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绿地中植物配置提升措施探讨
——以南京林业大学校园两处绿地为例
2022-12-26白蕾
白 蕾
(滁州市园林景观管理中心,安徽 滁州 239000)
南京林业大学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主城区内,背倚郁郁葱葱的紫金山群峰、毗邻风光无限的玄武湖。南京林业大学作为国内著名的林业学院,一如既往地十分重视校园景观绿化发展,凭借自身学科资源优势,多年来不断追求高等院校的自身提升发展,坚持不懈准确打造生态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作校园建设的重要目标。
目前,南京林业大学占地面积约为79 万m2,园区内拥有近43 万m2的绿地栽植面积,62.3 万m2的区域覆盖了林荫和绿植,绿地率达53.8%,绿化覆盖率达78%,人均绿地面积高达19.03 m2。可观的林木覆盖面积使得南京林业大学成为了南京市区景观绿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农林类院校之一,其校园绿化在一众新型院校中具有无可比拟的规模和代表性。南京林业大学坐拥风景怡人的校园景观绿化环境,精心打磨校园文化的载体、师生学习生活环境基础,能更好地确保广大师生拥有愉悦自然的身心境界,徜徉于富有自然美的园林景观中,为校园中的人际交流、休闲运动、学术研究等日常活动赋予了更加舒适健康的绿色生态空间。因此,文章在深度调查的基础上,以南京林业大学的校园绿化现状为对象作全面分析探讨,针对性地开展品质提升十分重要。
1 南京林业大学校园绿化现状踏勘调查记录
1.1 踏勘调查地点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的地理位置为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其气候分区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影响范围。对该区域的绿化植被种类组成结果分析充分印证了两个区位和群落特点,即南京林业大学区域的地带性植被特征明显属于南京地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以及其植被群落组成为乔(竹)、灌(灌)、草(地被植物)和藤本植物,属于典型的多层次立体复合植株群落结构特征[1]。
踏勘调查工作以南京林业大学校区地球仪前两块绿地为研究对象,具体位置为水杉路以西、紫湖溪以东,由树人路分隔开,列为南北两片。
1.2 踏勘调查时间与方法
2014 年12 月20—29 日期间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踏勘,具体调查了对象区域内的多种绿化植物品种,对各类现存植被进行实地采样、影像拍摄和数据记录,通过查阅参照文献资料,形成初步推论结果并产生阶段性疑问后,向相关专业人士进行针对性询问探讨,对踏勘记录的所有现存植被进行分类鉴定,对结果及反映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目标地块校园绿化植物配置的造景特色和缺陷,并提出植被品种调整和配植形态的提升建议[2]。
2 踏勘调查结果与结果数据分析
2.1 研究对象区域内植被种类组成分析
踏勘记录结果表明,该地段两个绿地约有53 种植物,隶属32 科。与周边其他地块相比,南京市的乡土树种占比优势明显,11 种树种具有75%以上的出现频率,这些城市绿化常见品种和本地树种受益于稳定持续的栽培运用,经受了自然条件的长期考验,十分适应现有生长环境,构成了校园绿化景观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这些绿化植物品种包括有常见的杨柳科、壳斗科、槭树科、木犀科、木兰科、蔷薇科、豆科等;为充分发掘林业类学院特有的历史文化与绿色景观特色,塑造符合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园林文化景观风貌,许多学校均种植、培育一种或多种特有树木品种[3]。
南京林业大学作为国内著名的农林类高校,为凸显其自身资源特色和校园文化,研发和引进了较多名优新品种,例如长蕊含笑、美国红栌、洛德夫海棠等。学院建成于20 世纪初,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沉淀。在建设校园时,不仅注重原生古树名木的保护,逐步提升整体绿化水平,大力推广立体绿化理念,还加强了可持续发展建设,拟定着眼将来的林木资源保护措施,使得百年校园绿化环境欣欣向荣,园林景观和生态效益双向提升[4]。
