的人才,专业能力毋庸置疑,因此选择更合适的教学方式如同将导弹加装了GPS,更精准的同时,又更符合学生们学习的特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等教育的课堂往往更具专业性和深奥性,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更应该以饱满的态度、充沛的精神风貌去感染学生。当前大学授课方式,PPT讲授法已成为主流,结合视频和动态会令知识更加生动,网课互联共享形式也符合时代特征。
目前“翻转课堂”这一授课形式也在高校教育中颇受欢迎,“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老师和学生身份“互换”,学生们课前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并进行讲授,而后由老师和其他同学针对讲授中所出现的重难点内容提问。这一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更能使学生拥有教学过程中的归属感,乐在其中。
教学过程更改,相应的评价考核方式也应更改。课程考核形式要多样化,不能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更要注重平时的收获,分散考试的压力,课程考核形式可选择为分享汇报、课程论文、实验操作等形式,重点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专注知识。
2.2 关注学生,加强思想教育。教师在知识的选择传授、方式和引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主导性,但是也不可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是应时刻注意课堂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思考,加强师生间的沟通。选择讲课内容时要结合学生实际能力情况,与教材紧密联系,从浅显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重点,有条理地帮助学生串联知识结构。
同时高校教师应该开放实验室,教学与科研并重,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应用理论知识,面对面与学生交谈,与学生分享自己研究领域的心得体会,聚焦当今科技前沿,锻炼学生思维,提供给学生做课题的机会。增加教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5],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质量的本科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更是体现在思想素质当中的。在进行课程讲授前,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融于课程的点点滴滴中,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每一粒“纽扣”。
2.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今的时代是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和速度都比之前大大加快。学生该如何利用这些先进的工具,一直都是被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先进的技术工具正确的使用,无疑是帮助改善学生学习效率和方式的助力。教师在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方式和途径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当积极学习信息化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教会学生在当今时代下接受和寻找信息的方式,而不是机械的传授死板的知识,没有探索过程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刺激程度不强,掌握也不会很好。信息的闭塞是很多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学生对于课上讲解的知识有心弄懂却苦于无处寻找解决方案,感受着信息时代的信息轰炸,却无法找到真正对自己学习有益的处理信息,所以教师在此时就应当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专业信息,专业文献以及专业资源。在“双一流”的教育背景下,应当以开放的胸怀接纳先进的知识并转化为教学的内涵,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和不便,并教会学生正确利用辨别有关信息,以最高效、最快捷的方法获取所需信息。在当今的时代中,互联网信息技术应当是工具,且是非常有效的工具,教师不能以前期的目光看待互联网,避之如洪水猛兽,而应当合理利用。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自己获取和阅读文献办法,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对专业知识学习有帮助的网站,等等。在教师正确的指引带领下,可以帮助学生规避错误信息,找到适合学习的方法。因此,高校教师把握好对先进技术和工具的讲解是提升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行之有效的途径。
3.直接改革——改教材
3.1 改革教材精简化。教材的改革是最直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途径,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障。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6],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是否能够有序、高效并优质地进行。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就需要改革编写合适的教材,进而提高保障高层次人才质量。目前,高等教育教材的选择不够聚焦于当前最新的科技,无法做到聚焦时事,且大量的教材厚重非常,无法做到重点明确,“教育生态位”重叠现象严重。学生掌握和了解前沿科技一方面来自教师上课的传授;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教材的研读,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直接途径。对于专业课而言,不同的课程采用的教材内容上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复,因此各科教学中选择合适且内容独立的教材很关键,教材往往是学生对于这门专业课的直观印象,好的教材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事半功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高等教育教材的改革和编写。
3.2 缩短教材更新周期。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教材编写也要与时俱进,但是教材编写更新普遍存在较长周期去保证教材的质量,所以教学要与教材相结合,及时补充。改革的进路是实现教材教案化,适当把教材精炼,延长教学互动,以生动的教学案例讲解枯燥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掌握培养和知识的获得。
结语
在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背景下,为培养人才提供了目标和要求。在作者提出的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研究路径中,还有几点在实施期间可能会遭遇到许多问题:如时代更迭太快,教材周期很难跟上技术和科研水平的更新等问题。但是通过1~2年的探索与实践,会达到高校本科教育的新阶段,让高校教育强有力的保障人才输出。希望本文提出的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路径能为高等教育全面推广与提高做出些许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