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2-12-26石桂莲

中文信息 2022年8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生源外语

石桂莲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引言

各地区高职院校遇到的生源多样化问题虽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是普遍集中于生源本身的基础能力差异性,并且在外语教学中体现更为突出,并不容易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教学质量分层现象。因此,就当前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的本质问题而言,仍然需要探究更为可行的针对性策略,以便消解学生基础能力不同的问题,才能支持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

一、生源多样化问题分析

由于采取分类考试的招生计划、分类考试评价、分别选拔录取等方式,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多元化除了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还有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的农民、在职企业员工等,同时也涵盖了省外学生。那么由于地域性的差异,英语学习能力产生分层现象也在所难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如果无法针对学生差异性的学习能力进行区分,采取了统一管理和统一教学方法,实质上对于学生的整体能力提升并无显著支持。甚至会出现基础能力优秀的学生无法得到培养,外语能力较弱的同学失去学习兴趣的现象。基于此,依据生源特征,采取针对性更强的外语教学方法,也是解决高职外语教学弊端的关键所在,是加强高职外语教学质量的必要路径[1]。

二、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及本质因素

1.生源多样化对于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多为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这些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内容贴近日常生活或日常职场交际,体现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原则,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和专业的需求。此外,同一年级不同专业、不同英语水平的高职学生使用通用的高职英语教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联系不大,不能体现专业特色。通用教材的教学内容对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来说偏简单,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生源多样化的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性的本质发展诉求,然而生源多样化也同时造成了外语教学的难度。一部分学生来自经济发达地区或普通高中,其英语基础能力较为良好,有望在高中外语教学的深度培养之下,完成英语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另一部分来自中职或技校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能力较为薄弱,导致其学习兴趣极度匮乏。因此,生源多样化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很难开展统一模式的教学内容,其学生掌握程度也会产生角度区分。如果照顾基础能力薄弱的学生,势必要延缓教学进度。反之亦然,所以教学规划、方案、整体布局均产生了一定的相互干扰[2]。

2.生源多样化导致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本质因素

虽然生源基础能力不同,对于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造成一定影响,但并非无法弥补。而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之所以造成一定的困境,在于教材内容与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并不一致,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因此,才会出现教学质量难以快速提升的现象。

一方面,英语基础知识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多来自中职或技校,这一部分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需求点更加倾向于专业发展方向。虽然英语口语能力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但在专业方向上的英语词汇量往往高于普通高中的生源。这种现象与学生此前接触过专业技术存在一定的联系,诸如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系统英语词汇量方面仍然具备较大的优势。基于此,并非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生源素质下降,而是英语教材本身的专业学科划分不明显,导致基础能力薄弱的学生无法参与更为系统的外语知识学习。

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单一的局限性在生源类型较多的情况下其弊端暴露无遗。高中学生此前接受的是“应试教育”,中职或技校生源此前接受的是“技能培养”,如果采取传统高职英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生源的学生虽然都能接受,但普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高中生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仍然存在,中职或技校的生源并未掌握牢固的英语基础知识。因此,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并无法辅助不同生源的学生稳步提升英语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本质因素[3]。

三、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问题的对策思考

生源多样化的情况并无法完全规避,必须加强对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完善,积极调整高职外语教学的模式与方法,调整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才能改善当前的外语教学环境,并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高职外语教学如果忽略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需求,一味强调整体教学质量,学生的整体进步条件,乃至教学方法的统一性,实质上并无法为不同生源的学生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教学内容。基于此,加强对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开展因材施教、分层级教学以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英语知识需求及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是当前主要的教学模式和针对性解决措施。

1.需要进一步加强外语教学的专业方向针对性

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技术、职业能力为目标,更加倾向于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一教育宗旨决定了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向。而英语基础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如果完全开展基础能力的再教育,无疑会浪费较多的教学时间,在高职教学时间安排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采取补充性的教育内容也并不现实。但是可以利用中职或技校学生对于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的针对性,补充专业范畴和领域内的普遍英语知识,进而将英语基础知识能力强弱划分不断拉近,支持两端学生逐步向中间能力靠拢。这样一来也能够让英语教学的知识重点更加倾向于全体学生都能接受的范围,在同一教学时间内加强所有学生的英语知识覆盖面与专业发展针对性。比如说,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展IT领域的专业英语知识,将英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内容深刻对接,进而加强以应用为目的实用教学方针落实效果;再如,针对医学专业的学生开展医学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例如,护理专业与医护英语相结合,临床专业与医学英语相结合等[4]。