学校通过充分发挥优势资源、专业学科知识进行优化绿化景观化指导,科学规划校园生态资源和景观布局、合理配置原生与新优引进树种,科学规划、保存原有树木资源,在绿化新建改造项目中切实推广复层混交栽植模式,并坚持适地适树、节约园林和生态保持的理念,为引进外来树种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适宜的小气候条件,使目标地块总体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5]。具体种植的植物组成如下。
1)乔木:红栎、水杉、麻栎、中山杉、马尾松、高秆冬青、紫叶李、红枫、桂花、西府海棠、木瓜、美国黄栌、浙江紫荆、杂交马褂木、棕榈、垂柳、高秆女贞、龙柏、榔榆、榆树、刺槐、悬铃木、长蕊含笑、腊梅、枫杨、鸡爪槭、香樟、紫薇,共计28 种。
2)灌木:红花繼木、小叶女贞、毛鹃、雀舌黄杨、金边黄杨、海桐、凤尾丝兰、法青、洒金桃叶珊瑚、云南黄馨、慈孝竹,共计11 种。
3)球类:大叶黄杨球、红叶石楠球、构骨球、金丝桃球,共计4 种。
4)地被:酢浆草、细叶麦冬、萱草、八角金盘、玉簪花、狗牙根、阔叶麦冬、络石、二月兰、大吴风草,共计10 种。
其中,南侧地块建筑物周边为法青、洒金桃叶珊瑚、毛鹃、阔叶麦冬;墙体为络石(少量);河道旁的园路两侧为二月兰、大吴风草。
2.2 树种组成分析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可以看出该地块乔木层落叶树种(19 种)与常绿树种(9 种)比例约为2∶1;除常绿树种外,无冬季观赏植物;灌木种类少于乔木,应适当增加灌木种类种植的比例;藤本植物构造的立体绿化组团单薄,有待继续加大比重;乡土树种使用比例较高,兼顾引进物种的教学功能,是实行适地适树和建设节约、生态型绿地理念的校园绿化典范。
从植物组成的意境这种隐形美感上讲,地块内植物的选用也体现出了高等院校的气质,比如栽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内涵、深厚人文思想底蕴的传统园林品种,如迎春、枫香、梧桐、白玉兰、桂花、梅、杏、海棠、月季、松、柏、竹等。其中,南京林业大学与杂交马褂木有着渊源的联系,该树种由南京林业大学著名的林业育种专家叶培忠教授同他的助手于1963 年用中国鹅掌楸为母本,与北美鹅掌楸杂交后选育而成,可谓是南京林业大学的骄子;桂花作为木犀科中品种特别丰富的园林树种,拥有多种植株种类;南京林业大学自身与木犀科属的联系特别紧密,是木犀属植物品种的国际登录中心,这为校园里应用广泛的桂花平添了一分别样的荣光,金秋时节,漫步校园闻木樨香,令人身心舒畅。
2.3 绿化植物配置现状与赏析
从整体布局上讲,园林植物应遵循的构成配置原则有以下8 种。合理配置常绿品种和落叶品种比例;合理配置乔木、灌木和草本、地被植物;合理配置地面、空中、墙面等立体绿化;合理配置选材植物的花香和花色;合理配置株型,花木树形与绿球相结合;合理展现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注意春、夏、秋、冬季节变迁与枝、叶、花、果、皮的对应表达;合理配置池岸和水面的绿化、美化、景观化融合、处理手法;合理配置针叶树和阔叶树栽植比例,从生态性、艺术性、功能性综合考虑,兼顾经济、易管理。
教育家夸美纽斯有言:“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合,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通常情况下,高等院校在规划布局时会根据功能不同进行区域划分,一般包括校园入口区、教学科研区、运动区、生活休闲区和校园道路网等区块[6]。由于各区的功能不同,绿化方案中的景观定位、形态布置和植株品种选择也因地制宜、彰显特征,将植物作为烘托环境、创造环境的重要组构元素,充分发掘校园植物景观配置的新意,创造独具区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美。
调查目标地块正位于校园入口区,通常情况下,自校园正门延伸至学校主体建筑之间的场地预留均是较为开阔的场景,由于该区位于学校景观布局的中轴线端点,必然是对外表现校园的风格面貌、文化特点、学术气质的重要展示窗口[7-8]。所以,植物配植应重点承接、展示出高等学府的文化氛围及校园的特色。从绿化的整体景观效果上讲,该地块所在视觉轴线上正是南京林业大学的地标之一地球仪雕塑;在绿化配置上,主要竖向视觉骨架的杉科、树冠开张的壳斗科、马褂木等速生树种营造出起伏错落、立体感强的林缘线和厚重的绿量,通过道路边缘灌木色块镶边的流线引导,结合地球仪所在开阔绿地,迅速提升校园地标的视线焦点地位,营造出庄重、规整的氛围。