总之,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完善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满足不同生源类型英语学习的就业需求和升学需求至关重要,尤其是对满足社会考生在今后就业岗位上的选择更有实质性的意义。所以为了调动高职院校不同生源类型的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所学和今后所用能有机结合起来,就应该加强英语教学工作岗位与英语的需求有机相结合。一方面,通过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提高不同生源类型原有英语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加强行业英语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联的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相应掌握行业通用工作场景中使用的英语,体现行业特色。让学生重新认识到英语不是和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一门课程,学生就会重视学习英语,也爱好学习英语,提高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依据学生学习需求划分外语教学层级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就业需求和升学需求,具体表现如下方面。有些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是为了满足今后就业岗位的需要;有些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是为了通过专升本考试,继续升学深造;有些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或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顺利拿到高职院校毕业证。在了解了生源普遍专业素质的基本需求之后,外语教学的针对性更为清晰,此时依据学生的外语基础知识能力,划分不同的学习层级,能够为分层教学提供支持。而在分层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置专项学习目标,分别提高不同层级学生的基础能力。同时,在每一学期设置三次基础考评,核实学生外语知识的掌握程度。依据每一次的考评得分,将学生进行再次划分,分别开展不同层级的教学内容,加强高职外语教学的针对性。这样一来,能够以形成性评价为基础,考察学生对于外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不同生源的学生而言均能够在不同学习阶段稳步提高。而相对提高较快的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进一步受到更为高层面和高难度的知识点传授,加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助力学生不断向高难度外语知识点靠拢,加强自身的外语知识能力。进而消解生源多样性中造成的教学针对性弊端,同时提升所有学生的外语知识和能力[5]。

3.教师需要灵活地运用教学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针对学生生源的不同和教学内容的不同,任课教师除了在教学方法上需要灵活运用,在教学模式上也要与时俱进。教师需要大力整合“线下”和“线上”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下可以采取分层级教学,即因材施教。比如,在一个班级里,依据学生英语基础不同的特点,对班级内学生进行分层次分小组进行教学。在分层次分小组教学过程中,每一组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每一组的任务也有所不同,而小组组员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方式比较接近,这样有利于组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分层次分小组教学能让各小组在自己独立能力范围内处理学习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因材施教、个别指导,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线上可以采取菜单式教学,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兴趣选取不同的线上学习内容。这种“线下”和“线上”有效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生源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同时,混合式教学又把传统教学与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达到教与学的最优化,教学相长[6]。

4.加强完善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通常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结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上课出勤、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小测验等,如果学生参加英语类活动或比赛,教师也会适当给学生加分。终结性评价通常是以教学目标为参考,指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比如一个学期或者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评定成绩,它又叫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所占比例没有统一的标准,老师根据班级学生情况自己确定其分值比例分配。这种评价方式也有其弊端:首先,有些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可能在期末的综合测评中总分也相当于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其次,只看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比,看不到学生个人成长的教学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需要。最后,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本身的英语学习轨迹缺乏完整的记录,不利于不同英语水平层次的高职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取得明显的进步。

前面既然有分层级教学,正好可以记录学生的成长记录,所以引入档案袋评价方式来记录学生个人成长过程。档案袋内容根据对学生学习要求的不同而不同,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修改资料来不断地完善档案袋里的内容,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查看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可以扬长避短,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7]。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的外语知识传授均发现了生源质量差异的问题,虽然也采取了加强针对性教学的方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教学盲区。一方面,教学层级一旦确定,短期内并不会更改,对于个人外语能力提升较快的学生而言并无较高的辅助性支持。本文通过对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问题的思考,加强对学生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从而明确生源多样性中所具备的教学重点,加强分层次教学中的补充条件,为所有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在研究生源多样性的问题中,并未针对外语教学的专业知识领域进行深入探讨。以至于高职外语教学长期依赖于传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辅助性支持较为薄弱。而本文也加强了高职院校外语知识的针对性,以专业发展为划分条件,支持生源多样性条件下不同学习方向的明确度,梳理专业发展与职业英语的需求点,进而支持高职外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稳步提升。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生源外语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