3 地块植物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标地块现状绿地进行了有效的基础绿化,并适当推行了自然群落式栽植设计,从总体上合理地规划配置园林植株,充分利用植被特性展现其造景美化功能,并有效烘托了自身校园文化特色[9]。但在细节上依然有继续提升、改良的空间。
第一,植物生态多样性有待进一步丰富。一些常见植物造景元素缺失,特别是绿化中冬季色泽鲜艳的观叶、观果植物缺乏,影响园林美学效果,建议加入乌桕、火棘、紫叶小檗、无刺构骨等植株,继续丰富季相、色相变化。
第二,加强墙体立面垂直绿化。目前唯一存活于西侧墙的络石生长势较弱,建议在背阴的外墙面选择生命力强的吸附类植物,使其在各种垂直墙面上快速生长形成绿荫,更具观赏性。除加强西北角原有络石的补植和养护外,建议结合生态习性和下层灌木西侧与北侧区别,变换爬墙植株的品种,络石喜阴,且耐寒力较强,适于栽植在房屋的北墙下;爬山虎生长快,分枝较多,适宜种于西墙面,阳面可考虑紫藤、凌霄、常春藤、爬行卫茅等价廉物美、可观花观叶的植物,不需支架和牵引材料,栽培管理简单;现有亭子和木桥柱体、栏杆可选用形态更加精致、花色更加鲜艳的攀援植物进行立体绿化提升,如紫藤、爬藤蔷薇、木香、金银花、木通、牵牛花等。也可更进一步结合亭、桥角隅配以南天竹、美人蕉、马蔺、红花韭兰、平枝徇子等观花、观叶、观果类的灌木、竹类和地被、草本植物成丛种植,更加简洁而富有韵味,而绿色、色叶类、带有各种花色和季相变化的植物与园林小品相结合,也能缓解过于荫蔽、单调的色彩。
第三,在上层树种的竖向阵列和亚乔木与球类构成的视高范围内植物群落之外,缺乏微型空间的划分。尤其是南片地块缺少结合长椅、亭廊形成的半封闭空间,建议将常绿灌木修剪整形后围合,为师生创造独立私密的小环境,增加绿地的留驻休闲功能。
第四,水体景观资源有待继续发掘。区域内河道现状是非自然式边线,直接观感生硬,且河中排水管道显露不雅,建议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适当运用水生植物栽植技术对河道进行柔化、优化、美化。在目标段水体区域设计兼顾观赏功能和水体净化功能的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利用植物之美渲染、提炼出水体应有的自然风貌景观,同时注意适地适树原则,运用植物的生态效应,强化城市河道的生物净化功能。结合水面形态变化,充分把控并利用其曲折宽窄程度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布置水生植物网箱,人工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范围,从而保证景观空间形态疏密有致、密而不滥、疏而不透,并对管线等景观不佳处进行遮挡。所选植物必须充分考虑现有不良生境,优选具备净化水质功能、抗性较好的水生植物品种,结合其季节生长特质,兼顾较高的观赏价值,体现水体景观的季相变化,其中睡莲、风眼莲是水面浮水植物类的首选,常见的芦苇、香蒲、茭白、荷花等则为岸边挺水植群的优先选项。以上品种既满足水景绿化美化的基本目标,同样可达到净化水质、改良环境、提升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改良需求。水面景观综合岸线景观,在覆土厚度允许前提下,在沿岸坡地可间植迎春、黄馨等垂挂植物,以覆盖、柔化硬质水岸,提升区域景观,部分紫薇考虑替换成桃树,营造“桃红柳绿”的传统水岸风景;借沿岸女贞等四季常青植物的水中倒影,收入景观视线内以作为景致构图基底,与水面植物群落相互交融穿插,形成了和谐完整的水面风景画卷。
第五,中层植被布局有待优化。考虑到地块的体量和步道的长度,中层植被过于密集、平均罗列3~5 株亚乔、球类,显得缺少视线停驻点,而某些植物的造型过于单一,或者形态质感过于突兀,栽植布局过于零碎,纯粹是为了填补空洞感而种植,应当充分考量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统一性;抑或出于教学考虑,引进的品种株型较小,未能形成好的景致来丰富校园景观,整体上绿量的分布要适当加强密满和留白的对比感与韵律感。
第六,色块、地被类植物景观急需补充、拓展。灌木层比例小,局部养护管理导致色块破损,部分草坪缺失和退化,鸢尾、麦冬、玉簪零碎化栽植,不能有效构成一定体量的地被景观,造成中下层植物景观不佳,使得整体绿化效果大打折扣。建议在充分利用各种乔木的基础上,挖掘野生花灌木,引种驯化外地花灌木,以调整乔灌木树种比例,丰富校园的植物材料。同时更替碎片化、生长势不佳的地被,增加耐荫品种的种植,优先考虑观花、色叶、观果的植株,如南天竺、八仙花、鸭拓草、秋海棠、花叶络石等,还可植于乔木的林下、林缘以及成片种植于道路两侧,形成成片的群植景观甚至构成花境。
第七,本地块作为学校重要的公共绿地,拥有一定的使用率和人流量,建议去除路边的构骨球、丝兰这类有尖锐枝叶的树种,增加绿地的亲近性。